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這個時代,好萊塢最具影響力的導演——
大衛·芬奇,肯定算是其中之一。
從最初拍攝MV短片出道,到後來進入好萊塢頂流行列。
《七宗罪》《搏擊俱樂部》《本傑明·巴頓奇事》《社交網絡》《消失的愛人》……
好萊塢暗黑電影界頭把交椅、窺視人性深淵的驚悚大師。
好萊塢之外,大衛·芬奇在流媒體同樣活躍。
2013年,他執導的現象級神劇《紙牌屋》,開啟瞭網飛的全盛時代。
而後,又與網飛合作開發瞭《心靈獵人》《愛死機》……
題材多變,履歷光鮮。
遊走於藝術和商業之間,影劇兩開花的典范。
時隔3年,大衛·芬奇終於帶來新片。
再次和網飛聯手,推出瞭《消失的愛人》後首部犯罪驚悚片。
海外媒體,反響不俗。
入圍第80屆威尼斯電影節,爛番茄85%鮮,IMDb7.4分。
國內觀眾,差評如潮。
豆瓣6.6分,大衛·芬奇職業生涯口碑最爛。
久違的大衛·芬奇,究竟是神作預訂,還是翻車現場?
今天聊聊——
「殺手」
The Killer
2023.11.10
殺手本色
電影《殺手》改編自亞歷克西斯·諾倫特創作的同名圖像小說。
《七宗罪》編劇安德魯·凱文·沃克,時隔28年再度與芬奇合作,操刀劇本。
項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
最初的劇本,主要圍繞良心不安的殺手和緊追不舍的警察展開。
“芬奇禦用男主”佈拉德·皮特被選為主角。
不過,皮特卻以“角色太過虛無主義”為由拒絕瞭邀請。
愛德華·諾頓、大衛·芬奇、佈拉德·皮特
2019年,在網飛的投資下,項目重新啟動。
主演更換為“法鯊”邁克爾·法斯賓德。
當時,法鯊幾乎退出瞭娛樂圈,轉而投身賽車運動。
巧合的是,他接到邀請前剛看完阿蘭·德龍的《獨行殺手》,萌生瞭演殺手的意向。
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在5個半月的賽車休賽期拍攝。
《殺手》便成瞭《X戰警:黑鳳凰》後,法鯊回歸影壇的首部電影。
影片中,法鯊飾演的是一位職業殺手。
一次任務,殺手奉命前往巴黎刺殺目標。
盡管殺手有條不紊地做足準備;
但還是意外失手,放跑瞭目標。
殺手倉皇而逃,打算另謀機會。
沒想到,當他回到藏身處,傢中已是一片狼藉。
女朋友也受牽連,遭到酷刑折磨。
殺手怒火中燒,他知道這是雇主“斬草除根”的手段。
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向雇主發起復仇……
反類型殺手
無論是《獨行殺手》沉默如謎的職業殺手;
還是《疾速追殺》狂拽酷炫的黑幫殺手;
抑或是《安娜》火辣性感的特工殺手……
殺手電影,無疑是有史以來最經久不衰的電影類型之一。
《獨行殺手》
殺手電影的魅力,在於“殺手”個體的邊緣性和反差感。
影片中,總是充滿瞭血腥罪惡的暴力美學、憤世嫉俗的道德倫理,以及直面醜惡的人性交鋒。
由此,延伸出關於選擇與放棄、忠誠與背叛、死亡與命運等哲學命題。
人們相信,殺手電影能夠從精神上喚起觀眾對生命的憐憫,消弭現實的悲劇,有時甚至能激發出更深層次的破壞欲望。
於是,自然成為瞭全球不可或缺的主流電影類型。
《這個殺手不太冷》
一向以離經叛道著稱的芬奇,拍攝爛大街的殺手電影,並非躺平擺爛;
而是打造一部沒有光怪陸離世界觀和眼花繚亂打鬥,反類型殺手電影——
主人公被塑造為沒有存在感,毫無同情心,高度職業化的殺手。
他沉默寡言,一絲不茍,嚴格按照規范生活,遵循理性和經驗工作。
他擅長利用身邊的工具,將自己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
巴黎潛伏盯梢。
他佩戴漁夫帽和大墨鏡,穿著淡褐色的風衣和卡其褲。
目的是偽裝成不招人待見的德國遊客,不留下任何印象。
盯梢根據地,他租用Wework共享辦公室;
盯梢時進食,他選擇麥當勞“窮鬼套餐”;
