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據統計,今年3月至11月,香港居民平均每月483萬人次北上消費。

  聖誕假期香港消費市場淡靜,出境人次較入境多近四成,引發媒體廣泛討論。關於此話題筆者曾多次撰文,本文試圖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以內地供應鏈變革為主線,剖析香港購買力北移的深層次原因。

  官方數據顯示,聖誕假期四日香港出境人次超220萬,入境人次約160萬,出境較入境人次多37.5%。拋去港人出境旅遊因素,北上消費成為“旅遊赤字”的主要驅動力。事實上,消費轉向趨勢已貫穿全年。剔除機場、港珠澳大橋、啟德郵輪碼頭及港澳客運碼頭數據,今年3月至11月,香港居民平均每月北上483萬人次。而內地訪港旅客的歷史紀錄出現在2018年,當年遊客赴港平均每月425.3萬人次。即是說,今年港人北上人次已超過內地南下的峰值水平。

  生產商追求薄利多銷

  關於本輪北上消費狂潮,外界多歸結為人民幣貶值、報復性外遊、本港服務質素欠佳等原因,但上述均為周期性變量,未能揭示本輪消費轉向的根源,背後關鍵在於理解內地產出價格的調整。

  眼下內地企業面對需求不足、庫存高企的挑戰,主動壓縮利潤空間、以求回收現金流。這一轉變從經濟數據中清晰可見:11月份通脹數據跌幅雙雙擴大,CPI同比降0.5%,PPI同比降3%;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6%,不僅高於前一個月的4.6%,環比增速亦為近十年來的高點。價格指數與工業投資出現背離,反映價格機制正在啟動。廠傢下調價格刺激需求,促使終端銷售價格持續下滑,但上遊生產量與投資額則保持增長。

  我們從出口數據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原料及其加工品、終端產品的出口金額在下降,但消費品的出口數量出現瞭逆勢走高。數據顯示,今年前十個月,以美元計價,稀土出口金額同比降27.7%,出口數量則增長7.7%;液晶平板顯示模組出口金額同比降4.1%,出口數量則增長1.4%。由此可知,中國經濟正在價格調節中實現慢復蘇。

  順應上遊“以價換量”的趨勢,零售商們也在積極整合供應鏈,執行“薄利多銷”戰略,當中又以山姆會員店為代表的倉儲式大賣場發展最為迅猛。山姆母公司沃爾瑪11月披露三季報顯示,期內在中國市場實現連續第五個季度的業績增長,淨銷售額錄得45億美元,同比增長25.3%。山姆則提及,在過去的十二個月,通過渠道優化共節省9億元人民幣的成本。公司將這筆資金用於價格補貼,幫助幾十款貨架商品的售價長期下調。

  零售商陷入價格鏖戰

  在此背景下,內地零售市場陷入價格鏖戰。今年8月,盒馬推出“移山價”進行促銷;10月13日,盒馬又宣佈線下5000多款商品降價20%,同時宣佈開啟折扣化變革。此外,永輝超市在自傢門店裡增設“正品折扣店”;零食企業良品鋪子也在近期啟動瞭大規模降價。

  上世紀九十年代,沃爾瑪與傢樂福也曾先後進入香港市場,但均以失敗告終。其中癥結並非是人雲亦雲的“香港租金、人工成本過高”,而是在土地資源壟斷的環境下,生產要素定價權高度集中,外來零售商無法通過整合供應鏈形成價格優勢。

  兩地商品價格差由來已久,過去“反向代購”僅限於港漂學生群體,但如今內地供應鏈沖擊波外溢,加之本港中產傢庭的消費偏好也在轉變。“本地薑”必須及時調整利潤預期,方能適應零售業態的大變局。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