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外媒分析顯示,亞洲其他地區的港口需要大量投資,才有可能與中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相匹敵。這表明,西方企業可能難以與全球最大出口國中國分道揚鑣。

美國和歐洲的企業表露瞭想將部分制造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印度和東南亞國傢的意向。然而,航運業人士警告稱,亞洲其他地區除瞭擴大制造業產能,還必須投資港口基礎設施,才能接納在世界貿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巨型集裝箱船。

據聯合國,逾80%的貨物是通過船舶運輸的。但研究集團Drewry的數據顯示,亞洲其他制造業中心缺乏能夠容納最大型船舶的港口,而這類巨型船舶在東方到西方的貨物運輸中至關重要。

中國有76個港口碼頭能夠靠泊可裝載超過1.4萬個20英尺標準集裝箱(TEU)的大型船舶,而南亞和東南亞國傢總共隻有31個這樣的港口。數據提供商MDS Transmodal的數據顯示,在東亞與歐洲之間的航運運力中,大型船舶約占三分之二。

MDS Transmodal董事總經理邁克•加勒特(Mike Garratt)表示,如果沒有大量的投資,亞洲其他新興市場的港口將難以處理像中國那種規模的集裝箱吞吐量,這是“顯而易見的”。

供應鏈監測集團FourKites的總經理格倫•科普克(Glenn Koepke)表示:“中國的制造實力以及生產和運輸貨物的能力無人能及。”

中國港口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突顯出。根據總部位於深圳的前瞻產業研究院(Qianzhan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的數據,在2016年至2021年,中國在沿海港口基礎設施方面投資瞭至少400億美元。

數據集團Dynamar和聯合國(UN)的數據顯示,這樣的投資意味著,去年中國港口可以處理的集裝箱吞吐量相當於2.75億TEU,比南亞和東南亞所有國傢年吞吐量總和高出80%。

加勒特表示,其他亞洲新興市場需要“大量投資”才能趕上中國,並補充稱,港口運營商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來建造一個新碼頭,長的話可能需要5年。

赫伯羅特(Hapag-Lloyd)中東地區高級董事總經理迪拉吉•巴蒂亞(Dheeraj Bhatia)表示,盡管客戶預計將從印度進口更多貨物,但印度需要在港口投資方面“做得多得多”,才能“利用”這種局面。

達飛集團(CMA-CGM)首席執行官Rodolphe Saadé 3月初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印度和東南亞可能需要“5年或10年”時間建造可容納大型船舶的碼頭,並“發揮不同的、更大的作用”。

中遠海運港口(COSCO Shipping Ports)副總經理陳毅鵬上周表示,集團註意到有企業計劃轉向東南亞,並正在“積極尋找機會”。如果亞洲其他地區的出口大幅增加,那麼航運業格局也將需要改寫。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