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大難以計量,人類一直以來都對尋找外星人生命充滿瞭好奇和熱情。科學傢們通過觀測星系、行星和宇宙中的各種跡象,嘗試尋找類地行星和宜居區域,這些地方可能存在著外星生命的跡象。
據最新一期《皇傢天文學會月刊》刊發的論文,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的科學傢們通過研究美國宇航局(NASA)衛星數據,發現瞭另外85顆類地系外行星。這些行星的直徑范圍從大約1.1萬英裡到驚人的35萬英裡不等,因此都比地球(直徑略小於8000英裡)要大。
然而,就像地球一樣,它們與宿主恒星的距離可能適中,有可能存在能夠維持生命的溫度范圍,也被稱為“宜居區”。
這項新研究由華威大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系的博士生費斯(Faith Hawthorn)領導。她表示,發現宜居行星的情況相當罕見,需要一套非常具體的宜居性條件,並且需要未來的工作來證實這一點。迄今為止,已發現瞭5000多顆系外行星,但仍不確定哪些行星存在外星生命形式。
費斯博士和同事使用NASA於2018年發射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 (TESS) 來監測天空中最近恒星亮度的變化。初步估計顯示,85顆系外行星繞其主恒星運行一周的時間為20至700天,而TESS觀測到的大多數系外行星的軌道周期僅為3至10天。
研究團隊承認,在這85顆系外行星中,有60顆是全新的發現,而其他研究團隊使用不同的搜索技術在TESS數據中也檢測到瞭25顆行星。目前,它們仍然需要被NASA明確確認為系外行星,但研究人員希望未來的觀測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始於20世紀60年代,從全球深空探測的現狀看,月球和火星是世界各國首要的探測目標。截至2020年3月,美國、俄羅斯(包括蘇聯時期)、中國、日本、印度、歐洲等國傢和地區已經進行瞭超過240次深空探測任務。在這些任務中,美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成功率卻達到瞭100%。
根據國傢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於2020年12月介紹的國傢航天局“十四五”規劃任務,以及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披露的信息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航天領域的發展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另外,根據《天體生物學雜志》去年九月份刊發的一篇論文,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的生物心理學傢戈登·蓋洛普博士通過對地球上生物進化的研究提出瞭一個有趣而引人思考的觀點。
他認為,地球上的生物在進化過程中表現出瞭相當的攻擊性和競爭性,這些特征使得地球成為瞭一個相對危險的地方。因此,外星文明如果具備技術能力到訪地球,很可能會擔心與地球上的生物接觸後,受到我們的攻擊或者受到我們的侵略。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