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在實驗中。
受訪者供圖
60多年前,一批胸懷愛國之志的交通大學師生,義無反顧地打起背包就出發,從黃浦江畔來到渭水之濱,投身祖國大西北建設,鑄就瞭“西遷精神”豐碑。
留學報國是交大人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無論是哪個年代,個人發展一定要與國傢發展緊密相連。西遷老前輩紮根黃土,我們年輕一代賡續“西遷精神”,繼續在這片熱土上辛勤耕耘。”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生物醫學信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峰如是說。
母校需要我,我一定要回去
1997年,徐峰考入西安交通大學熱能工程系,之後被保送到該校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傢重點實驗室深造,師從著名工程熱物理專傢郭烈錦教授。2004年,徐峰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在西安交大學習的7年歲月是徐峰人生的重要階段,他在這座百年高等學府接觸到瞭陳學俊、陶文銓等一批西遷老教授,深受他們的感染和熏陶。
“這些學者懷著深厚的報國情懷,學成歸國,投身中國教育科技事業,是我們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西遷老教授科技報國情懷的感召和激勵下,我更加堅定瞭科技報國的信念。”徐峰說。
2004年,徐峰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師從盧天健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他先後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一起致力於生物醫學工程研究。
在英美學習和從事科研的經歷使徐峰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技創新對國傢和民族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價值,逐漸堅定瞭歸國奮鬥的決心。導師盧天健也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祖國的科技振興尤其是高科技發展離不開海外學子的聰明才智。彼時,西安交大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正在海內外招賢納士,向徐峰等學者伸出瞭“橄欖枝”。
“母校需要我,我一定要回去。”2011年底,徐峰回國,赴西安交大任教。很快,他就創辦瞭西安交大仿生工程與生物力學研究所,率領科研團隊,圍繞生物多尺度多物理場的共性科學問題和技術挑戰,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開展基礎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近年來,徐峰參與出版中英文專著4部,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論文被引用次數達2.4萬餘次。他憑此進入“全球前2%頂尖科學傢榜單”(2020、2021)和“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傢(交叉學科)”(2021)。
挑戰交叉學科新領域
作為一名“西遷精神”新傳人,徐峰在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時感慨萬千。他說,自己一直牢記“西遷精神”,並從中不斷汲取奮鬥的動力。
隨著對生命健康和學科交叉認識不斷深入,徐峰研究方向從熱能工程、工程熱物理轉到生物醫學工程。他認為,隨著時代變遷和技術發展,工程、物理與生物醫學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將會開啟生物醫學研究的新紀元,更好增進人類健康福祉。
徐峰表示,以“用知識報效祖國,用科技改變生活”為宗旨的仿生工程與生物力學研究所,會繼續瞄準世界學術前沿,結合國傢導向和臨床需要開展探索研究。
作為仿生工程與生物力學研究所的主任,徐峰經歷該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整個過程。在他的積極引進和推薦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張曉慧、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蓋·詹寧陸續加入團隊。目前,團隊已匯聚瞭一批國內外優秀科研人員,成員涉及力學、生物學、醫學、材料學、機械學、傳熱學、物理學等多個學科,充分體現瞭跨學科知識結構互補、多種技能交叉融合的特點,形成瞭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理論體系,具備持續輸出原創性科研成果的能力。
據徐峰介紹,團隊圍繞“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工程應用—臨床推廣”的學術思想,按照“臨床問題—實驗室研究—臨床應用”的研究思路,開展瞭從組織到細胞和分子尺度的多尺度生物熱—力—電耦合學等基礎和應用研究,為闡明重大疾病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診療提供瞭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方案,取得瞭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經過10年的發展,已形成瞭一個多元化研究平臺和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建起“立足西北,走向世界”的醫工結合科研高地。
培養理工醫交叉型人才
作為團隊負責人,徐峰希望能培養出更多優秀、全面發展的科研人員。團隊以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落腳點,將教書育人、實踐育人和科研育人的理念相結合,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工匠精神、擔當精神與企業傢精神的理工醫交叉型人才。徐峰帶領學生探索科技奧秘,倡導科研聚焦民生,開展瞭西部欠發達地區醫療項目產業化、西部少年兒童前沿科普等方面的工作。經過多年努力,徐峰帶領團隊獲得一系列創新成果和榮譽,其中包括“國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等獎項。他和團隊的研究工作得到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和“優秀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交大西遷60多年來,一大批像徐峰這樣的青年學者,秉承老一輩科學傢心系祖國、留學報國的優良傳統,把個人理想追求與國傢事業發展相結合,紮根西部奮鬥,爭做“西遷精神”的傳承人,為一流大學建設和西部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瞭自己應有的貢獻。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