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雲在教大學生鋦瓷

  央視網消息(記者李文學):操作臺明亮的燈光下,一隻“殘疾”的瓷獅子蹲坐著,63歲的張清雲正在為它裝“腿”接“耳”,一會銼銼這邊,一會敲敲那邊,聲音不大但很清脆。

  在哈爾濱市這傢古玩城一樓七八平方米的空間裡,這種聲音已經陪伴瞭張清雲五年。2018年來這裡開鋦瓷坊時,他在黑龍江省新聞戰線已經工作瞭19年。而在此之前,他在航運部門當過水手,還做過宣傳工作。

  鋦瓷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即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修復起來的技術。張清雲和鋦瓷的淵源,得從他的祖上說起。

  “鋦盆、鋦鍋、鋦大缸”,張清雲的太爺爺就是這樣吆喝著,從山東一路來到東北的。後來,他爺爺和他父親又相繼從事這個行當。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不再把日常用品送去修修補補瞭,鋦瓷工藝日漸式微,慢慢地沒人幹瞭。

  2013年10月,張清雲在一檔節目裡再次看到瞭鋦瓷。“我從小便跟著爺爺走街串戶鋦缸鋦碗,那聲音和場景都太熟悉瞭,不能讓這個老手藝失傳啊。”本來就熱愛手藝活的張清雲決心把鋦瓷這門手藝重新撿起來。

張清雲的鋦瓷作品

  那時網上沒有相關鋦瓷的內容,張清雲就憑著記憶去摸索,年輕時修表、修相機的技藝也給瞭他很多靈感。他把茶壺裡放上毛巾往地上扔,或把裝滿水的茶壺放冰箱裡凍,再用自己剪的“鋦子”把裂開的壺一一修補好。兩年時間,他弄得手上滿是傷痕,練壞瞭100多個壺,總算弄明白瞭鋦瓷的所有工藝。

  鋦瓷用的很多工具也都是張清雲自制的。給臺鉗換個旋轉臺,用錘頭、暖氣管焊個砧子,改裝一下手術器械……就連能攬瓷器活的金剛鉆,張清雲也嘗試做過。“花瞭好幾千塊錢,焊金剛鉆鉆頭,弄瞭好幾個月也沒成功。”最後他在網上找瞭一張圖片,花瞭三個多月進行研究,試驗瞭十幾次,成功制作出瞭一個實用的陀螺鉆。

  “做記者十幾年來,我對省內80%以上的民間手藝人,都做過采訪報道,這對我研究鋦瓷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張清雲說,“比如做冰尜的、做風箏的、打鐵的師傅們,在制作工具的細節上,都幫瞭我不少忙。”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鋦瓷這門古老的工藝煥發瞭新的生機。許多不慎打破的茶具,經過張清雲鋦瓷工藝的修復,反倒成為更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的作品。

  張清雲不但掌握瞭古陶瓷修復技術,還學會瞭紫砂壺包口、包嘴技術,以及銀飾和鎏金技術,他也有意識地在瓷器上增加一些諸如“中國夢”這樣的現代元素。

  “它們也是有生命的,修補時得像哄小孩一樣,不能急,仔細聽電鉆聲和敲擊聲,一點一點地去進行。”精益求精的張清雲,每次修補都是從幾個方案中優中選優。

  為瞭擴大宣傳,張清雲每兩天在網上發佈一個作品,還應邀參加各種文博會,甚至還經常到夜市、舊物市場擺攤,名氣越來越大。一部熱播電視劇拍攝時因有幾個鋦瓷鏡頭,副導演還曾邀請他前去做藝術指導。

  2020年,張清雲退休,他婉拒瞭單位的返聘,一門心思撲在瞭鋦瓷上。

  為瞭將這門手藝傳承好,張清雲繼續保持每隔兩天在網上發佈一件作品的節奏,還專門到一些學校講解鋦瓷的知識,讓中小學生瞭解鋦瓷的歷史和現狀。此外,他還培訓瞭省內外33個徒弟,包括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這些徒弟中很多都已經開瞭自己的店。

  “三年前鋦瓷技藝列入哈爾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兩天我又申報瞭黑龍江省非遺項目。”張清雲邊說邊“叮叮當當”地操作著,瓷獅子殘缺的腿和耳接上後,又恢復瞭威風凜凜的樣子。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