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今年差評辦公室同事們的體檢報告,又是紛紛紅瞭一大片。。。

就拿托尼這樣,天天喜歡窩在工位上一坐就坐好幾個小時的懶人來說,體重問題自不必說,始終保持在超重標準線上下遊蕩。

沒想到今年我的體檢報告中,又還新增瞭血壓偏高、血糖偏高、尿酸超標、幽門螺旋桿菌超標、中度脂肪肝這些聽起來很就很嚇人的問題。

還好醫生的建議隻是讓我多運動減肥,少吃外賣,盡量減少聚餐活動。

然而有的同事就沒這麼幸運瞭,可能是平時喜歡狂炫快樂水的緣故,小發在今年體檢的 B 超報告中,發現他的腎結石已經來到瞭 6mm 的大小。

他有認真考慮不去醫院要怎麼碎石。。。

更誇張的是硬件部的米羅,自從去年騎滑板車在路上摔瞭一跤腿部骨折之後,骨頭就一直斷斷續續沒有養好。

加上他的作息又是公司裡數一數二的不規律,還沒滿26歲的他,已經和傢裡的爺爺奶奶一樣在每天攝取軟骨素瞭。

還指名道姓要從日本代購的那種。。。

很難想象這麼些個多災多難的身體拖到七老八十,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其實如今老年病年輕化的問題並不罕見,和當下學生族、打工人的生活節奏、飲食習慣也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有時候小毛小病不去管吧,怕發展成大毛病,真的定期跑醫院做體檢呢,又好像有點沒必要。

所以托尼觀察,大部分同事會選擇使用智能手表,來隨時監測身體的健康狀態以及運動頻次,雖說功能不如醫院的體檢這麼全乎吧,但像心率、心電圖、血氧等功能,起碼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

不過最近我發現,在眾多穿戴式設備的選擇裡,華為在健康運動方向的 “ 技術活 ”,整的是越來越細瞭。

他們最近在健康和運動兩大板塊,搞出瞭不少自主研發的黑科技,來幫助人們解決日常的身體監測以及鍛煉。

首先是大傢都很關心的健康方面,華為在穿戴式技術的創新上,這次帶來瞭全新的微體檢、呼吸健康、血糖健康、血管健康這幾項首次全面解密的黑科技。

有那麼點把現有的智能手表監測往更深一層挖掘的意思。

這其中讓托尼有些驚訝的,是華為在血糖風險預估上給出的新思路。

眾所周知啊,糖尿病在前期的癥狀不會太明顯,等到有瞭癥狀再去看病,這時候通常會被確診 I 型或者是 II 型糖尿病,病情就不可逆轉瞭。

所以治療糖尿病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患上糖尿病。

而想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患上糖尿病的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刺破手指檢測血糖的指標,如果是高血糖人群,那麼得糖尿病得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可定期刺破手指測血糖這事兒吧,就算有這個條件,普通人也挺難堅持下來的。

所以華為針對血糖監測這個痛點,結合多方三甲醫院和專業機構,通過華為手表的健康監測功能,將健康人群和三高人群進行分組對照實驗。

在經過對 1000 多名患者進行瞭長達十多萬小時的健康監測,以及大量的研究實驗,華為發現,三高人群的血管彈性、睡眠心率波動表現,都要比健康人糟糕很多。

然而單單是這個實驗結果,並沒辦法完全作為高血糖風險的評估標準。

畢竟在劇烈運動的情況下或是人體身上的其他疾病,也會導致心率的波動以及脈搏波的異常信號。

到底是不是高血糖引發的這些問題?如何確定是?就成瞭這項研究的大難點。

華為研究團隊給出的解,是運用 “ 分形 ” 排除其他幹擾。

他們將三高人群和健康人群進行對照分組實驗,基於最新的環形傳感器和 TruSeen 5.0 技術,以更高的精度發現瞭高血糖產生的異常波動,所引發的血管、心率特征。

更細致點來說,高血糖人群在睡眠時的靜息心率存在明顯波動,血管彈性也更差。

這樣一來,基於這項實驗研究數據,華為得出瞭一套 “ 高血糖分形算法 ”。

現在隻要你打開手表上的“ 華為創新研究 ” App,啟動血糖健康研究,就可以開始測試瞭。

這套算法會通過華為手表上的高精度傳感器采集人體信息,結合華為自主研發的 TruSeen™ 5.0 體征監測技術,分析出包含心率、血氧、血管彈性在內的一系列生理體征數據。

當然,這些數據並不是測一次就能評估出結果的,算法需要分析每日白天至少 2 小時、夜晚至少 4 小時的人體的體征數據,並持續 7-14 天,才能有效識別出高血糖的風險等級。

也就是說,日常隻需要戴著手表,華為手表就自動幫你把一套復雜的高血糖風險評估測試給做瞭。

如果評估下來真就是中高風險人群,再紮手指測血糖也不遲。

托尼覺得啊,雖說這個評估測試沒辦法具體監測出血糖值,但對於消費者來說,依然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

特別像托尼以及我的那些倒黴同事,這類平時工作強度較大的中青年人群,如果在高血糖狀態發展為不可逆的糖尿病之前,能有效的掌控自己身體的風險、未雨綢繆,那將會幫自己的身體一個大忙。

