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走入真实生活,去寻访祖国的角角落落。他们或是去偏远县乡支教,或是去考察河流生态,或是去拜访非遗传承人……他们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当知识与力行结合,他们体会到了怎样的青春滋味?又对社会与未来产生哪些新的想法?2024年9月,澎湃新闻推出“青春华章·青春正澎湃”特别策划,记录年轻的模样、成长的脚步。

  2024年8月,结束了大学四年的生活,这个暑假我从上海来到青海玉树市,从复旦大学的大学生正式成为一名高原上的支教老师。跨越2203千米的漫长旅途,从海平面爬升至海拔3600米,望向起伏的高山、绵延的草甸,心中除去好奇期待,更多的是忐忑不安,眼前的一切与我所熟知的都大不相同。在未来一年中,我会遇到怎样的学生,怎样的同事?我能不能处理好与队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能带给我的学生什么?

  高原的太阳很耀眼,耀眼得令我看不清脚下的路。一个艳阳高挂的日子,我拖着行李,走进了玉树市第三民族中学(以下简称为“三民中”)的大门。

  来之前,我做过很多功课。三民中是一所完全寄宿制的初级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操场均是2010年玉树地震后新修缮的,平日里容纳着2000余名来自玉树所属乡镇的藏族农牧民孩子读书、运动、生活。

  步入校园的一瞬间,我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的初中时代,一个人在偌大的校园里追寻着属于青春少年的小小梦想。但不一样的是,现在的我,有能力为这里的孩子播下梦想的种子——我成为了三个班学生的物理老师,也闯进了与初中时的我迥然不同的孩子们的青春。

  三民中教学楼。当事人供图

  走上讲台,与孩子们的第一节课

  9月2日,是三民中开学的日子。我拿着教案、课本走在校园里,准备上我作为支教老师的第一节课。

  学生三五成群地从我身边走过,有的好奇地打量着我,有的羞涩地向我问声“老师好”,之后又快步走开,与好友用藏语窃窃私语。

  我也在悄悄地观察从我身边走过的学生。他们皮肤黝黑,穿着蓝白色的校服,有的学生在校服下还穿着暗红色的藏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的眼睛。他们的眼睛又大又清澈,如同高原清泉汇成的湖泊,每当与他们对视,他们总是羞涩地笑笑,然后弯着腰加快脚步跑开。这一切于我而言是如此新奇,以至于冲淡了第一节课的紧张——面对这样可爱的学生,怎么好意思怯场呢?

  还没来得及适应高原生活,我气喘吁吁地爬上五楼,走进教室,没等理顺呼吸,学生们便齐刷刷地站起来,大声地问候老师好。我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申明了课堂纪律,便开始讲授第一节课的内容。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没法使用,我只好硬着头皮一边在黑板上笨拙地写着板书,一边拿着教案给孩子们口头讲课。

  我的学生们特别喜欢抢答。有时我刚刚说完问题,就有同学就大声地将心里所想脱口而出。那些“更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瞪大了眼睛,高高举手想要回答,但当我点起他们回答问题时,孩子们又立刻扭扭捏捏,答案在嘴巴里像“蚊子叫”一样嗡嗡而出。令人大为困惑,又更显可爱。

  果然,没有孩子能抵挡住物理实验的诱惑。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声音传播的物理原理,我带着他们一起做了“纸杯传声筒”小实验。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睁大了看着台上的两位幸运同学,看他们用两个中间连着细线的一次性杯子说着悄悄话;实验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看着孩子们认真思考、交流讨论的模样,我恍惚间又回到了初中时,那时的我也是这样在课上与同学交流解题方法,努力学习进步。

  复旦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在校门前合影。

  走下讲台,叩问自己支教的意义

  复旦大学作为最早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号召的高校之一,自1999年至今,共派遣465位队员前往宁夏西吉、贵州息烽、新疆拜城、云南永平、青海玉树“六地十校”开展支教扶贫工作,26年从未间断。

  这里是全国海拔最高的支教点之一。2020年,三民中迎来了第一批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如今已有12名队员来到这里,围绕“教学-家访-文化-资助-宣传”五位一体,做高原上的支教老师。

  今年一起来到三民中的共3人,均执教物理学科。除去平时的教学工作,我们作为支教队员,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争取外部的资助,以奖助学金、实物等方式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到三民中的第二天,学校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全校95%以上的学生都是藏族,主要收入来自农牧业,虫草是部分学生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当我正式接手资助工作后,第一批亟待资助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在支教队员所带班级里。我打开待资助学生花名册,看到自己班上的几位作业特别认真的学生赫然在列。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还可以帮他们争取千元左右的奖学金。金额不大,但也能点燃学生的求学热情;待资助名单很长,尽管之后学生的基本情况可能变化不多,但我们每一年的工作都会成为一个个微小变化的契机。

  于是我又想起学生们的眼睛:在走廊上擦肩而过时好奇的眼睛、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自信的眼睛、在我讲课时盯着我的求知的眼睛。在这一双双眼睛中也许就有等待我资助的学生,他们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那是生长在上海的我所不能够想象的生活。

  这些孩子们的青春与我的不一样,因为他们来自平均海拔4493.4米的玉树,因为他们是这片雪域高原的孩子。这些孩子们的青春和我的一样,因为他们同样好学,乐观,对广阔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感受着成长带来的烦恼。

  当我下定决心踏上支教这趟未知旅程时,便决定要与这里的孩子们一起成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学生。纵使个人的力量难以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一批批支教队员持之以恒地努力,也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现在,当我闯进他们的青春,真正站上讲台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这些支教老师能带给他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援助,精神上的鼓励,视野的拓展,还能让孩子们看到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青春年华。这也许就是“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体现。

  支教队员是这所学校中最年轻的老师、最年长的学生,我在自己的22岁,以这种特殊的身份,遇见了三民中孩子们不一样的青春,书写自己终生难忘的一笔。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

  白浪 设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