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的高溫讓全球記憶猶新,而今年剛過去的4月,熱浪已開始席卷亞洲多個城市。
去年6月中旬到8月中旬,葡萄牙出現45攝氏度高溫,超過3000公頃的土地上出現大火燃燒;位於北緯55度附近的英國出現瞭38.1攝氏度高溫;在中國,高溫持續約70天,南方多地高溫超40攝氏度。
今年4月,泰國的最高氣溫首次突破45攝氏度;在印度、孟加拉、緬甸,以及土庫曼斯坦,4月氣溫也已陸續突破40攝氏度。有氣象歷史學傢將這波明顯提前報到的熱浪描述為“亞洲歷史上最嚴重的四月熱浪”。
世界氣象組織(VMO)近日發佈年度旗艦報告——《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通過分析該組織重點關註的氣候指標,溫室氣體、溫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熱量和酸化以及海冰和冰川等數據,得出結論:2022年,全球各地從山峰到海洋深處,氣候變化均在繼續,極端天氣及其破壞性影響仍在持續,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為此付出的代價正在上升。
這些指標都在預警
由於溫室氣體達到創紀錄水平,報告監測的多項數據顯示,陸地、海洋和大氣在全球范圍發生瞭變化。國際能源署的統計顯示,2022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創新高,超過368億噸,比上年增加3.21億噸,增幅為0.9%。
溫室氣體積聚,使得2022年的氣溫比1850~1990年的平均水平高約1.15攝氏度。同時,2015~2022年也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八年。盡管已連續三年出現瞭有降溫效應的拉尼娜現象,但世界氣象組織認為,2022年仍是有記錄以來第五或第六個最熱的年份。
此前,2016年是該組織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因為當年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和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瞭雙重影響。
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顯示,溫室氣體的三種主要來源:二氧化碳、甲烷以及一氧化二氮,在2021年都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濃度。其中,甲烷濃度在2021年增幅最大。世界氣象組織在特定地點實時監控的數據顯示,溫室氣體的濃度在2022年依舊呈增加態勢。“近年來隨著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升,熱量不斷累積,全球氣候還會進一步變化。”
值得註意的是,報告認為,全球海洋吸收瞭來自溫室氣體排放的90%的多餘熱量。1990年以來,全球海洋溫度一直呈加速上升趨勢。這導致一個直接結果,即極地的海冰面積不斷減少。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海洋海冰應用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南極海冰面積繼去年2月達到歷史最低水平(183萬平方公裡)後,在剛剛過去的2月比歷史最低紀錄還少9.3萬平方公裡。北極海冰面積也創下有記錄以來第二低。
同時,全球主要冰川的退縮情況也不容樂觀。在2021/2022水文年(水文年,是指與水文情況相適應的一種專用年度,一般是從某年的枯水期或汛期到下一年的枯水期或汛期為一年),監測冰川變化情況的參考指標,即“物質平衡”為-1.18米水當量,大於過往十年的平均值。冰川“物質平衡”,指冰川物質的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正平衡代表積累量多於消融量,也就是冰川物質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則表示冰川物質處於退縮期。報告稱,有記錄(1950年至2022年)以來,在冰川“物質平衡”為負值的10年中有6年發生在2015年之後。
2022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幅度達到自1993年開始衛星監測以來的新高。其中,在1993年~2002年的第一個十年中,全球海平面年均上升幅度約2.27毫米;到第二個十年(2003~2012年),這一上升幅度達到3.3毫米;在2013~2022年的最新十年中,上升幅度依舊在攀升,年均增幅達4.62毫米,為最初十年的2倍。
去年7月19日,在匈牙利佈達佩斯,一條小狗和它的主人在一處公共加濕設施享受清涼的噴霧。當時,世界氣象組織表示,高溫等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將至少持續至本世紀60年代。新華社圖
已付出多少代價
報告還關註瞭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對社會經濟的破壞性影響。2022年,幹旱、洪水和熱浪影響瞭世界各大洲大部分地區,再加上新冠疫情、長期沖突和暴力事件等影響,極端氣候引發的次生災害已導致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例如,在東非,去年雨季的降雨量已連續五年低於平均水平,幹旱的持續時間為40年來最長。截至2022年8月,受幹旱和其他沖擊的影響,東非估計有3700萬人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
報告認為,熱帶風暴引發的熱浪造成一些國傢及地區農作物產量下降,加之持續的烏克蘭危機,這些因素都威脅著國際糧食市場主食的供應、獲取和穩定。
截至2021年,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約23億人面臨糧食不安全的問題,其中9.24億人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問題。據估計,2021年全球有7.679億人面臨營養不良,占全球人口的9.8%,其中一半在亞洲,三分之一在非洲。
除瞭糧食安全問題,報告認為,與氣候和天氣有關的次生災害逐漸加劇且長時間持續,這一趨勢已使得本就處於流離失所的群體面臨更為惡劣的生存環境,這一群體可能多達9500萬人。
今夏高溫可能刷新紀錄
世界氣象組織5月2日最新報道稱,厄爾尼諾現象在今年晚些時候出現的可能性正在增加。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這將對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和氣候模式產生與拉尼娜現象相反的影響,厄爾尼諾現象的發展很可能導致全球變暖出現新的高峰。
ENSO,即低緯度的海洋與大氣互作用的現象,是世界氣象組織用來監測在海洋中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轉變的重要指標。世界氣象組織認為,目前持續瞭三年的拉尼娜現象已結束,熱帶太平洋目前處於ENSO中性狀態,即既不是厄爾尼諾現象也不是拉尼娜現象。但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專傢的最新研究,今年5月至7月,ENSO從中性過渡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為60%,6月至8月增至約70%,在7月至9月增至80%。
“持續三年的拉尼娜現象是特殊的,它帶來的降溫影響暫時減緩瞭全球氣溫上升,但不會阻止或扭轉全球變暖的長期趨勢。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緩解非洲之角的幹旱等問題,但也可能引發更多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 塔拉斯稱。
目前,菲律賓國傢氣象局已發佈厄爾尼諾預警,稱該國6~8月有80%的可能性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並將持續至2024年第一季度。(制圖/蔣皓明)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