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科的事發酵瞭好幾天瞭。

避開受害人不談。

因為這實在沒什麼好談的,因為她並不想牽涉其中,也本不該身在其中。

關鍵是,她可以是某一個人。

也隨時可能替換成許許多多人。

與類似的事件中,受害人,尤其是女受害人高度的曝光和熱烈的好奇相比。

那些被忽略的,才該被重新審視。

Sir看到的是在這個事件中,張繼科“隱身”瞭。

至少三次。

01

第一個問題。

如果爆料內容皆屬實。

為什麼張繼科欠瞭錢還不上,會選擇拿女明星的私密視頻去抵債。

或者說,為什麼女性的私密視頻是有交換價值和抵押價值的,而不是男性?

本質上這個問題是在問。

為什麼在兩性關系裡,每當隱私曝光時,總是女方受到的傷害更大。

去年一部英國紀錄片《全網最痛恨的男人》。

色情網站“Is Anyone Up”上,掛滿瞭女孩們的私密照,以及各種個人信息。

這事實上更像是一個報復”網站。

網站創始者,漢特·摩爾,年僅24歲,他的動機便是被女友甩瞭,要建個網站曝光她。

以至於漸漸吸引瞭大批簇擁者,發佈前女友的隱私內容,讓對方受到羞辱和騷擾。

無人關心隱私泄露者是誰。

但女孩們的照片一旦被放上去,就擁有瞭源源不斷的流量。

大傢宣泄惡意欲望的理由還很“正當”。

“如果你不是蕩婦,為什麼要拍這種照片呢?”

一種非常顯著的不對等關系。

在雙方所處階級等其他社會身份相當的情況下。

隱私,是女方的定時炸彈。

相反,卻是男方炫耀的談資,甚至抵押的籌碼。

所以爆料一出,稱涉及女明星的隱私,一堆人便忍不住開始“求視頻”瞭。

在公眾領域的“價值”越大,對個人隱私的傷害越深。

漢特·摩爾的網站上,這種價值對於男方來說是報復的快感。

張繼科這,是抵債券一般的存在。

一段正常的交往。

對女方來說可能是個定時炸彈,但卻可能是另一方的把柄,他可以輕易地交出去,也不擔心自己會陷入麻煩。

他從這段私密關系,從“那些視頻”中隱身瞭,仿佛完全沒有存在過。

02

據李微敖的爆料來看,債主當然絕不無辜。

向無關人的人要債,於情於理於法不合。

況且,五百萬的借條,他問那位女明星要2200萬。

後被判敲詐勒索,有期徒刑7年。

但張繼科呢?

遺憾的是,根據現有爆料,張繼科可能並不會比債主付出更多代價。

債主敲詐勒索,屬於刑事犯罪。

首先,爆料屬實的話,張繼科“視頻抵債”的行為構成的是對女方的隱私侵權,尚屬民事責任。

至於是否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要基於傳播數量、是否牟利等情況而定,尚無定論。

如果隻涉及民事責任,將看女方是否追究。

一個細節。

根據李微敖的文章,女方遭遇敲詐後,應該並非第一時間就報警。

S先生向女士要錢,發生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開始他要2200萬,說讓她為她的前男友張繼科先生代償賭債人民幣2200萬,後來把金額減到瞭1700萬。

這段描述中,雙方明顯有一個拉鋸談判的過程,且時間長達一個月。

或許,女方一開始是想過用錢擺平這件事。

但大概對方實在索要太多,以至於最後選擇報警。

事件發生已經三年。

這三年,她裝作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

如果起訴張繼科侵權,一樣會面臨事件曝光的風險。

作為女明星,她無法估量事件曝光後的輿論走向。

以及到底會對自身的形象、事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更不要說一旦視頻和照片流出瞭。

2009年艷照門事件發生,張柏芝阿嬌等人即使是受害者,即使泄露照片的人被判刑瞭,她們還是得出來哭著道歉,還要被稱“形象掃地”。

一旦一個女人想摘掉“潘金蓮”的帽子。

那麼,她將是胡攪蠻纏,不守規矩,有傷風化。

美劇《難以置信》裡,一個少女報案強奸後,卻在警察層層高壓的盤問下,不斷重復記憶的痛苦中,選擇承認自己“報假案”。

而本劇依托的真實報道更加觸目驚心。

2008年至2011年間,多名女性在熟睡時遭遇蒙面男子無差別入屋強奸。“難以置信”的是,為什麼大部分性侵受害者選擇不報案?

