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

在新冠疫情導致公共債務激增、歐洲經濟增長緩慢的背景下,歐洲有關放寬財政紀律以提振經濟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歐盟內部對此仍存嚴重分歧,“財政鷹派”德國就是其中最強硬的聲音之一。

“德國警告歐盟財政規則改革或陷入僵局”,英國《金融時報》9日以此為題報道瞭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的最新評論,後者強硬表示柏林不會在更大幅度削減公共債務的要求上退縮,報道認為這削弱瞭歐盟在年底前達成協議的希望。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日前報道則進一步分析指出,隨著烏克蘭危機延宕,歐洲走向支出緊縮,有關財務規則的鬥爭僅僅是開始,歐盟各國今後必須從根本上重新調整其財政政策。報道還引述一名歐盟官員的話,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蘇正接近尾聲,“愉快的時光”已經結束。預計到2023年,意大利、法國、羅馬尼亞、西班牙等14個國傢將超出3%的赤字率限制。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債務剎車”怎麼踩?

在德國的積極推動下,歐盟1997年通過瞭《穩定與增長公約》,旨在保持歐元穩定。按照其規定,歐盟成員國年度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即赤字率)不得超過3%,公共債務在GDP中的占比(即公債率)不得超過60%。歐盟每年評估各成員國政府的支出、收入和投資情況,審查其是否符合歐盟規定。

該公約顯然沒有將俄烏沖突、新冠疫情等“黑天鵝”事件納入考量。因大幅舉債抗疫、應對能源危機和高通脹,歐盟許多國傢的債務水平已大大超過瞭這一門檻。目前,歐盟平均公債率是84%,平均赤字率是3.4%。預計到2023年,意大利、法國、羅馬尼亞、西班牙等14個國傢將超出3%的赤字率限制。歐盟委員會因此在2020年初暫停瞭相關懲罰措施,之後又宣佈暫停執行公約至2023年底。

今年4月,歐委會提出一份新的歐盟財務規則法案,舊公約的關鍵目標將繼續存在,但各成員國將與歐委會談判並“量身定制”減債計劃,而非按照舊公約必須每年將超額債務削減二十分之一。每個成員國有至少4年執行計劃,且必須得到歐委會和其他成員國的批準。若該國承諾進行經濟改革,或投資綠色行業、數字化轉型、國防能力等歐盟戰略優先事項,還可額外獲得至多3年時間。

2008年至2022年,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公債率變化。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但目前以法德為代表的兩派存在不同意見。德國財長堅持認為應該設定可量化的共同標準,希望歐盟強制要求債務較重的成員國每年將公債率削減1個百分點,並設想債務較輕的國傢也能每年減債0.5個百分點;法國經財部長則表示明確反對整齊劃一式的減債計劃,認為與改革初衷不符,還有國傢認為這一標準過於苛刻。

“現在還沒有一個著陸點,即一個讓所有人都信服的解決方案。”據英國《金融時報》9日報道,林德納在對該報的最新評論中警告,歐盟各國尚未能在近期談判中彌合分歧。他強調,財政規則改革必須最終反映出穩定的公共財政的重要性,並稱“無法想象”歐委會在規則審查不考慮德國的建議。

報道說,這位自稱是“友好鷹派”的德國財長還拒絕瞭為歐盟預算提供新現金的要求,後者已經因為與烏克蘭危機有關的開支而承壓。他表示,在歐盟向成員國要求更多資金之前,“我們應該為我們仍然可用的資金制定新的優先事項”。

林德納還稱,柏林對歐委會提案的批評立場得到瞭歐盟其他鷹派國傢的支持。“即使其他國傢比較安靜,你也不應該把這誤解為他們不同意我們的觀點,有很多其他國傢站在我們這邊。”當被問及他是否願意妥協時,他聲稱德國“已經與其他成員國達成瞭妥協”,這指的是“每年削減二十分之一超額債務”這一硬性要求的廢除。

與此同時,林德納否認柏林正與佈魯塞爾發生沖突。他表示,德國並非要與歐委會或其他成員國爭吵,“而是要試圖說服所有人,目前的債務比率實在是太高瞭”,並確保新的財務規則“不能全是豁免條款”。他還提及2010年的希臘國債危機,稱該國當時被降級造成瞭“整個歐元區財政架構的連鎖反應”。

財務規則改革正在成為歐盟今年面臨的最有爭議的問題之一,並重新點燃瞭鴿派和鷹派之間關於如何管理成員國預算的長期沉寂的爭端。《金融時報》稱,林德納的強硬路線在部分國傢引發瞭越來越多的挫敗感。一位歐洲官員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德國的立場,我們現在已經達成瞭協議”。

歐元區“好日子”到頭瞭?

事實上,德國並非唯一批評現有提案的國傢,意大利認為該方案對於經濟增長的計算沒有給予投資領域足夠重視,法國則反對提案中自動減赤和減債的要求,稱其沒有效果。有分析認為,盡管成員國違反財政紀律的情況過往時有發生,但是歐盟卻從未啟用懲罰措施,規則執行缺乏監督和約束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

還有分析稱,考慮到部分歐盟成員國隻剩一年就要重新舉行大選,其政府也缺乏配合佈魯塞爾進行改革的動力。西班牙去年7月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任期半年,但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此前宣佈今年夏天提前舉行大選,也為人們對年底前達成協議的期望蒙上陰影。不過,也有德國官員對談判前景持積極態度,他認為盡管林德納語氣強硬,但德國與歐盟在最近幾個月裡已大大地接近瞭彼此。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5月4日刊發的報道則進一步指出,伴隨歐盟國傢支出和利率居高不下,關於財務規則改革的鬥爭隻是各國財政政策爭端的開始。歐洲改革中心(CER)資深經濟學傢桑德爾·托爾多爾(Sander Tordoir)說,“目前關於財務規則的討論之風險在於,我們忽視瞭大局”,歐盟正走向支出緊縮,這需要的不是規則調整,而是新的財政解決方案。

《經濟學人》報道截圖

報道認為,從應對氣候變化、達成減排目標,到俄烏沖突後歐洲國傢決心增加國防開支,到重建烏克蘭、未來可能接納烏克蘭“入盟”,再到歐洲大陸人口高齡化、養老金與保健支出等,歐盟成員國的公共賬單負擔越來越大。據報道統計,氣候變化、國防、烏克蘭危機、高齡化或令歐盟國傢每年增加約3.3%的GDP支出。

《經濟學人》指出,經濟增長也不太可能減輕這些負擔,正如一位歐盟官員所言,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蘇正接近尾聲,“愉快的時光”已經結束。在短期內,大多數歐盟國傢都能應付,但荷蘭等財政實力雄厚地區的計劃顯示,對政府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曾領導歐盟“節儉四國”的荷蘭正計劃在2025年後打破歐盟3%的舊赤字上限。

根據聯合國最近發佈的中期預測,歐盟2023年經濟增長率預計隻有0.9%。“這並不奇怪,”報道寫道,“不斷縮減或停滯不前的勞動力隻能通過提高生產力或增加資本來生產更多的產品,對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的大多數投資將讓經濟更環保,但很難提高生產力……歐盟及其成員國將很快被迫改變其財政政策,相比之下,對財務規則的爭論隻是小意思。”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