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2人、3人到4人,單隻基金的基金經理人數不斷增加。於5月底發行的工銀領航三年持有混合基金(下稱“工銀領航”),將成為全市場首隻4人共管的公募偏股混合基金產品。

這引來瞭市場熱議。一方面,這是基金業應對單人能力圈和策略制約的管理模式創新。但從過往一段時間來看,或是受有名無實和內部因素制約等原因,共管基金並沒體現出投資優勢。分析人士直言,基金經理是個驕傲的群體,歷來以獨管基金為豪,人越多溝通成本越高。為防止出現“和尚沒水喝”局面,基金公司應合理配置管理人數,更為重要的是要從制度上保障決策機制的順暢高效。

共管基金還在初步發展中

招募說明書顯示,工銀領航是一隻偏股混合基金,股票倉位為基金資產的60%-90%,投資港股通投資標的的比例為股票資產的0-50%,由杜洋、胡志利、譚冬寒、盛震山4人共同管理。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5日,全市場一萬多隻基金中僅有11隻由4位基金經理共管,且以固收類產品居多。

需要指出的是,11隻基金在成立時大多隻有1位或2位基金經理,隨後陸續增聘基金經理才達到4人共管局面。比如,中融景瑞一年持有、信澳鑫享和匯添富穩健睿享一年持有、西藏東財中證滬港深創新藥產業ETF等產品均於今年增聘基金經理。工銀領航則是一步到位,一開始就由4人共管,並以此作為宣傳賣點。

即便把人數降到1人以上,共管基金依然不多見。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大部分基金是由1人管理。具體看,在2019年至2022年發行的非貨基金中,基金經理超過1人的基金在當年發行產品數量中的占比,分別為23%、17%、19%、16%。

但公開資料顯示,國外成熟市場早於20世紀就開始嘗試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如美國資本集團在1958年開始試水共管模式,橋水、千禧、城堡等頭部對沖基金隨後加入。在這種模式下,一隻基金通過分倉由多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每人在分倉范圍內進行相對獨立操作。國內目前也有重陽、星石、保銀等機構在探索共管模式。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術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嚴弘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說到,在海外成熟市場實踐中,如果是行業集中度較高的主題基金或單策略基金,如果規模不是特別大,一般不會采取多人管理模式,1人管會更專註些。但如果是多策略基金或全市場基金,多人管理也是比較常見的。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認為,國內多基金經理共管的公募基金還在初步發展中,整體比例並不算高。當這種模式確實可以產生良好效果時,或能得到市場更多青睞。

屬基金管理模式創新之舉

“這雖隻是少數案例,但此時進行探討是恰逢其時。”經濟學者、允泰資本創始合夥人付立春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分析到,共管基金的出現主要三種原因:一是基金經理人數相對較多,基金數量相對不足;二是新基金經理還不能獨擋一面,需通過共管來實現“老帶新”;三是多人共管能進行投資互補,以期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

“老帶新”方面財通資管鑫逸A是典型例子。該基金在2017年8月成立時隻有宮志芳1位基金經理,李晶於2021年11月加入,林偉和石玉山於2022年加入。宮志芳早於2010年就進入銀行從事債券交易工作,2017年開始管理基金,管過的基金數量超過10隻,目前管理規模超50億元;後3位是剛走上基金經理崗的新人,目前管理年限均不足2年。

而為提升協同效應,工銀領航的4位基金經理均是從業經驗超10年的投研老將,且還是公司投研團隊核心人物,如杜洋是研究部副總經理、投資總監;胡志利是權益投資部投資總監。工銀瑞信表示,4名基金經理都有各自擅長的投研領域,基本能全覆蓋大類行業板塊,令業績不易受市場風格、行業輪動及規模增長等因素影響。如杜洋擅長均衡風格,聚焦建築建材、公用事業、制造等領域;譚冬寒和胡志利擅長成長風格,前者擅長醫藥領域,後者擅長大消費和科技行業;盛震山擅長價值風格,主要覆蓋金融地產和周期板塊。

“單個基金經理存在管理能力、投資風格邊界,多人共管在實現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和提高業績穩定性上,具有內在合理性。”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表示,近年來A股存在時而風格快速切換、時而風格極致化現象,這給固守單一賽道、押註單一風格的基金經理帶來瞭挑戰,甚至造成基金大幅回撤。增加不同投資風格的基金經理、拓寬投資寬度,逐漸成為基金管理人采用的策略。

“共管模式的出現,是基於實踐需要的管理模式創新。”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傢魏鳳春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直言,基金業在經歷草莽和農耕時代後,目前已進入工業化時代,且開始接受數字化時代挑戰,專業化與組織、機器和人工結合、團隊重於個人、資產配置是重要特點。這意味著基金投資將采用系統化方式,依靠分析、流程以及結構,取代原來的直覺、建議或一時之念。基於團隊管理基礎對投資組合監控、反饋,並提供專業的客戶服務,以區別於單打獨鬥的管理模式。

