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楊耕、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中國美術傢協會主席范迪安、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莫礪鋒先後發言。
在這場座談會上,和總書記面對面交流有哪些切身感受?下一步該怎麼做?6月3日,現代快報記者采訪瞭剛從北京回來的莫礪鋒教授。
△莫礪鋒教授接受現代快報采訪
【談感受】
守正並不是守舊,是不停地追求“新”
“習近平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全面、全局性的,他的思想高屋建瓴、縱觀全局。不論是歷史事實,還是理論深度,對全黨、全國人民的工作都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莫礪鋒說,談到一天前的座談會,他的心情依然澎湃、尚未平靜,回來後還要好好學習,認真領會。
和總書記面對面,莫礪鋒倍感親切,“總書記聽說我是‘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問我是哪一年取得博士學位的。我說,是1984年。”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到瞭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大特性。
莫礪鋒說:“習近平總書記概括得特別精準,尤其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這一特性,真的太到位瞭。”
“總書記說,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具有創新性。這個說得真好。”莫礪鋒說,當時他腦海裡冒出的是《詩經》裡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一句。
“古代聖賢們對於中華文明的認同就是‘維新’,不停地追求新,不是追求舊的。”莫礪鋒說,守正並不是守舊,因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還講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我覺得這兩個結合概括總結得很好。”莫礪鋒說,這不僅是黨史上的理論創新,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理論創新。“兩個結合是互通的,相互補充。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點,特別好。因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互相契合的,本來就是共通的。”
【發言】
歷代典籍承載觀念文化,應向全社會普及
座談會上,莫礪鋒以《普及古典名著 弘揚傳統文化》為題發言:“中華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與觀念文化三大類。其中,觀念文化是整個文化體系中最核心的深層結構。用漢字書寫的大量典籍便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
莫礪鋒認為,向全社會普及古典名著是傳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所以能不中斷,主要原因就在於重視繼承。中國歷史上,孔子和朱熹是為文化傳承作出巨大貢獻的古代學者。孔子以韋編三絕的精神從事古代典籍的整理和研究,他對《詩經》進行“雅、頌各得其所”的整理,使之條理清晰,易於誦讀。朱熹也是如此,他對儒學的最大貢獻就是《四書章句集註》,還用畢生精力編纂《詩集傳》與《楚辭集註》,成為後人讀詩、讀騷的重要版本。“我們理應繼承孔子、朱熹的精神。”
然而,古典名著數量眾多,非專業的廣大讀者不可能全面閱讀。古典名著在字句解讀、意義闡釋上都具有一定的難度,社會大眾直接閱讀比較困難。“這就向當代學者提出瞭迫切的任務,既要精選某些價值最高的經典介紹給社會大眾,又要對它們進行準確可靠的註釋及生動靈活的解說,從而讓古典名著脫離學術象牙塔的束縛,走進千傢萬戶。 ”莫礪鋒表示。
【談江蘇文脈】
“文脈工程”就是文化普及、傳承工作
作為江蘇組織實施的一項全省性文化發展戰略工程,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自2016年啟動,計劃用10年時間,編輯出版3000冊《江蘇文庫》。
△1002冊《江蘇文庫》階段性成果
作為《江蘇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副主編,莫礪鋒認為,這項工程的精神正是面向全社會普及古典名著,傳承文化。首先是摸清傢底,摸清楚歷史上江蘇為國傢貢獻瞭多少典籍、多少有價值的著作是在江蘇書寫的。然後進行整理,把歷代傳下來的各種版本進行仔細地校訂、對比,挑出最好的版本進行整理,再挑選最有閱讀價值的精華出版、推向社會。以《江蘇文庫·精華編》為例,目前已出版129 冊。
△《江蘇文庫·精華編》精選歷代典籍、整理出版
“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的工作,實際上就是普及文化、傳承文化的工作。”莫礪鋒說,他本人以及南京大學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兩古”團隊中很多專傢學者,在完成本身的教學、科研之外,都投身到瞭江蘇文脈的整理和研究中。
莫礪鋒表示,聽瞭總書記的講話之後,對於做好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的工作有瞭更高的自覺性,對其重要意義也有瞭更深的理解。
“接下來,我會更認真地做我的普及工作。”莫礪鋒說,自己這幾年比較多的精力都放在普及上,例如:做講座、編輯古籍讀物等,要把好的古籍推到千傢萬戶。
現代快報+記者 白雁 胡玉梅 劉靜妍/文 顧聞/攝
(校對 張靜超)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