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新片,格外引人註目。

口碑也呈現兩極化。

豆瓣評分8.0,爛番茄爆米花指數也高達99%。

但在專業影評人口中卻一文不值,爛番茄指數隻有58%。

票房數據上是一匹漂亮的黑馬。

但在網絡上,卻遭到抵制

被扣上「屁股歪」「邪教陰謀」的帽子。

甚至網傳,網飛、亞馬遜等流媒體平臺拒絕播放該片。

這般「熱鬧」的場景,也算得上是史上少有瞭。

究竟是什麼電影,能有如此爭議?

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自由之聲》

Sound of Freedom

可以說,這是一部「難看」的電影。

不是不好看,而是很難看到

《自由之聲》的劇本早在2015年就開始動筆瞭。

電影則是在2018年底,制作完成。

隻不過,當發行權賣給福克斯公司後沒多久,後者就被迪士尼收購。

上映計劃不斷被推遲。

因為迪士尼,《自由之聲》被放在放在架子上積灰瞭五年。

不想讓作品一直被耽擱,制片公司又將發行權買瞭回來。

這一來一往,本就不富裕的公司,手中資金更是所剩無幾。

於是通過眾籌,獲得瞭500萬美元(約3600萬人民幣)的宣傳費。

時隔五年,終於在大銀幕與觀眾相見。

可沒想到,上映是上映瞭,但並不是你想看就能看到的。

很多美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在看電影時出現瞭各種問題。

要麼是在臨開場前,被無故退票

要麼是已經來到影院,卻被告知技術問題,無法放映

還有人懷疑平臺鎖票

很多人發現,自己準備購買電影票時,《自由之聲》的場次幾乎都是顯示售罄。

可到瞭影院後發現,其實是空無一人。

不過,即便遇到瞭如此之多的問題,《自由之聲》依然很賣座。

在北美的票房,打敗瞭同期上映的動作大片《碟中諜7》。

電影的口碑也是一路上漲。

不少歐美網友在看完後,聲稱:

這是一部改變人生的電影。

然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幾乎所有專業影評博主,隻字不提相關信息。

電影下映後,本計劃在9月15日上線流媒體。

網絡各種預告也先後釋出。

隻是,真等到那一天,卻毫無聲息。

甚至有些博主,還遭到拉黑刪除。

這究竟是怎樣一部電影,讓人唯恐避之不及?

電影揭露的,是一條可怕的兒童性侵產業鏈。

深夜,小女孩在床上驚醒。

一個男人走瞭進來查看狀況。

男人一邊輕聲說著:

可憐的小東西

別慌別慌,讓我幫你把噩夢趕走。

一邊抱起女孩放到自己的大床上。

你以為他是在安慰女兒的父親?

不。

他是對著未滿12歲的女孩解開褲子的惡魔。

在女孩即將慘遭侵害之時,一個人沖瞭出來,暴打惡魔,救走瞭她。

他,就是本片的男主,蒂姆

蒂姆是一名美國國安部特工,專門負責監控與抓捕傳播兒童淫穢視頻的罪犯。

迄今為止,他已經抓捕瞭288名戀童癖

起初,他沒有營救過一名被販賣的孩子。

直到一次行動結束後,在整理資料時看到瞭一個變態拍下的視頻。

雖然電影中並沒有給出視頻的具體內容。

但蒂姆掉落瞭的眼淚,就能說明一切。

因為這個視頻,蒂姆決定盡自己一切能力,拯救那些被販賣給惡魔的孩子。

他假扮戀童癖,從「同道中人」口中套出被販兒童的下落,成功救出一名失蹤許久的男孩。

又從這個男孩處得知,她的姐姐,也就是開篇提到的女孩也下落不明。

並且有一個犯罪團夥,專門進行拐騙-販賣-提供色情服務一條龍產業,就在哥倫比亞。

於是,蒂姆聯合當地警察,再說服一位熱心的富豪。

假借建立「兒童色情俱樂部」之名,設下圈套,試將犯罪團夥一網打盡。

蒂姆成功瞭嗎?

當然。

因為這是一部典型的正能量電影。

片中處處充滿英雄主義般的臺詞:

上帝的孩子不是商品。

在你脖子上掛一塊磨石,然後把你扔進海裡,都不及你應為這些小孩子的其中一個所遭受的罪。

在這個故事中,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可叫人心痛的是,事情依然是發生過瞭。

即便正義趕到,還是無法改變許多孩子遭受販賣、侵害的事實。

更讓人心碎的是,這一切全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甚至片中美國警方突襲「兒童色情俱樂部」的畫面,幾乎與真實影像資料一模一樣。

上:電影畫面,下:真實影像資料

片中蒂姆因為官方阻礙自己的營救行動,直接辭去工作。

這一行為,就來自真實原型蒂姆·巴拉德

現實中的蒂姆,為瞭打擊遍佈美國與中南美各地的兒童色情犯罪集團,專門辭去美國國土安全部的工作。

他還特意成立瞭一個名為「地下鐵路行動」(簡稱:OUR)的公益組織。

電影中被救出的小男孩脖子上所戴的,就是這個組織的項鏈。

據說,OUR成立八年以來,已經成功救出瞭3000多名深陷煉獄的兒童

堪稱現實中的英雄主義。

按理來說,如此正向的故事,不應遭遇前文提到的那般待遇。

更何況,打擊兒童性侵屬實算不上禁忌話題瞭。

那麼,《自由之聲》究竟何以引起如此爭論?

