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短篇幅中,探討社會議題和幽微人性,是近幾年臺劇的標配表達。

《天橋上的魔術師》唱出流逝時代獻給年輕人的挽歌,《她和她的她》剖析性侵中的女性困境本質,《不良執念清除師》溫柔對待死亡背後的未結祈願……

如今,又一部高分臺劇搭建起復雜、悲憫的司法“景觀”。

《八尺門的辯護人》

八尺門是中國臺灣基隆市地名,乃一條位於漁港、島嶼之間的水道。

1960年代高山族原住民阿美人在此聚居,90年代,此地被改建為阿美族住宅區。

加上“辯護人”一詞,可知劇集將涉及多元族群、司法正義等議題,對編劇掌握力度、尺度的要求不低。

01

滅門案

劇集根據臺灣真實案件“湯英伸案”改編(此案也在劇中被提及)。

1986年,18歲的原住民湯英伸為減輕傢中負擔,從阿裡山前往臺北市,找到一份洗衣店工作。

但洗衣店的真面目是求職介紹所,湯英伸遭到雇主歧視、霸凌,並被扣走身份證。

與雇主發生沖突後,湯英伸殺害瞭雇主一傢三口。

他被捕後,學界、報界、宗教界等各界人士,以及原住民九族群體,一致呼籲取消對湯英伸的死刑,但最終,他仍被槍決,死時僅19歲。

真實原型&劇中人物

臺灣青年作傢唐福睿以此為原型,經過大量涉案走訪、田野調查、司法研究等,寫出小說《最刑島》,並摘得第二屆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征文首獎,鏡文學總經理董成瑜(劇集監制)直贊其為“天降神作”。

很快,小說便更名為《八尺門的辯護人》,以6800萬新臺幣(約合1500萬人民幣)預算被影視化。

作為鏡文學首部自制劇集,出品方直接邀請原著作者唐福睿擔任導演、編劇。

唐福睿原職律師,後轉戰影視界,作品雖不多,但也曾憑借張孝全主演的電影《童話·世界》在香港國際電影節、臺北電影節獲多項提名。

導演唐福睿(左)和監制董成瑜(右)

本劇演員陣容求精不求紅。

主演既有李銘順、范逸臣(歌手,主演《海角七號》)、潘儀君(1994版《倚天屠龍記》)等中生代實力派,也不乏初孟軒(《不良執念清除師》)、雷嘉汭(《哭悲》女主角)等新生代演員。

故事上,劇集對原型案件有所改動。

佟寶駒(李銘順 飾)是一名公設辯護人,他出生於八尺門,但對自己的阿美族原住民身份缺乏認同感。

佟寶駒的表哥鄭峰群是一名船長。

2020年1月25日,鄭峰群一傢三口,包括妻子以及兩歲的女兒,被年輕的印尼移工阿佈殘殺於傢中。

這起“海濱命案”證據鏈完整,兇手犯案時年滿18,一切都符合死刑判決。

但佟寶駒認為其背後有隱情,於是帶著法院替代役連晉平(初孟軒 飾),找到印尼看護莉娜(雷嘉汭 飾)做通譯(同步口譯),開始為阿佈進行辯護。

這不是臺劇首次觸及“為殺人犯辯護”的“逆反題材”。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吳慷仁飾演的律師王赦就逆路而行,試圖為影院無差別殺人案兇犯辯護。

所以王赦和佟寶駒,他倆到底想做什麼?

