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第76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苑玉强“起动”直升机:放下旋翼刹车手柄、后拉停车把手、关好舱盖、检查操纵面板……

  这一系列操作步骤,并非在驾驶舱内完成,而是在苑玉强宿舍里。只见他端坐在床上,盯着墙壁上的直升机座舱图,脑海中复现直升机起飞前所有细节。

  睡前进行模拟训练,这个习惯苑玉强已经保持了4年多。直升机开车的步骤,他不知“面壁演练”了多少遍。

  今年4月8日,模拟变成了现实——30岁的士兵苑玉强,以空中机械技师的身份登上新一代直升机,坐在两名飞行员中间,完成了开车操作。

  空中机械技师与空中机械师同为机组成员,担负着维护管理战鹰的职责。在地面,他们要负责直升机的维护保养、定期检修;在空中,他们要协助飞行员飞行,判断故障、处置特情。

  在陆军航空兵部队,只有空中机械技师、空中机械员、舱门射手等士兵可以作为空勤人员,执行飞行任务。其中,空中机械技师这一岗位技术要求最高。

  从一名普通列兵成长为一名空中机械技师,苑玉强用了12年。

  追梦路上困难重重,但苑玉强以无比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决心,一步一步走了下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飞行梦”。

  放飞

  融入直升机轰鸣着的“钢铁之心”

  期待已久的上机首飞日,被苑玉强自己主动申请延后两周。

  这次飞的是某新型直升机。新机模块化程度高,这意味着空中机械技师需要掌握更多理论知识。“我想再多研究研究,然后上机飞行,确保首飞100%顺利。”苑玉强说。

  两周后,苑玉强迎来了自己的首飞日。登机,准备开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旋翼桨叶的破空声,透过飞行头盔传入耳中,直升机的振动通过双脚传向身体的每一部分,显示屏上的各项指数不断跳动……

  感受着这些声音、震动、画面,苑玉强仿佛融入直升机轰鸣着的“钢铁之心”。他监控着直升机的各项参数,不断向飞行员传送一道道开车指令。

  此前,苑玉强曾无数次想过坐在驾驶舱里的场景——透过云层俯视广袤大地,胸中激荡“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可当这一天来临,苑玉强发现自己根本无暇顾及窗外的风景。他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显示屏上。他需要时刻紧盯各项数值的变化,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这是一次编队飞行训练,苑玉强需要帮助飞行员观察编队位置情况。也许是第一次升空的缘故,每当僚机脱离视野范围,苑玉强就紧张起来。2个多小时的飞行,他悬着的心一刻也没放下。

  降落时,一阵风吹过,直升机发生了晃动。副驾驶员此前飞的是老机型,还不太适应新机型的操作。一不留神,他将驾驶杆稍稍拉“过”了。

  耳机里传出语音告警,苑玉强瞬间开始关注旋翼转速、液压数值。

  飞行员很快修正直升机姿态,数值恢复正常,苑玉强松了口气,同时也留了个心眼——落地后,要着重检查下操纵相关的部件和附件。

  落地,飞行员们相继离场,苑玉强带着保障机组进行飞行后的机务工作。

  回到宿舍已过零点,苑玉强依旧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他在这天的备忘录上写下3个字:新起点。

  以前,从起飞到降落的这段时间里,直升机是不属于苑玉强的。他只能等待直升机落地,听空勤人员讲述天空中的事。如今,跟着直升机一起飞行,他便拥有了直升机的每时每刻。

  起点

  从向往到奔赴,是一次抉择

  11岁那年,苑玉强放风筝,一架飞机掠过天际。他顺着风筝线望上去,麦粒大小的飞机留下一条长长的白线,像是将天空划出一道口子。遥望触不可及的飞机,苑玉强冒出一个想法:“我能上天飞翔吗?”

  那一瞬间的想法像风筝一样,缓缓飞向天际……

  2015年,下士苑玉强在一位领导的建议下,报考了陆军航空兵学院,成为一名士兵学员。

  来到学院,苑玉强才知道,陆军飞行员和空中机械师都由军官担任;士兵通常负责地勤工作,统称为机务兵,主要担负直升机的维护保养、定期检修等任务。

  “想飞,除非提升为空中机械技师。”一次聊天,学员队队长告诉苑玉强,负责地勤的机务兵可以通过“提空”执行飞行任务。

  “提空”两字,瞬间在苑玉强的脑海中炸开——我要“提空”,跟着战鹰飞行,这就是我的梦想。

  其实,不只是苑玉强,几乎每一位来到陆军航空兵学院的士兵,都有这样一个梦想。

  苑玉强的徒弟、二级上士张东山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直升机起飞的场景。战鹰统一悬停,一架接着一架放飞,巨大的轰鸣声掩盖住周围的一切。风浪一股股袭来,不断拨动他的心弦。张东山不由得低下头,防止帽子被吹飞,但又忍不住抬起头,多看几眼直升机。

