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最近又火瞭一個詞兒:

演貝。

啥是演貝?

字面意思,「演員」少瞭「口」。

用來諷刺一些臺詞拿不出手,依賴配音的演員。

網友們還評出瞭「內娛四大男/女演貝」。

緣是他們都主演瞭多部古裝劇,但沒有一部用原聲。

因牽扯多個當紅明星,演貝話題的討論度逐漸升溫。

甚至引得官媒下場銳評。

「原生臺詞是演員的基本功,切莫因自己的懈怠使演員變演貝」

但與此同時,也出現瞭很多不同的聲音。

有人覺得,演員隻負責演技部分就夠瞭。

配音原本就該由專業的配音演員來完成。

也有人覺得,演員自身不能決定原聲使用與否。

有些演員的聲音很現代,不適合古裝劇。

即便是配音,但隻要作品好,就足夠瞭。

魚叔覺得,話題討論到現在,已經不止是原聲的問題。

索性咱們一起來聊聊——

網友評選演貝的標準,是「張不開嘴」。

說白瞭,一是少有作品使用原聲。

二是即便用瞭,臺詞能力也不過關。

不僅影響劇集觀感,也折磨觀眾耳朵。

但演貝也有分別,有的是聽不清臺詞

比如劉詩詩在《繡春刀》裡飾演的妙彤。

與沈煉決裂,恰逢東廠追殺,當場被誤傷。

下面無獎競猜,妙彤受傷之後說瞭什麼。

聽不清也沒關系,還有第二題。

劉詩詩在現代劇《流金歲月》中飾演蔣南孫一角。

因為婚姻選擇問題,南孫與父親發生瞭激烈的嘴角沖突。

聽完下面的對話,請回答蔣南孫到底選擇瞭誰。

如果說,有些演貝臺詞不清,卻仍保留瞭情緒。

另一部分演貝的問題,是語氣毫無起伏

去年9月份,任嘉倫李沁主演的作品《請君》熱播。

因任嘉倫在片中原聲出演,與以往配音版形象有瞭落差。

加上臺詞語氣欠缺感情,同樣引發瞭一波出戲質疑。

「演貝」一詞,也是在那時就已有熱度。

劇中,任嘉倫飾演為愛苦等千年的少年將軍陸炎。

他與於登登二人誤會成婚後,又歷經危難,感情漸深。

但一些略帶曖昧氣氛的對話,卻略顯僵硬。

在另一部古裝劇《大唐榮耀》中。

任嘉倫的飾演李俶,與奸相國楊國忠對峙。

二人的原聲對話,對比也十分慘烈。

除此之外,許多演員從不調整自己的音色和慣用語調

不管演什麼角色,怎樣的戲,都像是在演自己。

就比如古裝劇多用配音的唐嫣,在《克拉戀人》裡使用瞭自己的原聲。

在爭吵戲份中的尖細聲線,讓觀眾如坐針氈。

分貝是高瞭,但臺詞依然一團亂,甚至平添一分菜市場般的吵鬧感。

另一邊,《延禧攻略》富察傅恒一角吸粉無數。

演員許凱卻在使用原聲出演時,頓失魅力。

《愛的二八定律》中,許凱飾演佛系金融精英陽華。

他與秦施陰錯陽差結識,二人在車中因誤會對峙。

但不管是清晰準確度還是臺詞力度,都有所欠缺。

話題熱議中,有人發出疑問:

以前也有很多劇使用配音,為什麼沒人罵

確實,配音在老劇裡十分普遍。

有些演員使用配音,是因為地域口音問題。

就比如《還珠格格》中的蘇有朋與林心如。

就因港臺腔與其他演員畫風不一,而選擇配音。

電影《霸王別姬》中,為求角色更貼合京腔與戲味。

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由演員楊立新配音。

後者本身作為演員,對電影內核就已多有揣摩。

配音成果讓包括張國榮在內的許多人深以為,這就是演員原聲。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便是《甄嬛傳》。

