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樂傢坂本龍一,去世瞭。
這兩天,全球明星,無數影迷、樂迷都在為其哀悼。
魚叔昨天也特地發瞭一篇文,追思這位音樂大師。
很多人註意到,坂本龍一生命的最後幾年,都是在與癌癥抗爭中度過的。
2014年被確診咽喉癌,接受治療後,逐漸恢復健康。
2021年又罹患直腸癌,之後一直與病魔戰鬥,並堅持音樂創作,直到生命盡頭。
臨終前的坂本龍一,仍然以極度衰竭的體力,堅持著音樂創作。
這種精神,令人十足敬佩。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擁有他一樣的條件和意志力。
在日本,其實有許多絕癥患者會選擇一種「等死」的方式度過自己最後的時光。
為何會這樣?
最近的一部新片,或許能夠給我們一個答案——
《不痛的死法》
痛くない死に方
01
電影曾在3年前在上海電影節展映。
不過直到最近才出資源。
豆瓣8.1,口碑不俗。
片名裡所說的「死法」,學名叫安寧療護。
是包含臨終關懷、舒緩醫療、姑息治療等的一種統稱。
在日本,安寧療護已經成為許多絕癥患者的主流選擇之一。
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顯示,超過60%的民眾希望在傢離世。
不久於人世的絕癥患者,可以根據醫院開出轉介病歷,自行聯系居傢醫生進行安寧療護。
聽起來是落葉歸根、有尊嚴地死去。
當然,「安寧療護」並不總是安寧。
居傢醫生河田,就剛剛經歷瞭一場失敗的療護。
患者大貫先生,診斷為肺癌第四期。
醫院判斷其時日無多,建議住院化療,盡可能延長壽命。
可大貫先生格外固執,不願再遭罪掙紮,他逼著女兒把自己接回瞭傢。
「總算自由瞭」
居傢安寧,是女兒最後的選擇。
她請來河田醫生,詳述瞭父親的病情。
以及她最大的訴求,讓父親沒有痛苦地離開。
河田沒有正面允諾,開具完止痛藥方就匆匆離開。
下一次會診,要等到十天之後。
他非常篤定,癌癥不會突然發作。
然而,大貫先生的病況發展極為迅速。
兩天,大小便失禁,不得不穿上紙尿褲。
五天,呼吸困難,必須吸氧度日。
緊接著開始出現幻覺,語無倫次,脫除身上的衣物。
當疼痛達到極點,他甚至用盡最後的力氣大喊求死。
「我受夠瞭,讓我死吧」
女兒驚恐地給醫生打去電話,詢問可否加大止痛藥的劑量。
河田的回答卻格外敷衍。
反正都是將死的老人,哪一款止痛藥都於事無補。
「隨便那種都行」
當河田姍姍來遲,病人已停止呼吸。
他隨後開始瞭程式化的步驟。
摸脈搏,聽心跳,檢查眼睛,宣告死亡。
這樣的死亡,他已經目睹瞭許多次。
傢屬通常沉浸在失親的悲痛,痛哭一陣也就送客瞭。
他總在心裡默念,希望自己不會被投訴。
然而,大貫先生的女兒面色冰冷。
長久的沉默後,向河田拋出質問:
「是誰害死瞭我父親?」
即使到最後一刻,父親仍然深陷痛苦之中。
居傢安寧,成為瞭一則謊言。
傢屬的指責、不信任,將河田的職業操守深深重創。
此後,這個畫面久久困擾著他。
02
直面死亡,是電影的題眼。
本片的編劇長尾和宏,本身就是一名居傢醫生。
有著2000位病人的看護經驗,對安寧療護有深入的研究。
他將正確且成功的療護搬上銀幕,為之正名。
並呈現出最真實的病患反應、親屬與醫生的心理。
片中,經歷失敗後的河田找到一位前輩請教經驗。
前輩的一番話宛如晴天霹靂。
患者很有可能並非絕癥,還有搶救的可能。
安寧療護不等於放棄患者,而是秉持對人最大的尊重與關懷。
「適時地懷疑醫院的診斷,不能放棄任何一點可能性。」
觀摩前輩的做法,也給瞭河田極大的觸動。
即使患者已經死亡,前輩仍然安撫、與之對話。
他認為,就算心跳與呼吸停止,大腦與皮膚細胞還會作用一段時間。
生者與死者最後的溝通,不該被撕心裂肺的悲哭取代。
每位傢屬都擦幹眼淚,收拾起哭喪的神情。
在醫生的鼓勵下,挨個與老人牽手告別。
最後還拉上醫生,一起合影留念。
河田這才發覺,原來「等死」也可以是一門藝術。
安寧療護的藝術,關鍵就在等待。
首先,醫生要懂得等待。
拯救患者,歷來是醫生的本能。
首要任務是盡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命。
