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供應鏈危機漸行漸遠,美國港口的工人短缺、港口延誤等亂象似乎成為遙遠的記憶。
但事實上,供應鏈危機並未煙消雲散,美國港口癱瘓風波又起。當地時間6月10日,代表碼頭運營商的太平洋海事協會(PMA)發佈公告,因國際碼頭和倉庫工人工會(ILWU)拒絕派遣工人到集裝箱碼頭作業,西雅圖港關閉。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一次問題的癥結仍是“漲多少工資”,但最終“談崩”瞭。代表美國西海岸29個港口約2.2萬名碼頭工人的ILWU最初尋求,在6年合同的期限內將工人的工資提高一倍。代表雇主、由海運公司主導的PMA則表示,ILWU正在尋求將全職員工的平均年收入抬高到約20萬美元,但PMA負擔不起如此大幅加薪。
雙方就薪酬問題交換瞭意見,但分歧仍然很大。碼頭工人對PMA的說法並不買賬,認為這樣的加薪是合理的,世界上最大的海運公司在疫情期間賺取瞭數百億美元的利潤,同時有多達數十位碼頭工人因工死亡,這是一份危險工作。PMA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考量,對在一個興衰交替的行業中鎖定高昂的勞動力成本持謹慎態度,擔憂這個行業正在走向衰退。
從短期看,雙方的分歧無法調和,如果接下來勞資糾紛升級,剛剛從疫情中喘口氣的供應鏈又將遭遇巨大沖擊。
美國西雅圖港關閉沖擊供應鏈
全球供應鏈壓力才剛剛有所緩解,美國西雅圖港關閉再度給供應鏈籠罩瞭一層陰霾。
西雅圖港是北美最大的海運港口之一,也是美國距離遠東最近的港口,2022年通過該港口與美國進行貿易的主要貿易國包括中國、日本、越南、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等眾多亞洲國傢。美國農業出口商大多依靠西雅圖港向外銷售農產品和糧食,西雅圖港所在的華盛頓州約40%的工作崗位與貿易有關。
此外,西雅圖港及其孿生港口塔科馬港組成瞭美國西北海港聯盟(NWSA)。西北海港聯盟是美國主要的進口汽車入境港口,擁有一個專用於滾裝船舶的碼頭,2022年汽車進口量較2021年增長瞭6.5%,交付量為172979輛。西北海港聯盟還是全美第二大冷藏集裝箱的門戶,像薯條、肉、奶制品、蘋果和魚這樣的冷凍產品都需要用專門的冷藏容器運輸。
更糟糕的是,勞資談判僵局導致港口貨運作業中斷和延誤的不僅僅隻有西雅圖港。自6月2日以來,從加州到華盛頓州的整片美國西海岸港口,關鍵崗位的碼頭工人都要麼放慢瞭工作速度,要麼沒再出現在貨物裝卸碼頭上。而西海岸港口貿易大約貢獻瞭全美GDP的12%。
美國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口洛杉磯港和長灘港的航運官員表示,截至6月8日,港口有7艘船的裝運落後於計劃。除非碼頭工人們恢復作業,否則預計最多有28艘即將抵達的船隻將會面臨延誤。
到目前為止,美國工會的一系列怠工和罷工舉措相對有針對性,影響暫時有限。但從歷史經驗來看,過去的談判也往往始於零星的中斷,然後可能演變成更廣泛的危機,導致集裝箱船大量延誤。在2014年上一個薪資合同談判周期中,貨物進口的延誤讓美國零售商損失瞭巨大的銷售額,在2015年最終達成協議後,港口積壓的貨物花瞭幾個月的時間才最終被清關。
全球供應鏈仍面臨重重挑戰
在美國供應鏈陰霾再起背後,目前全球供應鏈壓力已經大幅緩解,但疫情的影響並未徹底消除。運輸數據提供商DAT Freight and Analytics首席分析師Dean Croke表示,美國供應鏈正遭受“長期後遺癥”。
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德魯克管理學院高級研究員Ryan Patel解釋稱,市場上仍然存在相當大的混亂,勞動力市場依然吃緊,使得成本居高不下。各類制造商紛紛試圖滿足消費者需求,美國加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力度,機械零部件短缺問題持續存在,水泥也變得難以找到。