誠然,對於已經患上瞭糖尿病的糖友來說,長期規律的風險評估,對於他們穩定病情來說,也是大有助益,一定程度上來說,甚至是剛需。

除此之外,在健康評估方面,新款的華為WATCH 4 系列手表還搭載瞭省時省力的“ 微體檢 ” 功能。

和血糖健康評估相反,微體檢功能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快速進行十項健康數據的檢測和評估,隨時隨地為身體健康問題做好預警。

它包含瞭心率、血氧、壓力、體溫、心電圖、血管彈性、肺功能評估等一系列的風險篩查項目。

對於像托尼這樣一年都不一定能去一次體檢的打工人,能即時測得一些身體的基本狀況,並且在手機端生成一個簡單的微體檢報告,可以給到一個快速的身體狀態參考。

當然這個報告隻是作為輔助醫療的監測報告,和正經的體檢報告還存在著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 “ 微體檢 ”項目中還囊括瞭不少用起來會讓人 “ 哇塞 ” 的測試。

比如像肺功能健康測試,會通過穿戴設備檢測到的咳嗽音,結合心率、血氧、呼吸率、體溫等生理指標,構建呼吸健康模型,最後給出人體的肺部疾病風險提示。

這對於有潛在慢阻肺、肺部感染高發人群來說,是一個很有效的預防措施。

此外,作為比人體器官還要更重要的血管,華為也做出瞭

對應的健康研究,並提供瞭一種無感知的血管健康檢測。

它能通過手表上的傳感器,獲得到脈搏波在血管壁上的傳播速度,從而判斷身體的心血管風險,以及血管的軟硬程度。

這項血管健康研究推出至今已經篩查出約 4000 人的血管高風險問題,實質幫助到瞭早期心血管疾病患者,能發現問題、盡快就醫。

盡管名字上說是微體檢,但托尼覺得這項功能對於需要定期確認身體狀況的患者來說,無疑是瞭解自身病情變化的好幫手,作用上一點都不微小。

反之對於身體倍兒棒的健康人來說,平時遇到個什麼頭暈眼花、心跳加速的癥狀,也能及時知道自己要不要第一時間去醫院。

相比簡單的身體檢測,微體檢更像是一種私人的健康管理輔助工具。

聊完健康,華為最近在運動體驗上帶來的黑科技,也同樣做出瞭不少比肩專業級設備的功能來。

比如華為手機上搭載的北鬥雙向衛星消息功能,現在已經植入到瞭華為 WATCH Ultimate 手表之中,解決瞭在信號薄弱地區的通信以及救援問題。

手表自身配合更小的射頻模組以及更大的電池容量,保障瞭戶外探險團隊每一次的出行安全,相當於多一道保險。

捅破天的衛星消息有瞭,相對應潛下海的潛水功能也做的不賴。

華為首創的 10 ATM ( 在常溫環境下模擬可承受100m靜止水深壓力,並持續10分鐘 )防水,讓智能手表達到瞭專業級潛水表的標準。

上次有同事帶瞭一塊華為 WATCH Ultimate手表去泰國潛水,連海外的專業的潛水教練,都表示現在潛水圈子內都在聊這塊表的性能有多強。

單論潛水功能,華為已經做到瞭讓WATCH Ultimate 能夠比肩甚至是超越專業潛水手表的程度。

除此之外,華為現在還在運動健康App 中植入瞭身體素質評估系統。

在完成瞭指定的動作之後,系統會從速度、力量、耐力、敏捷、柔韌五個維度進行打分,並且給出相應的運動建議。

對於有常規運動計劃的朋友來說,這項功能可以更好的幫助身體完成健身計劃。

總的來說啊,就像華為終端 BG 智能穿戴與運動健康產品線總裁張煒先生,在剛結束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說的那樣:

如何把過去在復雜的環境下做專業的診療設備,變成大眾日常的主動健康管理設備,是華為未來十年堅持的方向。

托尼覺得,華為在運動健康領域下的深功夫,已然將一塊智能手表的定位,從一個信息的傳遞者轉變為一個信息的分析師。

華為不光是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和運動健康App,為消費者構建出個人的健康管理,更重要的是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狀態,以一種更權威、更細致數字化的方式,將專業的醫療建議反饋給每一個人。

而且隨著技術以及算法的不斷迭代,我們現在已經在智能手表上,輕松的體驗到瞭運動健康功能給生活帶來的實質便利性。

可以預見,隨著傳感器的不斷升級、模型算法的不斷優化,華為智能手表監測的精度也會越來越高瞭。

或許真有那麼一天,一套完善的、能得到醫療認證的健康體檢報告,也就是戴在手腕上動動手指就能解決的一樁小事,不再需要花費半天甚至一天去特事特辦。

而托尼覺得,華為現在做的研究,還有一種把我們與未來科技之間拉近的不真實感。

暢享一下,當傳感器精度、醫療算法優化真的達到瞭一定的高度之後,那麼這類穿戴式設備的作用,勢必會進化成一個隨身的醫療終端。

它能無時無刻照顧到我們身體的方方面面,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發出警報,像急性心梗、腦中風這樣殺傷力極大的病癥,也能讓患者在黃金救治時間內得到治療。

很可能你的身體可能還沒感覺出什麼,但智能手表就已經幫你呼叫瞭救護車,提前預判瞭你的預判。

都說一個好產品,用瞭之後就回不去瞭,過去十年,華為運動健康為用戶建立起瞭一套可行的健康生活樣本。

而未來十年,華為已經開始嘗試,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最有時效性的醫療服務,真正為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這樣的運用場景,或許才是科技力量的真正體現吧。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