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晶體管微縮越來越逼近物理極限,先進制程工藝的推進也開始持續放緩,並且成本也越來越高昂,升級更先進制程本該帶來的單位晶體管成本下降的“經濟效益”也開始消失,“摩爾定律已死”的聲音不絕於耳。
近日谷歌(Google)集成電路封裝部門主管Milind Shah的最新研究也顯示,在2012年的28nm工藝節點之後,晶體管的平均成本已經不再下降,這樣直接導致瞭芯片的成本和價格居高不下。
Milind Shah指出,在28nm及之前,單位晶體管的平均成本在每一代新工藝上都會降低30%,但是在28nm之後,每一代的單位晶體管的平均都基本不變,甚至還略有增加,直到最新的3nm才相比5nm略有下降,但是降低的幅度也非常小。
其實早在2014年,3D半導體集成公司MonolithIC 3D的首席執行官Zvi Or-Bach就曾得出過同樣的結論,說“摩爾定律”已經停止在瞭28nm節點上,不再真正有效。
而晶體管或者芯片的成本居高不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先進工藝越來越復雜,所需要工廠設施建設、制造設備、材料都價格高昂,比如一臺先進的EUV光刻機就要1億多美元,一座3nm的先進制程晶圓廠就要200-300億美元。
正因為如此,現在半導體也開始不再過於熱衷於追求最先進的制程工藝,而是大力發展Chiplet、先進封裝技術,從而更好地平衡性能、功耗、成本等等。
其實這也解釋瞭,為什麼老黃把顯卡越賣越貴瞭,因為工藝提高成本更貴瞭嘛.....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