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0月24日电(记者李梦婷、张博文)“慢点儿放树苗!”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的一处山坡上,“悬崖造林队”队长王永红和队员们将树苗挂到无人机上,操作手柄,看着无人机飞向另一侧山坡。“以前我们只能肩扛背驮树苗上山,一天上下山一二十次,今年引进无人机后,效率高多了!”王永红话音刚落,无人机已返回,等待下一次运输。

“悬崖造林队”队员在操作无人机,将树苗运到另一侧山头。新华社记者 李梦婷 摄

  无人机在运输树苗。新华社记者 李梦婷 摄

  王永红今年49岁,参与植树造林已有20个年头。他和队友们在山势陡峭、土壤贫瘠的悬崖上种树,因此也被当地村民称为“悬崖造林队”。

  宜川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腹地,地形复杂,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我小时候从河里舀水,盆里能有半盆沙,一刮风嘴里都是沙,在山里几乎看不到什么树,生活太苦了!”王永红说,2004年,他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希望能改善生存环境。

  “我们开始在山上的平缓地带种树,过了几年,山头变绿了,只有黄河两侧的悬崖还是光秃秃的,我们就想着让悬崖也都变绿。”虽然困难重重,王永红和队员们还是扛着锄头上了山。

  “悬崖造林队”在背苗途中。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第一次爬到悬崖上种树,心里那个怕啊,往山底看一眼都头晕!”但路是自己选的,王永红咬牙坚持着。“沿路酸枣树刺多,衣服被扎破、身体被扎伤是家常便饭。”最严重的一次,王永红的大腿被树枝划伤,鲜血直流,队友将他扶下了山。

  面对悬崖,队员们想出了“吊绳种树法”:大家身背树苗,腰间拴着安全绳,人被吊在悬崖间,离地大约几十米,面朝崖壁挥动锄头,刨坑种树。“我给队友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动作要慢,安全第一。”王永红说,如今,队员们的汗水浇灌出了黄河沿岸4万多亩人工营造林。

  “悬崖造林队”队长王永红在宜川县悬崖上种树(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王永红带着记者走上山头,满山青绿,一派生机盎然。他骄傲地指着对面的山说:“这是我2017年种下的树,如今已连成一片了。”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种的树,王永红如数家珍。“每次看到自己种的树,心里都美美的!”王永红说,他说不出大道理,看到山头绿起来了,就有了继续干的动力。

  “悬崖造林队”队长王永红介绍种树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梦婷 摄

  家门口变绿了,王永红和队员们也成为当地百姓口中的“种树英雄”。“我儿子在外工作,每次回家都要跟着我上山种树,他明白种树对我的意义。”王永红说,每当种完一个山头,他都会看向另一个山头,“我的心愿是终有一天看不到黄山和岩石,如今已实现了三分之二的愿望。”说到这儿,王永红爽朗地笑了起来。

  在“悬崖造林队”队员们的努力下,荒山披上了绿装。新华社记者 李梦婷 摄

  在宜川县,还有很多像王永红一样誓把黄土变绿地的人。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袁国荣介绍,宜川林业人组织成立技术攻坚队,赴山西等地取经,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推出了一种以“砌垒石坑、客土回填、大苗栽植、深栽深埋、根部培土”的“石坑客土造林”技术。

  今年3月,县林业局引进了无人机,承担运苗上山这一工作。“在无人机的帮助下,我们植树的安全性提升了,效率提高了,树苗损伤率也降低了,我们会结合实际情况引进更多新技术。”袁国荣说,“创新已经成为全县林业人的行动自觉,如果没有切实创新,就没有宜川县220多万亩优质营造林。”

  每次种完树下山时,“悬崖造林队”队友们喜欢一起唱陕北民歌。歌声回荡在黄河岸边的山岭上,充满着喜悦与希望……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