  都是热血男儿,谁不向往蓝天?然而,逐渐了解直升机后,大多数士兵“提空”的想法会慢慢淡去。

  原因有很多——有人无法适应抗眩晕训练;有人恐高;有人不喜欢太被约束,毕竟空勤人员连吃什么都有规定;有人担心危险,“离地三尺,人命关天”;也有人心生敬畏,发现专业知识学得越多,感觉自己不懂的越多……

  从向往到奔赴,是一次抉择。空中机械技师要能应对直升机可能出现的所有特情。“反应慢的人也不行。”苑玉强说,直升机通常是低空飞行,遇到特情,必须瞬间完成判断和处置。

  苑玉强不恐高也不晕机,学习能力强,反应也快。对他来说,实现“飞行梦”,最需要的就是努力和坚持。

  毕业后,苑玉强被分配到第76集团军某旅修理连。时任连长问大家有什么目标,他的回答无比坚定:“我要成为一名空中机械技师!”

  砺炼

  最笨拙的努力,有时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提空”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有3年机务工作经历”。在这段“修炼期”内,老连长一手培养了苑玉强。

  那一天,老连长召集新来的士兵学员,向他们提问,一方面了解他们的能力素质,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们认清差距、找准不足。

  提问通常分3层:直升机的构造是否清楚;构造的原理是否了解;动力学等内容是否掌握……

  “刚毕业的学员通常只能答出第一层问题,苑玉强可以答出第二层。”老连长说。

  这次提问对苑玉强造成的打击却不小。对于理论知识,他原本信心满满。但老连长的三连问,给了他当头一棒。“有些问题我确实从来没思考过。”苑玉强说。

  苑玉强将这个不停打击自己又不断教导自己的人称为“大师傅”。在“大师傅”的严格要求下,苑玉强不断提升自己的维护修理水平。

  机务工作的标准近乎苛刻。以清点工具为例,发动机工具箱48件、直升机工具箱21件、抹布8块。“多或少任何一件都不行。”苑玉强说。一次检修后,他发现少了一个10厘米长的小扳手,便带着所有人将直升机从头到尾找了3遍,直到发现那个小扳手。

  “飞行无小事。”苑玉强说,损坏一个零件、丢失一个工具,都可能导致飞行出现问题。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一手托着国家巨额财产,一手托着战友宝贵生命。”

  直升机维修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有细节都记录在维修手册中。一般来说,每名军士最少要背记4本维修手册。“这才算入门级。”机械技师、二级上士王冰冰说,在工作场所,还有20多本“进阶”手册,能塞满整个柜子。

  苑玉强对这些手册上的数据、标准、程序一清二楚。这源于他常年记笔记的习惯。他的笔记工整得像教材一样。平时,他会将手册中的内容进行梳理,搭配上自己打印的图片,再用不同颜色的铅笔标记出重点。“图像和颜色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他说。

  在苑玉强看来,维修直升机没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恒地看书、实践、总结、记笔记。最笨拙的努力,有时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这个方法,也是苑玉强从老连长身上学来的。如今,老连长已从事机务维护专业8年、修理定检专业10年,带出上百名骨干。老连长通常一视同仁地教大家,并不会特意关照某个人。但遇到一些有灵性的兵——每次讲过的内容都能答上来,同样的问题不会错两次,他会愿意多讲一些。

  “苑玉强就是这样的兵。”老连长说,肯学,很可贵。

  等待

  为了梦想努力,付出终会有回报

  机务兵的双手通常有许多细小的划痕,那是有时不方便戴手套作业的代价。有时,卫生队的创可贴都会被这群机务兵领完。

  苑玉强说,一些机件的工作空间较小,戴着手套伸不进去;一些机械连接处的松紧程度,戴着手套也无法感知。

  日积月累,一些伤口划了好、好了又划。有段时间,苑玉强两只手上的口子甚至多达53道。

  去年8月,苑玉强意外摔倒,右手掌外侧和右小拇指外侧各被刮掉一块肉。受伤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活动一下手指。发现手指还算灵敏,他高兴极了,“神经没问题,不影响工作”。

  日复一日的努力中,苑玉强等待着自己的机遇。

  “提空”必须完成空中机械(技)师培训。由于营队骨干不够,苑玉强负责驻训期间的定检工作。那次任务持续到了年底,苑玉强便错过了第一次参加空中机械(技)师培训的机会。

  没想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苑玉强再次错过了空中机械(技)师培训。那一年,他已经28岁,而29岁是参加空中机械(技)师培训的最大年龄,30岁则是士兵“提空”的最高年龄。