有人說是因為邪教的陰謀論。

不論是電影的主演,還是人物原型,他們都是一個名為QAnon(又稱為:匿名者Q)運動的參與者。

這是一個美國的右翼陰謀論團體。

他們認為在美國現任政府內部中,有一個「深層政府」:由猶太金融傢、資本寡頭、好萊塢精英組成的集團掌控。

加之,電影中的美國政府在面對營救兒童的事情上,一直是以消極、拒絕合作的「反面形象」示人。

因此,有不少主流媒體直接控訴——

《自由之聲》整部電影都是「匿名者Q」的陰謀論。

《滾石》雜志發表文章《〈自由之聲〉是一部為患腦蟲病的爸爸們量身打造的超級英雄電影》的副標題為:這部帶有匿名者Q色彩的關於販賣兒童的驚悚片,旨在迎合滿腦子陰謀論的嬰兒潮一代的感知。

除此之外,本片投資者之一的法邊·馬塔,在電影上映沒幾天,就因「綁架兒童」而被逮捕。

同時,OUR組織也被爆出各種醜聞,其中不乏蒂姆本人被7名女員工指控性侵。

如此一來,更多的爭議紛至沓來。

不過,隻看影片本身,倒是能引起許多人的深思。

片中披露瞭一個數據。

(平常人)並不想聊這些。

這個話題太惡心,不適合拿來應酬。

但每年確確實實有超過200萬個未成年兒童被迫墮入地獄深淵。

在電影最後,則有這麼一段話:

每年全球人口販賣的利潤約為1500億美元。

美國是最大的人口販賣目的之一,也是最大的兒童色情消費國之一。

今天,全世界奴隸人數史無前例,甚至多於奴隸制合法的時代。

其中數百萬奴隸是被拐賣的兒童。

《自由之聲》要聲討的不僅僅是一個兒童性侵問題。

而是進一步疊放在兒童販賣與性剝削的邪惡產業鏈之上。

片中那些被拐走的孩子,無一不是來自中南美的貧困傢庭。

而「享用」他們的,要麼是白人,要麼是一些富豪黑幫。

底層與上層。

拉丁美人與白人。

階級差距一目瞭然,剝削在哪兒也不言而喻。

而這個產業鏈的市場又極為廣闊。

電影中給出這麼一組數據:

你知不知道去年一年,網絡上就新增瞭2200多萬張兒童色情圖片。

在過去的五年裡,增長瞭50倍

事實上,這是有史以來蔓延速度最快的國際犯罪網。

他的犯罪規模已經超過瞭非法武器貿易。

並且即將超過毒品貿易。

這麼大的市場是怎麼形成的?

其實,並不是隻有戀童癖才會對兒童下手。

很多兒童色情的用戶,最初隻是出於好奇與新鮮感。

這樣的興趣取向,也許和現在社會大眾審美趨向低齡化有關。

甚至,現在的網絡上還有許多與兒童擦邊的視頻。

電影中,人販子都是用選拔童星的借口,正大光明地將孩子從父母手中領走

他們給父母看的童星宣傳冊中,都是一些打扮成熟的孩子。

可父母卻沒有產生質疑。

拍攝所謂的「宣傳照」時。

人販子解開孩子的扣子,散下他們的頭發,讓其在鏡頭前做出一些帶有一定暗示的動作,就更加順理成章。

現實中呢?

前年咱們有平均年齡為8歲的男團出道。

今年有韓國知名娛樂公司JYP在美國推出13歲女團成員。

還有很多娛樂公司在招募練習生時,年齡下限是2013年出生的孩子。

當然愛豆、明星並不能與色情畫等號。

但他們販賣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低齡化的身形與容貌。

當人們審美越來越低齡,我們是否可以說:

潛移默化中,它就促成瞭畸形性取向的形成?

另外,一條兒童性交易產業鏈需要眾多的關系參與。

有人負責拐騙,有人負責運送與看守,還有人尋找客源並促使交易成功。

如此復雜且涉及面廣闊的犯罪行為,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所閃失。

所以,一定需要有巨大的關系網「保駕護航」

這在電影中,有兩個明確的指向:

其一,是一條新聞——

美國高官在泰國經營兒童色情俱樂部。

其二,是蒂姆建立的「兒童色情俱樂部」。

這兩點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那個著名美國「蘿莉島」事件。

臭名昭著的商人愛潑斯坦,打造瞭一座充滿「童真夢幻」的島嶼。

各界權貴名流都是這座島嶼的座上賓。

其中不乏我們熟知的面孔。

他們在這裡獲取快樂,並回以愛潑斯坦權利與金錢的保障。

雖然,這個事情最終還是敗露。

但是代價也隻是愛潑斯坦在獄中突如其來的自殺。

至於其他人,生活依舊。

如此回頭再看有關《自由之聲》的那些爭議。

到底是邪教的陰謀?

還是某些人的蛋糕被觸碰?

這個問題,才是真正的細思恐極。

全文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