可悲的地方正在於。

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受害者,第一反應是息事寧人,或是花錢消災。

而不是開始就理直氣壯地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明明是正當維權,卻承擔不起正當維權的代價。

利用這一“弱點”,在法律層面,張繼科又一次隱身瞭。

03

吊詭的是。

當張繼科作為加害者被錘,輿論的中心卻是女明星。

當女星和私密照一起出現。

輿論的第一反應是——

“她會怎麼公關?”

“她以後還怎麼當明星?”

“她的人生都被渣男毀瞭。”

你看。

這就是張繼科的第三次隱身——

盡管官媒下場批評,這是“嚴肅的法律問題”。

盡管在輿論場上,受害者也得到支持和同情。

但很多人也在指著發佈者,說根本不應該公佈,哪怕她已經報警求助,哪怕她的照片沒有流出。

大傢仍然會覺得——光是曝光她的身份,就已經是不可挽回的傷害。

也許主觀上是好意。

但客觀上卻是。

再一次地,幫助張繼科隱身瞭。

以性恥感為枷鎖的社會氛圍,堵住瞭許許多多女性受害者為自己公開發聲、爭取權利的出口。

國產熒幕上。

我們總能看見女明星人均姐姐好颯大女主,遭受凌辱後一定能奮力反擊。

但真實的輿論場呢?

事件發酵後,引發無數共鳴的聲音是——

當代女性就要保護自己,不要戀愛腦,專心搞事業,絕對不能接受拍私密照、裸露視頻的邀請。

然而,沒人指出這當中的荒誕——

為什麼當女性總是“性醜聞”的受害者,而男性總能完美隱身。

如果我們不去捅破這層女性特供的“性恥感”窗戶紙,那麼不管怎麼規勸,怎麼提倡隱私保護,仍然會有下一個女性受到傷害。

因為傷害,不僅來自輿論,也根植於內心。

臺劇《她和她的她》。

女主被最敬愛的老師性侵後,一直無法走出傷痛,常年精神分裂。

這僅僅是因為性侵本身嗎?

是無數次縈繞在她耳邊,“你的人生已經毀瞭”的聲音。

這聲音,既來自道貌岸然的加害者。

你有沒有想過

以後她怎麼做人

更來自,傢屬們對性的無意識噤聲。

因為從小就長得漂亮,女主媽媽說的最多的就是——

“遠離學校的壞男生”。

這些話,不能阻止傷害,反而是在傷害發生後,內化成受害者揮之不去的陰霾。

劇中,女主的同學同樣受到性侵。

而她的第一反應,跟今天“人生已毀”的輿論多麼相似——

我已經臟瞭,爛瞭,我好想死。

我們沒有意識到,跟教會女孩們遠離和判別“壞”男生同樣重要的,是指出一個議題的荒誕性——

為什麼當男生“壞瞭”,女生就必須得“乖”?

所以,回到張繼科在事件中的三次隱身。

為什麼他明明才是醜聞的主角。

卻可以心安理得,一而再地發聲說“我不想在風口浪尖上”?

因為他知道。

自己就像《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那個一直在場,卻從未露出正臉的老爺。

他們依附的,是那座陰森可怖、束縛自由、沒有平等的大房子。

他們紋絲不動地紮根在一片會為女性悲鳴或歌頌,卻忘記真正為“女性處境”發聲和反思的土壤上。

在張繼科事件中,最理想的情況,是不需要有人跑出來“心疼女明星”。

因為大傢都默認,這是張繼科的醜聞,不是女方的醜聞。

而女方的演藝生涯和商業價值,絕不會因此受任何影響。

但你我都知道。

距離這樣的烏托邦,我們還有太長的一段路。

或許比起艷照門時期。

我們是進步瞭——

女明星不必成為潔白無瑕的玉女,更不必為拍私密照澄清道歉。

但別忘瞭。

她們仍然在沉默。

她們還不敢大膽嗆聲求照片的網友。

她們還在為一個不該成為污點的污點,忍痛買單。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