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始終紮根創作一線,擔任總制片人、總導演、總編劇,負責研發、參與制作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典籍裡的中國》《故事裡的中國》《2019主持人大賽》等一系列大型季播節目。2021年起,其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制作瞭《冬日暖央young》《開工喜央young》及《2023開封清明文化節》《2023杭州臨安吳越文化節》“央地合作”等系列總臺融媒體創新節目。其制作的節目多次獲得國傢廣播電視總局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特別節目、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電視文藝“星光獎”、亞廣聯大獎等榮譽。其中,《典籍裡的中國》榮獲第16屆“五個一工程”獎。

  2020年年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在一次編務會上提出建議:能不能打造一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欄目,比如《典籍裡的中國》?

  艱巨的制作任務,最終落在瞭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團隊的肩上。作為成功打造過《故事裡的中國》《2019主持人大賽》《挑戰不可能》等節目的“金牌團隊”,主創們開啟瞭又一次漫長、艱辛的探索創新之旅。

  2021年2月,《典籍裡的中國》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以第一期《尚書》為例,導演團隊咨詢的專傢就有65人,劇本打磨瞭53個版本,最後臺本也改瞭74版。

  傾盡心血後,如團隊所願,《典籍裡的中國》一經播出,就以獨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藝術感染力直抵人心。其把古代典籍變成瞭可視化、故事化的作品,讓更多人愛上典籍,自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以創新之舉,樹立瞭文化節目的新標桿。

  能啃下這塊硬骨頭,兩季《典籍裡的中國》總導演、總編劇左興欣慰之餘,感慨萬千。三年兩季,每一次埋頭書海,每一回挑燈夜戰,多少次切磋打磨,又多少次推倒重來。這樣的創作過程,左興稱之為“艱難的攀爬之路”。因為《典籍裡的中國》,他開始寫劇本、排戲劇,尋到新的身份。對左興來說,一檔節目的成功,不止有著千帆過盡的喜悅,同樣帶來職業生涯的成長。

  其實左興從未停止學習與創新的步伐,經濟學背景出身的他入行20年,參與制作的多檔精品節目,口碑、收視均取得不俗成績。從電視導演,到制作人、編劇、團隊管理者,他不斷豐富自己的角色,充實自己的能量。他說,在總臺鼓勵原創、重視研發的創新氛圍中,要珍惜每一次機會,也要對得起每一次機會。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是左興最喜歡的一句話,出自《論語·子罕》。耐得住困苦,受得瞭折磨,不改變初心。左興說,這是電視人該有的品質。而他,也將以歲寒松柏之姿,面對下一次挑戰,用更多優質創新節目回饋觀眾,匠心為本,不負前行。

談制作

“典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題材

  記者

  總臺臺長慎海雄在《我們為什麼要策劃〈典籍裡的中國〉》一文中說道:“典籍,正是中華文化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是永遠給中華兒女以精神滋養、提醒我們不斷進行精神反芻的范本。”接到這個任務後,你和團隊是如何破題的?

  左興

  接到這個任務,首先很珍惜,作為創作者,這是夢寐以求的珍貴題材。典籍如燈,可以照亮世人。但如何將中國五千多年來優秀的思想財富做成一檔電視節目?用什麼樣的形式來介紹這些典籍?這是研發過程中團隊首要解決的難點。壓力也隨之而來。

  我們的創作團隊開啟瞭長時間的思考和摸索,這個過程大概長達8到10個月,才最終找到答案。我們的破題點是“一部書、一個人、一個大故事、一個核心思想”,將典籍“人格化”,將一部書和一個人牢牢綁在一起。

  記者

  中華傳統典籍浩如煙海,兩季節目對典籍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左興

  典籍的選擇至關重要。整個專傢團隊、導演組,包括一直在關註、關心我們的臺領導,我們共同發掘瞭這些寶藏。

  在典籍的選擇上,我們照顧瞭不同的維度。比如第一季,有被譽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有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還有《史記》《本草綱目》《孫子兵法》《徐霞客遊記》等等,涉及方方面面。再如第二季慎海雄臺長親自命題的《越絕書》,一部幾乎已被當代人遺忘的“奇書”,竟以越地為視角,將華夏千百年歷史激蕩濃縮於此,帶領觀眾瞭解“無四方,何以中國?”《茶經》則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

  在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中,這些典籍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影響著無數國人,我們用恰當的方式把它們呈現到觀眾面前,使人有一種新奇的獲得感。

  記者

  《典籍裡的中國》短短90分鐘的節目,卻能看出主創團隊的匠心與誠意,你們是如何做到的?

