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月19日零點的鐘聲準時響起,攪動全網的“618”電商節徐徐落幕。

京東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618期間,手機品牌銷量Top10中,蘋果、小米、榮耀獲得前三;手機品牌銷售額Top10中,則是蘋果、小米、華為進入前三。同時,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拿下全部手機暢銷單品前兩位,Redmi 10A則位列第三。直板機之外,體驗新穎的折疊屏手機備受用戶青睞,京東618期間,折疊屏手機成交量同比增長超3倍。

“618”不僅是廠商們促進銷量提升的關鍵期,同時也是二季度國內手機市場收官的一個重要觀察窗口。雖然今年618時間跨度更長,平臺競爭更激烈,“史上最卷”“百億補貼”等字眼也被反復提及,但在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看來,本次618智能終端市場是低於預期的,同時也低於去年同期。他通過微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智能手機中)除瞭蘋果的銷售情況較好以外,安卓市場整體還是處於比較低迷的狀態”。

“卷”價格並非提振銷量的“萬能鑰匙”

和以往一樣,6月19日,各大手機廠商陸續公佈瞭自傢618戰報,但前綴“定語”各不相同。

其中,OPPO披露的數據顯示,618期間,OPPO一加雙品牌手機銷售額同比增長156%。其中,一加Ace 2為京東2500元以上安卓機銷量冠軍、OPPO Find X6 Pro拿到天貓6000元以上安卓手機銷量銷售額雙冠軍等。補貼方面,OPPO曾表示,至高補貼2000元,旗艦手機至高直降1000元。

榮耀官方戰報顯示,6月17日20點~6月18日23點59分,榮耀京東官方自營旗艦店手機品類銷量同比增長66%,機型方面,榮耀Magic5 Pro獲京東天貓6000元以上安卓手機單品銷量冠軍等。補貼方面,榮耀支持以舊換新以及支付寶分期至高24期免息等。

小米手機則在微博上宣佈,618期間,小米全渠道“累計支付金額”為194億元。5月22日,小米官方曾宣佈讓利16億元,最高降價3000元。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從各大安卓廠商的成績單來看,主要披露瞭銷量增幅,但更為具體的銷量、銷售額等尚不明晰。智能手機中,本屆大促的最大贏傢無疑是蘋果,京東數據顯示,618期間,蘋果全程成交額再破百億,在銷量及銷售額方面均排名第一。

過去,因iPhone很少降價促銷,所以也被稱為最保值的手機品牌,但近年來,面對終端市場需求的萎靡,蘋果高端機也開始參與到“價格戰”中。繼今年1月蘋果對市場需求較大的iPhone 14 Pro Max部分渠道降價後,本次618期間,蘋果也投入瞭前所未有的熱情,不僅開啟瞭蘋果歷史上的首次電商平臺直播,同時對iPhone 14系列至高降價1700元,銷售情況明顯提升。

不過,對蘋果之外的其他廠商來說,“卷”價格似乎並不是提振銷量的“萬能鑰匙”。IDC數據顯示,2023年6月第一周,整體市場(含電商平臺、廠商官網及線下傳統渠道)中,手機市場銷量同比下降6.5%;顯示器市場銷量同比下降5.0%;智能手表(不含兒童表)市場銷量同比下降2.5%;PC市場(筆記本+臺式機)銷量同比下降13.0%;平板市場銷量同比增長5.0%。

圖片來源:蘋果直播視頻截圖

對於整體智能設備市場銷量不及預期的原因,IDC表示,隨著電商的不斷發展,電商促銷節點逐漸增多,促銷時間不斷延長,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和購物時間的調整。傳統618購物節雖然仍備受期待,但越來越多消費者不再選擇在618期間集中消費,而開始將註意力分散至其他促銷節點,對商品和服務的選擇也變得更加多樣化。

下半年手機市場依舊面臨挑戰

2023年開年後,智能手機的銷售情況延續瞭2022年以來的下滑趨勢。據Counterpoint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在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5%,達到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廠商方面,蘋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排名第一,在市場下滑的情況下,一季度銷量同比增長6%,市場份額達到19.9%,其銷售額也是自2015年以來最高的一個季度。該機構認為,蘋果降價的舉措加速瞭庫存周轉,幫助蘋果度過瞭市場低迷期。

對安卓廠商來說,618大促能否勾起更多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扭轉中國手機市場的下降趨勢至關重要,但結果並不樂觀。

IDC表示,“今年的618是疫後全面放開的第一個備受期待的線上大促,然而在智能終端市場,618的實際銷售情況並不如預期般火爆。消費者不僅更加追求優質的產品,對其性價比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好貨’與‘便宜’在消費者進行購買選擇時的重要性都在提升。”

顯然,面對已經飽和的手機市場,消費者更加趨於理性,能夠激起換新欲望的依舊是技術突破和創新。

而郭天翔認為,在廠商+平臺促銷力度較大的情況下,依然難以刺激疲軟的消費需求。今年下半年的中國手機市場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