蔡少芬的普通話水平人盡皆知。

但皇後一角的配音卻相當貼合人物表演。

還讓一句「臣妾做不到啊」成為經典永流傳。

甄嬛一角采用配音,起初出品人和演員都是拒絕的。

孫儷在後期制作階段,多次爭取自己配音。

但最終礙於孕期身體狀況,加之與配音演員在聲音單項上對角色塑造力之間的差距,才就此作罷。

事後還因此事,特地請來臺詞老師補課

但,沒有人說這些演員是演貝。

因為配音對於他們來說,是錦上添花,是精益求精。

離開配音,也沒有人否定這些演員的表演實力。

但如今演貝們的配音,是起死回生,是災後重建。

說到底,「被要求用配音」和「隻能用配音」有本質區別。

同時,即便原聲不完美,一些實力演員也不會被冠以演貝之名。

比如李雪健飾演《流浪地球2》裡中方交流代表周喆直一角時。

因年歲與喉疾之故,已無法完整臺詞演說,需要借助AI完成原聲修復。

但不容置疑的氣場與表演實力帶來的角色信服度,讓原聲問題成瞭最小的問題。

魚叔放一個修復前後的聲音對比,大傢感受一下。

可能拿李雪健老師來對比有點欺負人瞭,那咱們說個近的。

《漫長的季節》裡,蔣奇明飾演的傅衛軍是個啞巴,僅有的原聲隻有被打時的嘶吼。

但對角色塑造的輔助作用之成功,可從觀眾口碑中窺得一二。

說到底,原聲隻是演貝們的問題之一。

要聲沒聲,要戲沒戲,才是這一群體被嘲的根本原因。

講句難聽的,演貝在亂象叢生的內娛早已排不上號。

但之所以被單拎出來,是因為太多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還由此衍生出一些讓魚叔哭笑不得的現象。

比如,一些人開始合理化演貝的存在。

認為這是配音演員增加工作機會

「沒瞭演貝,配音演員不就失業瞭嗎」

且不說配音演員的工作范圍,早已囊括動畫、遊戲、廣播劇等多方陣地。

單就為演貝配音來說,這可怎麼都算不上一份美差

許多演貝的臺詞功底差到連對嘴型都是個難題。

更不用說藝人團隊還會提出諸多要求。

如此費力勞神,配音演員的收入依然遠遠無法和演貝們相提並論。

甚至還可能被卷入飯圈大戰,面臨粉絲「不貼臉」「不會變聲線」「拖藝人表演後腿」的無稽指控。

因此,配音演員也並不欣然於此。

隨著演貝泛濫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評價標準的降級

作為「聲臺行表」之一的臺詞功力,本是演員入門基本功。

在臺詞過關的基礎上,還需要評判演員的情感表達、對角色的理解等等。

如今卻變瞭味。

仿佛隻要原聲出演就能吹噓瞭。

相關的營銷熱搜層出不窮,然而常常令人點開後大呼上當受騙。

《我在人藝學表演》中,演員馮遠征就提到一個現象。

那就是如今不隻影視劇,以臺詞功力見長的話劇演員,也有降級趨勢

觀眾們聽慣瞭上一代表演藝術傢們的臺詞,如今自然有瞭落差。

而問題所在,還是基本功的欠缺。

馮遠征帶著學生們從呼吸方式開始練。

不一會,便有學員滿頭大汗體力不支。

而執著表演的演員,便是這樣數年如一日的堅持。

馮遠征挑大梁的劇目,常常能「演」出腹肌。

濮存昕教學生表演哭與笑的方式。

單一種情緒,就有千百種呼吸與抽搐的控制方式。

天長日久,就能僅憑呼吸便可以引出眼淚來。

在如此醇熟的把控技巧之下,演員即便在情緒大開大合時,仍能保持臺詞的流暢與清晰度。

然而即便如此努力,仍有更強者在前。

早上五點到後臺,老演員早已到場。

一個實力演員背後堆積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汗水,而非天價日薪與賣慘齊飛的原聲營銷。

說到底,觀眾並非不給演員機會。

直面問題、擺正姿態、提升能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也是從業該有的態度。

現在卻在內娛自欺欺人的環境下,堂而皇之地擺爛,將行業標準一拉再拉,降到及格線以下。

而環顧四周,降級的又何止臺詞呢?

打戲也在降級。

從動作力度、美感的精益求精,下滑到瞭隻要本人上場就會被誇敬業。

演唱也在降級。

真唱本是天經地義,可現在竟然已屬罕見,「全開麥」成瞭一種贊賞。

方方面面降級,好作品又從何談起。

說到這,魚叔想起前兩天看到的一個消息。

張頌文參與某論壇,談到自己最近失眠瞭。

起因是看瞭一段AI虛擬人物的表演。

AI演技生動而又真實,他不止擔心自己被取代,甚至擔憂以後演員行業都有可能消失。

憑演技打出一片天的演員,尚且在行業變化面前有危機感。

反觀演貝們,還在糾結演戲要不要用原聲的基礎問題。

相當割裂。

張頌文會不會被AI取代,不好說。

以如今內娛風向來看,AI取代演貝倒是指日可待。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