在各大醫院,讓患者死亡等於失敗,也成瞭根深蒂固的思想。
然而,延命治療往往會導致患者會出現咳嗽、積痰等狀況。
宛如溺水掙紮,在病床上痛不欲生。
「讓患者在最後一刻這麼痛苦的兇手,是我」
安寧療護,則恰恰相反。
枯萎,是前輩對死亡的比喻。
他認為,就是要讓病患者像花脫水枯萎般死去。
其次,傢人也要學會等待。
居傢安寧最大的現實障礙,往往來自傢人。
一個案例,令河田痛心不已。
該名患者因吃年糕意外噎住瞭。
傢長沒有聽從居傢醫生的勸阻,叫救護車送去瞭醫院。
患者的命是保住瞭,但餘生要一直插管治療,異常痛苦。
「真可惜,明明枯萎得很順利」
出於親情、道德、輿論等因素,大多數人都無法坐視親人的離世,會采取急救、延命治療。
這其實違背瞭臨終者的真實意願。
救護車的警笛聲,會將居傢安寧的夢毀於一旦。
當患者到達「生命之墻」時,不必多做挽留。
最後,患者本人也要等待。
直面死亡,絕非易事。
本多先生,是給河田留下最深記憶的一名患者。
作為團塊世代,他參與過全共鬥運動,也是築起社會經濟的棟梁。
他酷愛川柳詩句,即使身患絕癥,仍造句逗樂,一副混不吝的樣子。
「為瞭讓棺材,減輕一點重量,減肥中」
當眾人離去,恐懼再藏不住。
寫下的詩句,出賣瞭他的逞強。
「再怎麼逞強,也止不住對死亡的恐懼」
幸運的是,他選擇瞭一位優秀的居傢醫生。
河田醫生也第一次意識到,在安寧療護的過程中,陪伴才是最佳良藥。
他會隨機登門拜訪,聆聽本多先生的故事。
時值煙花節,共同小酌觀賞。
面對本多想要抽煙的請求,他也破例應允。
「自由是生命之美」
煙花教給瞭本多人生的最後一課。
絢爛地綻放,如同社會陣場上的勇將。
消無聲息地隱匿,像生命的休止。
「是煙火教會瞭我凋零的美麗」
03
這部電影讓很多人想到《入殮師》。
將死亡直白地暴露在觀眾面前,並以浪漫溫情撫慰。
同樣,這也是不斷打破偏見的歷程。
一路上,入殮師要克服自己的反感、換取妻子的理解、忍受眾人的目光。
如是困境,也橫亙在居傢醫生面前。
他們工作時間極不穩定。
但凡病人離世,不論凌晨還是清晨,都必須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至於收入,也低於行業的一般水平。
同期的醫生都進入大醫院,晉升的晉升,加薪的加薪。
河田卻隻能拿著微薄的薪水,奔波往返於各戶人傢。
妻子怒其不爭,毅然離婚。
河田也曾懷疑自己職業的意義。
但與本多先生的相處,讓他的觀點有瞭轉變。
老頑童總是不遺餘力地搞怪,將人生閱歷以玩笑的形式分享給眾人。
「就算真的有死後的世界,也一定是個很棒的地方,因為都沒有人回來呀」
本多先生的離世是安詳的。
河田的心中並未被悲痛充塞,反而生出由衷的感激與快樂。
所謂「不痛的死法」,同樣也是對生者的安慰。
「感謝您教給我許多事,與您相處的這一個半月真的很快樂。」
居傢醫生所做的,與醫院不同。
醫院看的是診斷書,為瞭拯救、續命。
居傢醫生看的則是患者的人生故事。
是人活在世上都有著不同的樣貌,包括外表、思維、社會地位、信仰,都必須全面瞭解。
這就是醫療的魅力所在。
每個人都贊同,如何活著是人之為人的基本權利。
卻有很多人忽視瞭,自主選擇如何死去,同樣重要。
在今年的兩會上,魚叔就留意到一則提案。
人大代表楊傑孚建議,增設安寧療護病區。
他指出,當前國內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疾病的老人比例高達75%,有超過4000萬老人失能或部分失能。
同時,許多絕癥患者也在痛苦的治療中捱過生命的倒計時。
安寧療護,能為他們保留最後一份尊嚴。
可惜,安寧療護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
成體系的相關醫療,僅有寥寥幾傢試點醫院的病房。
「舒緩」而非「續命」,還未在大眾間普及。
如何讓患者有尊嚴、不痛苦地死去,仍需要政策層面的推進。
同樣,對生者也是一場考驗。
相處、對話、告別,都是為瞭懂得愛惜他人。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