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楊雯珺 通訊員/程建寧):在兩千年前,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納林村曾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美稷”,此地至今留存著西漢時期的文化遺跡。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出這樣一位青年:他生於納林,又回報納林。他在基層一待就是14年,他的手機號碼被當地百姓稱為“救命號碼”。他就是史永明,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納林衛生院院長。

史永明個人照

開啟“風雨村醫路”

1982年,史永明出生在納林。那時的西北農村,“交通全靠走,通信全靠吼”。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落後,“我的奶奶,因為沒條件看病,在她五六十歲的時候就走瞭。”一個簡單的念頭,開啟瞭史永明的“風雨村醫路”。

史永明就職的納林衛生院隸屬準格爾旗沙圪堵鎮,是一個半農半牧地區,地廣人稀,村民居住分散,他服務的對象多是一些留守在傢的老人、婦女、兒童,工作難度相對較大。山路崎嶇難行,車子進不去,隻能步行上門。有時遇到暴雪天氣,他就帶領團隊背著十幾斤重的醫療器械徒步出診。嚴寒酷暑、風吹日曬,方圓六十公裡的土路,史永明踏瞭個遍。

他還是鄉親們的“健康管傢”,十裡八鄉誰得過什麼大病、誰需要定期檢查,都裝在史永明的腦袋裡。村民賈羊栓的妻子患有糖尿病、腦梗疾病,史永明攜團隊上門為其檢查身體、分發藥品;84歲的喬文秀患有乳腺癌,年老體弱,住處偏僻,就醫困難。史永明便定期為其上門體檢、健康護理、分發藥品。

史永明從不收鄉親們的出診費,對於經濟困難的村民,他也盡力為其減免醫藥費。僅喬文秀一個患者,就減免約7萬元醫藥費。他在每一個康復者身上收獲滿足,在每一個病愈者的感謝聲中汲取前進的動力。

“對癥下藥”踐初心

史永明作為納林衛生院院長,將基層衛生院的職責落實到細處實處,為轄區內的1400多例老年人、900多例高血壓病人、200多例糖尿病人、70多例重型精神病人、200多例貧困人口建立健康檔案並納入健康管理,並提供每周上門隨訪服務。

讓史永明有成就感的,不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鄉親們對他逐日漸增的信任和理解。“許多人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感覺和之前大不一樣瞭”,史永明說,“好多老百姓特別熱情,上門之後就和我聊血壓,聊身體的情況”。

擺脫貧困,不隻扶貧,更要扶智。史永明很重視和鄉親們觀念的溝通。“我用我所學知識改變一下傳統的用藥習慣,也是一種成就。”在納林村,保守的鄉親們不願看病,史永明不厭其煩地向村民們解釋“對癥下藥”的理念。

現在,許多患者到衛生院看病,隻想找“史大夫”。“有患者說別人開的藥不好用,就你開的藥好用,其實藥都是一樣的”,史永明笑著說。

基層有辛苦,也有興奮

史永明的辦公室裡有一面墻,疊著厚厚的錦旗。紮根基層十四年,史永明始終繃著一根弦:服務鄉親。因為這根弦,他從未停止過學習的腳步。他多次去北京、呼和浩特市等地的大醫院學習進修。

他在擅長的中醫、針灸理論的基礎上創新傳統中醫針灸療法,在治療老年慢性疼痛性疾病、過敏性鼻炎方面有獨特的診治方法,患者贊譽不斷。

即使如此,史永明仍規劃著提高納林衛生院整體的診療水平。“後續在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引進人才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一下”。史永明計劃進一步完備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加強人才培養,吸引優秀人才加入,讓老百姓在傢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鄉村醫生是最貼近億萬村民的健康“守護人”,是捍衛農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他們承擔著農村地區大部分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責任,也是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中堅力量。作為鄉村醫生的一員,史永明既是鄉親們口中溫暖的院長,又是鄉親們心中堅定的依靠。

對史永明來說,基層有辛苦,也有興奮。十幾年的光陰變遷,沒有改變史永明對這片土地的熱情。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