  左興

  沉淀的過程很艱難,也很漫長。接觸一本典籍,我們需要重新研讀,聽專傢講課。創作期間,團隊成箱地購書,並翻閱瞭各種相關研究、報道、論文、史料,不僅要瞭解人,還要瞭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等。以第一期《尚書》為例,從籌備到制作完成,近兩年時間,才呈現給大傢一期90分鐘的節目。

  有些典籍的“一個人”找起來也不容易,比如《越絕書》,作者不詳。在研究這一類典籍的時候,團隊會陷入巨大的困難。最終,我們在無數次研討過後,選擇瞭明代學者楊慎,也是《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以楊慎為主要人物視角,講述《越絕書》中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解讀越王勾踐身上所蘊含的頑強堅韌的品質與奮發有為的精神。

談“出圈”

讓典籍從高閣飛入尋常百姓傢

  記者

  《典籍裡的中國》傳播價值和社會影響都達到瞭較好的效果,成功在社會上掀起“典籍熱”,迅速“圈粉”一大批年輕人,你如何看待這樣的成績?

  左興

  講好一個人的故事,相對簡單;但如何通過人物,呈現一部典籍的精神價值,也就是總臺強調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統一,比較難。這就需要我們認清創作方向。

  通觀《典籍裡的中國》,可以得出創作結論,首先是人民性,以人民為中心,才是典籍穿越千年仍散發生機的核心。第二是時代性,典籍不是束之高閣的歷史書,我們要尋找典籍和當下精神共通的地方,照進現實。

  比如《尚書》一期,牢牢抓住“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越絕書》一期,講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茶經》一期,講茶葉富民至今……人民性和時代性,永遠是我們創作的主題方向。

  同時,節目的傳播效果是一個綜合因素。珍貴的題材、嚴苛的標準、嚴謹的創作、高品質的呈現等等,共同鑄就瞭《典籍裡的中國》。總臺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極大地助推瞭典籍從高閣飛入尋常百姓傢。

  記者

  《典籍裡的中國》“神仙選角”也為人稱道,被視為“出圈”的關鍵因素,節目在選擇演員的時候有什麼標準?

  左興

  典籍歷史久遠,其中不乏專著,深奧難懂。在模式研發過程中,我們想到瞭當代讀書人拜訪古代讀書人的模式,實現古今穿越和古今對話。完成這樣的創作,就要找到寫書人、傳書人或者護書人等等,他們一定是在人生的後程階段,全面瞭解典籍的思想精華和傳播過程。這樣想,我們發現——每部典籍背後都有一位“老先生”。

  “老先生”,需要有品質感的演員來呈現。“典籍”的舞臺,演員必須會演戲、演好戲,必須是最合適的。比如《尚書》一期的倪大紅老師,他的表演助推瞭我們的創作,創造瞭價值。

  記者

  文化訪談+戲劇+影視化”的形式是《故事裡的中國》首創,後續影響瞭《典籍裡的中國》等。這種形式的出現曾被譽為“橫空出世”般,引發熱議,你如何看待這樣的創新?

  左興

  我理解,沒有一個節目是橫空出世的,一定都是創作經驗的積累,加上在不同時期對於創新的要求共同鑄就的。

  很早之前,我們就開始進行演繹類節目的創作,比如《CCTV傢庭幽默大賽》《歡樂中國人》,都包含表演的元素。後來我們進入瓶頸,為瞭革新並且延續以表演為核心的形式,我們的創作團隊必須不斷迭代,不斷找尋新的適合電視的創作方法。兼容並蓄,終於帶來瞭一種全新的創作方式,一片新的藍海,於是有瞭大傢看到的、認可的《故事裡的中國》《典籍裡的中國》。

  從《故事裡的中國》到《典籍裡的中國》,我開始學習戲劇的創作方法,包括創作理念、劇本撰寫、排練拍攝等等。對我本人來講,盡管非常艱辛,卻也非常幸運,是創作生涯當中的一次蛻變。

談職業

會在原創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記者

  你一直深耕文化類節目,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挑戰自我,並取得瞭成功。《典籍裡的中國》之後,你還有什麼樣的驚喜帶給觀眾?