這就不得不將目光聚焦在本劇海報那個醒目的紅字上——

02

三種人

王赦為兇手辯護,目的是為瞭弄清造成兇手行兇的深層肇因。

正如某條評論所言:其他角色都在試圖斬草、除根、澆水,隻有王赦在研究土壤。

這一思維被延續至《八尺門的辯護人》中。

討論案件時,理想主義的連晉平提出“吳燦基準”的概念,即應調查被告人人格形成的各種因素,讓處罰符合比例原則

但這直接被佟寶駒否定。

因為法院沒有資源去印尼收集阿佈的生活資料,如果去瞭,必然引發民眾反感。

即“研究土壤”費時、費力、費錢,甚至有悖逆道德的風險,並不符合大眾對案件審判過程的期待。

因此,這部劇並未將重點放在“土壤”的角度,而是在多元族群、司法正義、漁業走私、死刑廢除等眾多議題搭建的社會框架中,放眼去看“人”這個字。

劇集通過各種調查、庭審情節,塑造辯護人的同時,還重點呈現瞭三種人。

首先是異鄉人。

兇手阿佈、通譯莉娜都是印尼人,對臺灣新住民和原住民而言,他倆都是異鄉人,飽受歧視。

阿佈上船的第一天,剛割盲腸,體虛面弱,但船長鄭峰群為樹權威,直接給瞭阿佈一巴掌。

莉娜和連晉平在外相約,臺灣人會對莉娜投以異樣眼光,她會被自然當成連晉平傢的“外勞”。

“外勞”稱呼本身就含歧視之意,所以連晉平一直想說服身邊人將“外勞”改稱為“移工”。

而阿佈屢次問莉娜“傢在哪裡”,則進一步突出瞭印尼移工的異鄉人身份。

其次是受害人。

劇中,明面上的受害人是死者鄭峰群一傢,但將時間撥到兇案前,阿佈遭遇挨巴掌、斷指、溺水等各種欺凌、傷害,他也具備非常突出的受害人身份。

莉娜在原雇主傢做工時,雇主故意將酬金塞進她的褲子口袋,借此撫摸、拍打她的臀部。

這種基於工作權力結構的性騷擾,使莉娜同樣成為一名受害人。

再者是局外人。

鄭峰群死後,身為表弟的佟寶駒並未參加葬禮,加之為兇手辯護,使得他與八尺門阿美族的親緣關系進一步變冷,甚至到瞭彼此對抗的程度。

這很有一點加繆《局外人》的感覺。

加繆筆下的主角之所以被判死刑,並非因為他殺瞭人,而是因為他未參加母親的葬禮。這使他被推導出冷血、漠然的性格,從而被佐證瞭謀殺事實。

同樣,佟寶駒的親族不在乎他的司法理想,他們在乎的是,你不能因為一個外人而疏遠與自己同根同族的群體。

所以,阿佈、莉娜、佟寶駒,甚至父親是法官的連晉平(因追隨佟寶駒),都有瞭邊緣人味道。

他們在臺灣的司法環境中如何自處,劇中給出瞭一個殘酷的答案——

反抗,不是拒絕合作,而是拒絕同化。

03

冷結局

本劇故事背景是漁業腐敗,它陳敘瞭底層討海人在漁業巨頭壓迫下的命運飄零。

佟寶駒的父親、一名前討海人就說過:討海的人,站在陸地上,才知道搖晃的是自己……

意即他們原以為是大海在搖晃,但實際上,飄搖、顫抖的,不是海,是人。

在此背景上,劇集以一樁與海有關的命案,推出一個重要議題——廢除死刑。

劇中,死刑是否應被廢除,與民意緊密關聯。

“妍珍”林智妍本月將播的漫改韓劇《國民死刑投票》,同樣也將探討死刑和民意之間的復雜關系。

《國民死刑投票》

《八尺門的辯護人》中,有一個非常驚心的調查結果。

臺灣民眾有八成的人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但有八成五的人,支持死刑。

乍看矛盾,實則真實反映瞭臺灣民眾對司法的態度,即他們質疑司法但又依賴司法。

阿佈的案件則成為民意和司法博弈的一顆棋子。

劇集向觀眾呈現阿佈在船上的悲慘遭遇、他對故鄉的渴望,以及他是未成年這一翻轉事實,將情感向阿佈靠攏,仿佛要給觀眾一個符合情感預期的走向。

結局卻很真、很冷,維持住瞭近年臺劇的一貫基調。

一直支持廢除死刑的部長陳令秋(佟寶駒大學時的戀人),在明知阿佈未成年的情況下,依舊簽署瞭死刑執行令。

一方面,她是為瞭保住自己的職位。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處死阿佈後再公開阿佈的真實年齡,會引發民眾同情,從而讓他們重新看待死刑,即以死刑推動“廢除死刑”

果然,阿佈死後的投票顯示,廢票率明顯增高,即民眾陷入抉擇困境,是廢死支持率提升的一種變相表現。

正如陳令秋的那句話:如果一定要殺,就要殺在最好的時刻。

這裡其實又出現瞭一個悖論:為瞭司法進步,是否可以“犧牲”一個人的生命?

在佟寶駒看來,不該,陳令秋的行為無異於謀殺;但在陳令秋看來,該,尤其是這個人本就背負血腥命案。

當然,死刑是否應該廢除,見仁見智,而且也需要非常復雜、理智的辯證

但“殺一人以推動廢死”的劇情設計,正是近年臺劇的表現力所在,即從不避諱任何社會議題,始終直面最敏感之處。

今年還有《百萬人推理》(鄭伊健)、《塑膠花》(吳慷仁)、《非殺人小說》(隋棠)等臺劇播出,它們又會帶來怎樣的話題,不妨拭目以待。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