  苑玉强只剩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错过,就永远错过了。

  随着苑玉强度过自己的29岁生日,“提空”的希望越来越小。他感觉似乎有种无形力量一直阻挡着自己。妻子李会梅觉察出了这种异样,她不希望苑玉强打退堂鼓。

  李会梅不断打来电话鼓励爱人:“为了梦想努力,付出终会有回报。”

  付出终会有回报——这句话不断回荡在苑玉强的脑海中。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2023年,苑玉强顺利通过体检和考核,并申请到空中机械(技)师培训的资格。

  9月初,苑玉强再次回到陆军航空兵学院,回到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当年,他学的是直升机结构维修专业;如今,他学的专业变成了空中机械(技)师。

  初心

  让经手过的每一架战鹰安全落地

  暮春时节,高原上仍是一片灰黄。土黄色的楼、土黄色的树、土黄色的路……一阵稍微大点的风吹来,都会卷起一片黄沙。

  道路两侧,是直升机旋翼桨叶造型的风力发电路灯。苑玉强很喜欢这些旋翼桨叶,每当大风卷着黄沙袭来,它们会飞速旋转,源源不断地为路灯提供电量。“它们就像机务兵一样,总是在默默无闻地工作。”苑玉强说。

  3月4日,上级正式下达命令,宣布苑玉强由地面机械技师晋升为空中机械技师,成为一名空勤人员。身份的转变,让他变得更加谨小慎微,甚至有些焦虑。

  空中机械师马锋建议苑玉强种种绿植,这是大多数空勤人员的“小爱好”。在土黄色的环境中,绿色可以愉悦心情,还有助于保持平静的心态。

  妻子李会梅建议苑玉强种文竹。文竹叶片细小,既不耐高温又不耐寒冷。想要让它一年四季青翠,养护起来需要格外细心。

  “文竹能磨炼人的心气,同时也象征着‘永恒的爱、纯粹的心’。”妻子说。

  最近,苑玉强利用休息时间看了一部名叫《空战群英》的电视剧。相较于剧中壮观的空战场景,苑玉强更喜欢其中一个维修战机的片段——

  轰炸机在滑行道上滑行,眼看就要进入跑道起飞,一名机务兵竟趴在飞机舱体上维修发动机。他向飞行员保证,一定在起飞前修好。

  苑玉强有时会想,如果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能否做到这种程度。“我的应急抢修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他说。

  随着“飞行梦”的实现,苑玉强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确保每次飞行安全顺利。

  其实,这个新目标和前些年的目标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只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提醒自己,要牢记所有机务人的初心:让经手过的每一架战鹰安全飞翔。

  (采访得到任继鹏、赵玉龙、韩超、杨杰来、石涛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成长横切面

  用坚持与热爱为梦想插上翅膀

  ■苑玉强

  2024年,对我来说很特殊。今年,我迈入而立之年,成为一名真正的空中机械技师,要以全新姿态面临军士选晋。今年下半年,我的小家庭还将迎来第二个孩子。

  自古家国两难全。人的精力有限,专注于事业,免不了亏欠家庭。如果“好丈夫、好爸爸”的标准是一份试卷,我可能无法交出满意答卷。然而,在维护修理直升机这个事业中,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也找到了自己在小家中的定位——

  尽最大努力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以守望祖国蓝天的冲锋姿态,诠释责任和担当;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圆梦最好的办法,便是保持热爱与坚持。

  《大国工匠》这部纪录片,我看了很多遍,也梦想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军中工匠”。面对直升机时,我的内心总会不自觉迸发出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我干好事业的“发动机”。

  我希望,孩子长大后和小伙伴们讨论“爸爸”这个话题时,能够自豪地说:“我的爸爸不仅是保家卫国的军人,更是一名精益求精的‘工匠’。”

  “首飞”那天,回到宿舍已是深夜,我凝视着窗台上的文竹,回想一路走来的经历,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首飞”,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拥有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才是保证每场次起落顺利的关键。维护修理直升机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超越书本知识去构建自己的认知和实践体系,这些都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从军路上,我也曾有过动摇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刻。感谢老班长张海涛语重心长的引导,让我坚定从军报国的初心;感谢老连长耳提面命的教导,让我在最迷茫的时候,继续淬炼飞翔的羽翼;感谢我的爱人李会梅,是她的鼓舞与理解,让我得以勇敢追梦……

  人生中“关键几步路”能够遇到正确的人,并能得到及时的指点和鼓励,我何其有幸!没有他们,我成不了战友们眼中的“技术大拿”,更不可能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期望我的每一次起落安全顺利!祝愿我即将出世的孩子平平安安!

  (吴骁峰、周桂斌整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