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眼下,安徽全省麥收已基本結束。從種到收,從一粒冬小麥到綠油油的青苗,再到沉甸甸的金黃麥穗,這樣的“變身”要經過240多天的漫長成長期。但是,顆粒歸倉以後,小麥的變身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提速瞭,花樣也更多瞭。田間地頭的“一粒粒麥粒”是如何在變成百姓餐桌上的饅頭面條的過程中提升自身身價,讓農戶增產又增收的呢?一起跟隨記者去安徽當地看一看。

每一粒小麥從進入到糧倉那一刻起,它的“旅程”已經被規劃好瞭。

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魏紅波:這是4條生產線,小麥進入以後,可以在這裡邊變成不同的產品和面粉。這要經過100多道環節和工序,從小麥到加工成產品,大概就需要30多個小時就完成瞭。

100多道工序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作為全國小麥生產大縣,安徽渦陽常年種植小麥達180多萬畝,但收的是雜麥,做的是散粉,附加值也不高。

如何改變小麥大縣隻能賣小麥的困境,當地政府開始琢磨做“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文章,通過招徠企業構建一條留在縣域的產業鏈。在這個自動化工廠,從制粉到制作面條的100多道工序裡,每一道都讓小麥的“身價”更高。

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魏紅波:我們現在這種水餃粉也好,麥芯粉也好,與以往的通粉(通用小麥粉)相比較,附加值要提高1—2倍,這個也是很可觀的。

隨著企業不斷擴大種植基地,訂單式回購讓農戶們有瞭穩定的銷售渠道。

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魏紅波:(每斤)我們1塊4左右(收購),按質論價,我們這也是個長期的合作關系,在收購價格上也盡可能就高不就低。

渦陽縣種糧大戶 程利傑:我們之前是種啥賣啥,現在是賣啥種啥。統一選用種子、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最終統一銷售給企業。我們合作社共計種植12000多畝地,預計效益在300多萬(元)。

如今,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渦陽全縣187萬畝小麥裡,優質專用小麥達到172萬畝,而且全部就地加工轉化。記者走訪過程中,不少企業都正在或者計劃加產線、擴產能。

和企業註重的產品、工藝升級相比,政府謀劃得更長遠。在渦陽縣政府,記者看到這張招商引資項目表,不少大型糧食加工企業都赫然在列,一個圍繞糧食的大型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安徽省渦陽縣縣長 豐霄寒:這塊目前是正在建的食品深加工的產業園區,這一塊是食品包裝和物流園區,是下一步打造的重點和方向,這樣就形成全產業鏈的食品加工園區。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