疫情還加劇瞭供應鏈的波動。田納西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所(University of Tennessee’s Global supply chain Institute)研究員Alan Amling表示,在疫情暴發初期,供應鏈高管們不惜一切代價保持貨架上的庫存,而現在他們正在削減成本,保護利潤不受需求下降的影響。
與此同時,疫情後全球供應鏈也發生瞭一些變化。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傢趙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後疫情時代,美國進口需求更多地轉移到瞭歐洲和北美(加拿大、墨西哥)。歐洲主要受益於美國耐用品消費需求的激增,其中德國份額抬升幅度最大,主要集中在高科技產品、資本品、汽車等高值消費品等;北美則受益於美國石油進口的轉移,主因是疫情後美國能源進口由歐佩克等遠洋海運地區轉移至美國近岸,俄烏沖突後,加拿大、墨西哥兩國進一步替代瞭俄羅斯原油的份額。
加拿大、墨西哥受益的主因是美國能源進口從遠洋轉移至近岸。疫情後,受到海運價格攀升及地緣政治的影響,美國增加瞭加拿大、墨西哥的原油進口比重,俄烏沖突後,美國進口俄羅斯原油大幅減少,2022年5月後,美國已禁止從俄羅斯進口原油,原油進口轉移的趨勢加快,使得加拿大、墨西哥兩國獲益明顯。
勞資糾紛加劇通脹壓力
2022年中以來,在全球供應鏈改善、能源價格下行和美聯儲大幅加息的背景下,美國通脹壓力持續下行。但勞動力市場緊張背景下雇員正占據薪資談判優勢地位,擁有更多話語權,美國勞資糾紛可能會再度加劇美國通脹壓力。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曹鴻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當前美國勞動力市場依然緊張。根據美國勞工部公佈的數據,5月美國經季調的非農就業人口新增33.9萬,高於19.5萬的預期,4月新增非農就業人口也由此前的25.3萬上修至29.4萬。與此同時,美國4月JOLTS職位空缺達到1010.3萬人,大幅超過預期的940萬人,創下最近三個月高點。強勁的勞動力市場需求對美國核心通脹表現構成有力支撐。
在趙偉看來,後疫情時代,通脹中樞上行似乎已成為共識。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勞動力持續短缺和能源轉型等多重結構性因素共同作用下,上世紀80年代至新冠大流行之前的通脹大緩和的趨勢面臨逆轉。但是,長期通脹的中樞水平到底是多少,還需要時間來驗證。美聯儲的決策高度依賴數據。
目前美國的通脹下行速度仍不夠快,未來回到2%的目標並不容易。在此背景下,美聯儲上調通脹目標的一些呼應也開始出現。
美聯儲會上調通脹目標嗎?趙偉認為,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建立在“承諾”的可信度上,政策目標忌諱“朝令夕改”。美聯儲必須維護自身的政策聲譽,這是70年代“大滯脹”的教訓,也是美聯儲追求獨立性的底層邏輯。
美聯儲上調通脹目標的條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可能性微乎其微。為實現2%通脹目標,美聯儲2020年修訂瞭《長期目標和貨幣政策策略聲明》,實施瞭“平均通脹目標”。這意味著,如果歷史通脹低於2%,未來就能容忍高於2%的通脹,以補償歷史的缺口。趙偉預測,中期內,美聯儲或堅守2%通脹目標,反而會提高對經濟增速下行的容忍度。
未來也有一些好消息,勞動力市場終有降溫之時,屆時通脹壓力也有望緩解。在曹鴻宇看來,部分領先數據預示美國勞動力市場或將迎來降溫,美國人口普查局企業調查數據顯示,美國各行業招工需求預期整體表現為下行。在新增非農就業持續超出預期的同時,5月平均時薪同比增長4.3%,保持在預期與前值的4.4%之下,環比增速亦符合預期且逐步收窄。4月美國自主離職率為2.4%,降至兩年來最低水平,反映出勞動力跳槽信心正在下降。上述跡象表明,美國勞動力市場緊張局勢可能將迎來拐點,相應地由工資增長和服務成本引發的通脹壓力也有望得到緩解。(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