尚未體現出投資優勢

但從過往一段時間來看,截至目前共管基金尚未體現出投資優勢。

據天相投顧基金研究中心統計,2019年至2022年期間(該期間出現較多的是兩人共管產品)成立的主動權益基金,基金經理人數大於1名的基金平均年化超額收益率為-0.1%,與同期整體基金的平均收益率-1%相比並未展現出明顯優勢。根據Wind,在今年市場回暖背景下,上述11隻4人共管產品有5隻錄得負收益。“這表明基金經理並非越多越好,因為決策效率可能會隨著基金經理增加而越低,基金經理之間的投資理念可能存在沖突。同時基金經理越多公司考核也就越困難。”天相投顧基金研究中心稱。

原因可歸結為兩點:一是共管模式有名無實,二是內部因素制約下投資效率難以最優化。

“理論上共管模式能實現投資分散化,有助於提高策略有效性,但在實踐中或會存在一些問題。在排除基金經理‘掛名’情況下,可能存在主管者制定整體策略,其他人能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分散投資卻是未知的;即便基金經理能分散管理,也可能因在相同風控條件下風格存在一致性,使得分散效果降低。”天相投顧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到。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方德金控首席經濟學傢夏春。夏春在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本質上講,共管基金更像一個公司內部平臺的FOF或MOM,但在投資效率上這可能不是最優做法。“要知道,不同公司間的同類基金競爭,會比同一傢公司不同基金間的競爭要激烈很多。一傢公司投研能力再強,也會存在某些共性(短板),如會受到某個核心人物的個人風格影響。相比之下,不同公司間的優質基金更有可能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風格。另外,配置不同公司的基金還能避免同一公司不同基金間可能存在的內部利益沖突問題。”基於此夏春認為,通過合適的買方投顧在全市場篩選基金構建組合,效果可能會比一隻多基金經理制產品好。

此外,有基金經理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私下表示,共管模式在目前的公募環境下會有不小難度。多年以來,單隻基金多由1人(最多2人)管理,人越多溝通成本就越高。“特別是,基金經理是個驕傲的群體,以獨自管理基金為豪,多位資歷相當的基金經理共管一隻產品,可能誰都說服不瞭誰,最終可能會造成‘和尚沒水喝’局面。如果不是公司特別要求,應該很少有基金經理願意和別人一起管。”

謹防陷入“多謀寡斷”局面

那麼為防止“和尚沒水喝”現象,共管基金未來應朝哪些方向改善?

付立春認為,多基金經理制涉及在單隻基金內部進行不同方向不同類型的資產拆分問題,需處理好兩大問題:一是合理配置管理人數,人數並非越多越好,而是存在規模和投資策略約束上限的;二是要從制度上保證基金經理間的決策機制能順暢高效。“投資決策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但有時會因差異過大難以達成一致意見,遲遲未能做出決策,導致投資效率下降,甚至錯過市場行情。因此基金公司要對共管基金經理之間的角色定位、分工方式、協調和決策機制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

“在實踐中,兩人合作是較為合適的。”魏鳳春認為,共管基金的團隊決策至多隻需在宏觀、策略、產業、標的選擇等方面分工合作,超過這些范圍的組織成本將會嚴重反噬團隊智慧。“這些分工決策講究謀和斷有機結合,‘謀者’多連接研究,‘斷者’多連接交易,如果要再加一人,主要職責也應是進行過程服務,主要對接客戶,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提升投資管理能力,否則會陷入‘多謀而寡斷’局面。”在夏春看來,從收益成本角度看,共管人數越多越不劃算。“一隻基金配多個基金經理需要不少額外成本,這完全可以通過配置多幾位基助或提供更多研究支持來解決,單隻基金可能不需要養這麼多人。”

嚴弘認為,從實質上說,基金投資本來就是團隊協作的,即便是一人管理,後面也還有基助和研究員等人。但為吸引關註,基金公司對外宣傳時可能會掛出有名的基金經理。因此投資者買基金時要避免落入“追星陷阱”,認為過往業績好的基金經理未來業績也一定好,而要考量基金本身的過往業績是否穩定可持續。付立春說到,管理的基金經理越多,基民要瞭解的信息就越多,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篩選成本。

在具體分工層面,嚴弘指出,多策略基金的規模會相對較大,基金公司一般會根據不同策略將倉位分配到不同的底層資產上,如混合基金既有固收類投資也有權益類投資,每個部分由不同基金經理管理;甚至,權益類投資領域還會分成不同行業策略組合,這些細分領域也可以由不同基金經理負責。“多基金經理制要發揮協同效應,需協調好基金經理之間的分工協作。一般團隊中要有一個具有權威的領頭基金經理,在做好自身資產配置的同時,監督指導其他基金經理。”

包括工銀領航在內,目前多人共管的基金,基金經理間的分工方式、協調和決策機制等尚未寫進基金招募說明書。但工銀瑞信在對外宣傳時表示,工銀領航運作的日常工作由杜洋牽頭組織,不同研究領域則由對應的基金經理提出專業建議;會定期召開會議就倉位控制、行業配置、個股選擇等方面進行討論,並進行集體投票,如果半數以上成員同意且杜洋也同意,就可以進入投資實施流程。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