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收購瑞信正式收官。

當地時間6月12日,瑞銀集團在瑞士報紙發表公開信宣佈,已完成對瑞士信貸銀行(即瑞信)的法律收購,這意味著2008年全球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的最大銀行業並購交易正式完成。

與此同時,瑞銀與瑞士政府簽署“損失保護協議”,為此次收購完成掃除瞭最大障礙。

這份損失保護協議規定,瑞銀在出售和關閉特定瑞信資產時,將先自行承擔50億瑞郎損失,瑞士政府則承擔隨後產生的損失,額度最高90億瑞郎(約合99.8億美元)。

此前,歐洲聯盟委員會批準瑞銀收購瑞信,認定這兩傢瑞士大型銀行的合並不會損害歐洲銀行業競爭。

數據顯示,在收購瑞信後,瑞銀的資產負債表達到約1.6萬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則達到約5萬億美元,瑞銀集團的全球雇員或將驟增至12萬。

在多位金融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瑞銀將如何瘦身,倍受金融市場關註。瑞銀首席執行官Sergio Ermotti此前警告稱,在完成接管瑞信後,他將“做出痛苦的裁員決定”。“我們將無法在短期內為每個人創造工作機會,協同效應是故事的一部分。”Sergio Ermotti強調稱,“我們需要認真審視獨立和合並機構的成本基礎,並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結果。這將是痛苦的。”

除瞭裁員,如何有效壓縮資產負債表,也是瑞銀面臨的新挑戰。

Sergio Ermotti表示,瑞銀的目標是將資產負債表規模削減至1.35萬億美元至1.4萬億美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近日金融市場傳聞瑞銀正考慮將其季度財報推遲到8月底發佈,以應對收購瑞信所帶來的復雜情況。

所幸,兩者的股權置換工作正順利開展。具體而言,瑞信的歐股和美國存托股票(ADS)將陸續從瑞士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根據瑞銀此前公佈的收購協議,瑞信股東可將22.48股瑞信股票置換成1股瑞銀股票。

但是,因購買瑞信AT1債券而遭遇“血本無歸”的投資者隻能繼續艱難地“捍衛”自身投資權益。部分日本投資者計劃將代銷瑞信AT1債券的日本券商告上法庭,因為後者未向投資者“充分披露風險”。

“但這不會妨礙瑞銀收購瑞信後的業務重組進程。目前,金融市場密切關註三大焦點,一是瑞銀在處理瑞信資產時,會發現多大規模的壞賬窟窿;二是瑞銀在整合瑞信人員與資產時,能否成功糾正瑞信此前激進冒險的企業文化;三是這次收購能否發揮‘1+1大於2’的效果。”一位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瑞銀的艱難瘦身進程

6月9日,瑞士聯邦政府與瑞銀發表聲明稱,雙方已就瑞銀收購瑞士信貸銀行的交易簽署“損失保護協議”。

按照“損失保護協議”規定,若瑞銀在清算瑞信資產過程中產生損失,50億瑞郎以內的損失將由瑞銀自行承擔,若損失額超過50億瑞郎,瑞士政府將承擔最高90億瑞郎的額外損失。

瑞士政府表示,政府提供的損失保護主要涉及瑞信總值約為440億瑞郎(約合490億美元)的資產,包括部分金融衍生產品和貸款,且屬於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估值且今後不會並入瑞銀核心業務的資產。

瑞銀表示,一旦收購瑞信完成,上述“損失保護協議”將隨之生效。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相比“損失保護協議”能否“覆蓋”瑞銀在處理瑞信資產過程中所遭遇的壞賬損失金額,當前金融市場更關註瑞銀在收購瑞信後,如何順利瘦身。

在收購瑞信後,瑞銀儼然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巨無霸”——其資產負債表規模達到約1.6萬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則接近5萬億美元,全球員工達到約12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瞭解到,金融市場普遍預期在宣佈完成收購瑞信後,瑞銀將很快開啟至少數千人的裁員行動。

與此同時,有消息稱瑞銀已對瑞信員工采取嚴格的業務操作限制,包括禁止瑞信員工接待高風險國傢新客戶,禁止瑞信業務部門推出復雜的金融產品。此外,瑞信員工不能交易一系列金融產品,包括韓國金融衍生品和某些量化指數期權;瑞信員工若要幫客戶延長遊艇、輪船和房地產等價值超過6000萬美元的貸款,需先經過瑞銀高層批準,瑞信員工向外國客戶和外國財產提供抵押貸款也需先獲得瑞銀方面同意。