  左興

  《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殺青後,我們接下來要創作的,也是由慎海雄臺長親自命題的一檔大型文化創新節目,叫做《簡牘探中華》。節目通過“實地探訪+戲劇演繹+文化訪談”等多種創新表現形式,講述簡牘古代誕生、近代發現、當代研究傳承的故事。

  整個團隊從去年年底接到創作任務,一直在籌備、研發。這檔節目對我們來說,重要的壓力來自如何找到創新的方法,所以也被我和團隊稱為又一次創作機遇。

  經過瞭三季《故事裡的中國》、兩季《典籍裡的中國》,我們積累瞭一些創作經驗。在《簡牘探中華》中,我們將嘗試打破之前的慣性,找到最優方案,希望可以盡快和觀眾見面。

  記者

  總臺鼓勵原創,重視節目研發,你的團隊也是制作過很多精品節目的“金牌團隊”。這樣的團隊,平時的創作氛圍是怎樣的?

  左興

  今年是我入臺第20年,我大學的專業是經濟學,當年憑著一腔熱愛,有瞭一個機遇,來到臺裡工作。從央視綜合頻道到央視創造,感謝之前所有前輩給我的幫助,讓一個“零經驗”的經濟系學生,一路走到今天。

  我和團隊也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經歷瞭共同成長。如今這支能打硬仗的團隊,是大浪淘沙慢慢培養起來的。我們基本上天天一起搞創作,拼盡全力,互相磨合。我經常告訴他們要拼,要珍惜每一次機會,也要對得起每一次機會。

  在創作《典籍裡的中國》這三年時間裡,我們很少休息,多少個夜晚看向窗外、仰望星空,經歷無從下筆、思考沉淀、推翻重來……如此反復。最好的辦法也是最笨的辦法,就是我們一起把每條路都走一遍,最終找到那條正確的。

  記者

  成為電視人的20年裡,你經歷瞭從借鑒國外節目模式,到原創節目百花齊放的過程。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又如何理解總臺堅持“守正創新”的節目制作要求?

  左興

  我曾經歷過購買海外模式版權的年代,我理解那是中國電視節目兼容並蓄的過程。我們不能否定這個過程,因為我們看到瞭優秀的工業生產方法以及創新的理念。但我們可以學習借鑒,不能一直沉浸其中,原創才是王道。

  央視創造的成立,就是要解決如何在新的時代命題下,去找到新的創作路徑。2015年開始,我們有瞭《挑戰不可能》《歡樂中國人》,隨之而來的文化類節目興起,我們又有瞭《經典詠流傳》《故事裡的中國》《典籍裡的中國》等等。我們牢牢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原創,反而獲得瞭成功。同時經過鍛煉,經過不斷自我革新、自我創新,我們擁有瞭非常紮實的原創能力。

  在總臺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隨著央視創造傳媒加盟央視頻公司生態體系,我們在大屏之外也開啟瞭面向新媒體轉型的奮力嘗試。近年來,團隊陸續創作推出瞭《央young之夏》《開工喜央young》等多部“央young”IP系列的總臺融媒體創新節目,並深耕“央地合作”模式,打造瞭《2023杭州臨安吳越文化節》等融媒體創新節目。

  總臺人一直在堅持守正創新,這兩個詞,守正必須在第一位,不能為瞭創新而忘瞭守正;反過來,守正能守得更好,則需要創新。是總臺這樣優渥的土壤,讓我們得以不斷推出優質原創內容,回饋觀眾。

輕問答

  記者

  作為兩季《典籍裡的中國》總導演、總編劇,你最喜歡哪一期節目?

  左興

  記憶最深刻的是《尚書》。《尚書》是兩季的第一期,創作階段所有的不確定,一檔全新節目即將面世的忐忑,至今記得。也是這一期節目,奠定瞭這檔原創節目最核心的模式,包括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為我們選擇演員定下瞭標準。

  還有《孫子兵法》我們第一次產生瞭雙主角;《楚辭》我們用一顆橘子講什麼是傢國情懷;《永樂大典》我們用特效展現陳濟的內心世界;《茶經》我們第一次嘗試到戶外拍攝等等。

  記者

  創作的過程艱辛且痛苦,你如何讓自己放松?

  左興

  專註是最好的方式,而專註後得到的收獲則是最好的調節器。你會為此興奮、為此拍案、為此落淚,專註帶來的進階和收獲是可以抵禦苦累的。然後就是好好休息,好的身體是必需的。

  記者

  經濟學出身對你從事現在的工作有什麼幫助?

  左興

  學經濟的人比較嚴謹,比較認真。我從電視導演,到現在當制作人、編劇,以及央視創造傳媒的管理者等等,創作和管理之間的雙重結合,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系統,我需要找到平衡。而理性思維幫助我更好地完成瞭現在的工作。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