逃生,租共享電瓶車;買裝備,上亞馬遜網購……
如芬奇所說,這個角色並不令人恐懼。
“但他身上觸手可及的邪惡,會讓觀眾對超市排隊的陌生人感到緊張。”
除瞭殺手塑造外,另一個反類型設定,是畫外音內心獨白。
影片由主人公的獨白,詮釋角色的精神世界。
開頭的巴黎盯梢。
主人公滔滔不絕地介紹殺手工作,嘲弄蕓蕓眾生……
自說自話的絮語,體現縝密嚴謹的殺手本能,以及百無聊賴的壓抑狀態。
中段,主角每次動手,都要念叨一段碎碎念。
這段碎碎念,是他殺手職業的信條,也是他掌控理智的標志。
殺手的復仇之旅越走越遠。
他遭遇壯漢殺手,碎碎念會因襲擊中止;
面對蒂爾達·斯文頓客串的殺手,碎碎念會被貧嘴打斷。
“施法”屢次被打斷,語氣越發不耐煩。
側寫殺手的心態越發焦躁,開始對信條產生動搖。
最後,他殺到雇主面前。
表面上,他對雇主咬牙切齒的威脅;
內心中,卻由他放棄碎碎念,折射出角色“累瞭,毀滅吧”的自暴自棄。
你會發現——
獨白的內容、語氣,甚至節奏,精準而敏銳地刻畫出殺手精神狀態的轉變,和拋棄理性信條的過程。
外表波瀾不驚,內心狂暴洶湧,顯然是本片高概念所在。
裝逼失敗
聊完看點,再來聊聊槽點。
《殺手》風格,更接近70年代的好萊塢B級片。
它絕對不是大衛·芬奇作品序列中最頂級的那一批;
更像《戰栗空間》《心理遊戲》,偏風格化、個人化的實驗電影。
《戰栗空間》
芬奇為瞭追求利用不可靠的獨白來反映角色心理;
近兩個小時的影片,幾乎塞滿瞭密不透風的獨白。
無休無止的碎嘴絮語,漫無邊際的胡說八道,再配上法鯊低沉洗腦的嗓音——
如同ASMR催眠,令觀眾昏昏欲睡。
與此同時,他精雕細琢塑造角色,卻沒有搭配引人入勝的故事。
精煉、極簡的劇情架構,看不到絲毫芬奇標志性的懸念和反轉。
一句話概括劇情,就是“一個殺手全世界殺人”。
敷衍潦草到AI都寫不出的劇本,除瞭無聊,還是無聊。
實際上,影片故事內核,更像是打工人的心路歷程——
打工人賣力加班,結果卻搞砸瞭工作,惹惱瞭甲方而遭到開除。
於是他心有不甘,一路找到項目經理、HR、甲方,討個說法。
最後發現甲方根本不在乎自己,隻是項目經理暗收回扣,讓自己背瞭鍋。
打工人又氣又累,幹脆撂挑子度假去瞭……
以上劇情邏輯,安在社畜打工人身上,並不違和;
但對於冷血殺手,則多瞭一層反高潮的寸止意味。
總的來說。
一個沉默寡言,但又碎嘴不停的殺手;
一部名叫《殺手》,卻更在乎解構當代人精神世界的電影——
左右互搏的矛盾感充斥瞭整部電影。
觀影體驗,就如同第一幕的主人公。
吹噓半天自己有多嚴謹,佈局有多周密……
結果20分鐘才開第一槍,還沒射中!
不能說是牛逼未遂,隻能說是裝逼失敗。
芬奇之後
最後,還是聊回大衛·芬奇。
回頭再看芬奇的導演代表作——
《七宗罪》,他以環環相扣的探案,探視人性不可直視的原罪。
《搏擊俱樂部》,他以精神分裂者的剖白,嘲諷麻木的美國人。
《搏擊俱樂部》
《十二宮》,他以真實發生的連環殺人案,揭露隱秘的欲望。
《消失的愛人》,他以夫妻反目的案件,解剖現代婚姻關系。
《消失的愛人》
大衛·芬奇賴以成名,靠的是——
陰鬱憂沉的光影、動感跳脫的剪輯、復雜邊緣的角色,獵奇怪誕的故事。
他構建的電影宇宙,人性的黑洞總是那麼深不可測,但又如此引人入勝。
而如今,盡管我們不能以一部電影的翻車,宣判大衛·芬奇跌下神壇。
但不得不承認,《殺手》足以看出61歲的芬奇已經過瞭導演的巔峰。
和大部分老導演類似,他開始主動轉型——
不再迫切地用標志性的視聽風格和內容表達,來證明自己;
而是以更精煉的技法、更凝練的表達,探索(或許並不靠譜的)可能性。
關於下部影片,芬奇表示他和編劇艾倫·索金探討過《社交網絡2》。
這些年關於紮克伯格和Meta的新聞,提供瞭很多值得拍攝的素材。
對此,我持開放態度:保持樂觀,降低預期。
畢竟,大衛·芬奇仍是好萊塢為數不多仍在拍犯罪類型片的導演;
但也該明白,曾經帶給過我們無限驚喜的芬奇應該是回不來瞭。
(殺手)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