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千金難買老來瘦”,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老年人骨瘦如柴,就是好事情嗎?答案是否定的。老年人隨著年齡的逐步增長,出現進行性骨骼肌量減少、伴有肌肉力量或肌肉功能的降低,需要警惕老年性肌少癥的發生。因為肌肉流失與很多慢性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人上瞭歲數 肌肉每十年流失15%

  人體骨骼肌有其自身的生長衰老規律,25歲左右骨骼肌肌量達到峰值,40~70歲之間,每10年減少8%,60歲時肌肉丟失達到30%,70歲以後,每10年減少15%。

  肌少癥是指與增齡相關的骨骼肌質量和肌肉力量或軀體功能下降,多見於老年人,又稱肌肉衰減綜合征、肌肉減少癥、少肌癥。

  肌少癥屬於進行性疾病,核心元素是骨骼肌質量下降,特點是由此導致的軀體功能障礙。體重未減輕的健康老人也會發生。肌肉過少易造成老年人骨鹽流失、基礎代謝率及體脂增加,與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癥、冠脈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此外,肌少癥還可導致步態異常和平衡問題,引起機體功能障礙,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和死亡風險,應引起關註。

  自2016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正式把肌少癥定義為一種疾病。臨床中常見因增齡導致的原發性肌少癥以及因慢性疾病或活動能力減退導致的繼發性肌少癥。本文章主要討論的是與增齡相關的原發性肌少癥。

  男性多於女性 年齡是“罪魁”

  肌少癥的診斷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肌肉質量評估、肌肉力量評估及軀體功能評估。

  中國人群肌少癥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肌少癥患病率為5.7% 至23.9%。不同地區、不同性別老年人患病率存在明顯差異,東部地區患病率顯著高於西部地區,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居住在醫院、養老院的人群高於社區人群,農村顯著高於城鎮。

  已知眾多因素與肌少癥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

  首先與增齡密切相關,男性患病率略高於女性,隨增齡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減退、激素水平改變,均可導致運動能力下降、肌肉質量和肌肉力量丟失。

  其次,長期制動、臥床所致的肌肉廢用,骨骼肌去神經支配、嚴重營養不良、腫瘤惡病質、內分泌代謝疾病以及基因遺傳等因素導致的肌少癥。其中,原發性肌少癥隻與年齡相關,繼發性肌少癥多與運動、營養、疾病相關。

  做好四項功課 把肌肉找回來

  千金難買老來肉,存錢不如存肌肉。肌肉意味著力量,象征著更強的生命力。我們每個人應該從現在起“儲存肌肉,為健康續航”。肌少癥的幹預治療包括運動幹預、營養支持、藥物治療與傳統醫學治療。這其中,運動幹預是基礎,營養支持是關鍵。

  運動幹預 對所有確診為肌少癥且無運動訓練禁忌證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科學的運動訓練,可有效改善肌肉質量、肌肉力量和步行速度。推薦熱身運動、有氧訓練、抗阻訓練、平衡訓練及祖國傳統體育項目等訓練方式有機結合,有效改善軀體功能,提升瘦體組織,達到增肌減脂的目標。

  營養支持 營養不良是肌少癥發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幹預的主要靶點。所有肌少癥和可能肌少癥的老年人進行必要的營養風險篩查及營養評定。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評分≥3分,提示存在營養風險,需要臨床營養幹預。對存在營養不良的肌少癥患者,口服營養補充有助於改善肌少癥患者的肌肉質量和肌肉力量。老年肌少癥患者,如無肝腎功能障礙,蛋白質攝入量為1.2至1.5克/千克/天,肉、蛋、奶及豆類等優質蛋白占一半以上。

  藥物治療 目前治療肌少癥的藥物尚處於研究開發階段,仍需要更多的臨床應用證據支持。有研究提示,維生素D和睪酮具有改善肌肉質量、肌力和身體表現的作用,尚無證據推薦其他藥物幹預有效。

  傳統醫學治療 祖國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如24式簡化太極拳、八段錦及五禽戲等,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肌肉耐力、降低老年人的跌倒風險。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祖國醫學認為肌少癥應歸屬於中醫“痿證”范疇。“脾主肌肉”“治痿獨取陽明”等認為肌少癥的病因病機多為脾虛導致消化不良,營養攝取不足所造成肌肉運動乏源,以補脾益損為治療該病的基本原則,常用方劑為四君子湯、八珍湯及補中益氣湯加減變化。

  文/任芳華(北京小湯山醫院)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