瑞銀董事長Colm Kelleher表示,此舉是為瞭避免“文化污染”。

這背後,是瑞銀高管們認為,瑞信是一傢願意接受風險客戶,並向他們提供高風險產品的銀行,且瑞信在過去數年所遭遇的眾多財務醜聞和業務風波,都可能是他們激進冒險企業文化的“產物”。

瑞信首席執行官Ulrich Koerner表示,雖然每位員工所做的工作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但他們需遵守最新工作規則。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著瑞銀可能對瑞信員工采取大刀闊斧式的裁員,其目的不僅僅是為瞭精簡人力成本與解決業務同質化挑戰,更在於將瑞銀的風險控制文化更徹底地灌輸到瑞信的各項業務流程之中。

瑞信AT1債券持有人仍在索賠

在瑞銀收購瑞信塵埃落定之際,瑞信AT1債券持有人仍在艱難尋求賠償。

近日,部分日本投資者計劃將代銷瑞信AT1債券的日本券商告上法庭,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券商“未能充分披露上述產品的風險”。

此前,瑞士政府在運作瑞銀收購瑞信時,決定將瑞信約160億美元AT1債券全部減記為零,令相關債券持有人的此項投資“血本無歸”。

此舉驟然在金融市場掀起驚濤駭浪。

不少持有瑞信AT1債券的歐美資管機構認為,按照行業慣例——當銀行破產時,AT1債券持有人的受償順序應優於銀行普通股東,即銀行應先全額減記普通股東的投資款,不足之處再減記AT1債權人的投資本金。但在瑞銀收購瑞信過程中,瑞信普通股東獲得約30億瑞士法郎收購款,但AT1債券持有人卻遭遇全額減記,顯然不夠公平。

於是,他們紛紛起訴瑞士政府索賠,但遭遇失敗。

如今,部分投資者開始將矛頭指向代銷瑞信AT1債券的券商機構。

一位亞洲富豪傢族辦公室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在他們亞洲富豪客戶裡,不少富豪的確參與瑞信AT1債券的認購。但他以商業機密為由,沒有透露持有瑞信AT1債券的亞洲富豪姓名。

在他看來,這類債券之所以在亞洲富豪群體之中“熱銷”,一個重要原因是券商將這類債券包裝成“高收益無風險”的理財產品。

所謂“高收益”,是瑞信AT1債券的收益率明顯高於銀行其他類型債券,比如去年6月瑞信發行的16.5億美元AT1債券,年化收益率達到9.75%。

所謂“無風險”,是隻要瑞信不陷入破產重組危機與重大經營風險,這類債券就不會被強制減記,投資者可以安心獲取高利息。一直以來,金融市場認為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相對較高與金融監管較嚴,其經營出現重大風波的幾率極低,令AT1債券持有風險隨之大幅降低。

“在3月瑞信被爆存在財務報告重大缺陷問題前,幾乎所有亞洲富豪都不認為瑞信將陷入破產風險之中。甚至不少亞洲富豪認為自己購買的是收益更高的次級銀行債。”這位亞洲富豪傢族辦公室人士直言。目前,除瞭日本投資者,部分亞洲富豪也打算通過法律訴訟,向代銷瑞信AT1債券的券商索賠以挽回損失。他們的理由是這些券商在兜售瑞信AT1債券時,未能如實告知這類債券存在PoNV條款,其規定在銀行無法繼續經營 (即pointofnon-viability) 或需監管機構救助時,包含上述條款的AT1債券將被減記,以確保納稅人不會優於這些投資者承擔損失。

他承認,相關舉證工作將相當困難。除非亞洲富豪能拿出產品推介過程的完整錄音或視頻,證明券商在兜售瑞信AT1債券時的確沒有提及PoNV條款與其潛在投資風險。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富豪並不會對產品推介全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像。

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高管在此前的財報說明會指出,瑞信AT1債券的潛在風險已依照相關法律規定,通過銷售文件向客戶進行說明,銷售文件的確記載“全額減記”風險。

多位瞭解瑞信AT1債券條款的律師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盡管券商部分客戶經理可能在代銷瑞信AT1債券時,未能全面提及PoNV條款,但由於債券銷售文件會清晰列出這項條款,且投資者會簽字“表明”自己知曉上述風險,因此投資者起訴券商的勝算不高,目前持有瑞信AT1債券的投資者(無論是富豪,還是高凈值投資者或資管機構),都將大概率面對投資失利的“苦果”。(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