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

看田間地頭“一粒麥”變身記 讓農戶增產又增收

眼下,安徽全省麥收已基本結束。從種到收,從一粒冬小麥到綠油油的青苗,再到沉甸甸的金黃麥穗,這樣的“變身”要經過240多天的漫長成長期。但是,顆粒歸倉以後,小麥的變身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提速瞭,花樣更多瞭。田間地頭的“一粒麥粒”是如何在變成百姓餐桌上的饅頭面條的過程中提升自身身價,讓農戶增產又增收的?一起跟隨記者去安徽當地看一看。

透過數據看今年麥收 難度、速度、溫度成為夏收關鍵詞

今年“三夏”小麥大規模機收從6月2日全面展開,共有60多萬臺聯合收割機、80多萬名農機手,6100多支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搶天奪時,奮戰在麥收一線,機械化收獲占比超過99%。 麥收期間,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打造農機北鬥大數據平臺上,有超過12萬臺裝有北鬥導航的收割機上線,整個收獲期共抓取瞭他們的作業信息達50.5億條,數據大小超過瞭30T。一起通過這些數據來看看今年的麥收的特點。

麥收忙,夏糧穩

芒種已過,全國麥收進入後半程。根據農業農村部小麥機收調度,截至6月12日17時,全國已收獲冬小麥面積2.53億畝,收獲進度過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