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關註最近這幾年的智能手機市場,可能就已經發現,如今手機的主流價位段比起前些年有著明顯的提升。從新品的價位分佈上來看,各大廠商推出的中端機型如今普遍都來到瞭2000元以上、甚至3000元左右,而國內廠商推出的旗艦產品,現在很多也都在6000元、甚至7000元價位段。

更為重要的是,有數據顯示,如今消費者購買手機的平均成交價已經達到瞭3500元以上,但同時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又在明顯下降。這實際上就說明瞭兩件事,其一是大多數消費者已經認可瞭各大廠商如今的配置升級,也確實願意花更多的錢來換取比過去好得多的使用體驗。但另一方面,這也隱含瞭大傢一個很樸素的想法,即希望用更高的一次性投入來換取更長的使用壽命,從而起到“省錢”的效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自然的也就出現瞭對傳聞中“模塊化手機”的期盼。根據我們與一些朋友的交流得知,Ta們認為,一方面模塊化手機可以更進一步地滿足極客用戶“不斷升級配置、體驗新技術”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如今各大手機廠商“卷配置”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如果可以率先做出模塊化的新品,或許將能夠搶占更多的關註度。

然而,“模塊化手機”或許註定隻是一種美好的想象,它無論是在硬件、軟件,還是實際的使用場景上都缺乏真正的價值,甚至可以說純粹屬於“生搬硬套”的產物。

首先,大傢要理解何謂“模塊化”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以前不是有好些廠商都出過“模塊化手機”嗎,所以怎麼能說模塊化手機隻是“想象”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傢熟悉的、以前的那些所謂“模塊化手機”,其實都不是真正的模塊化,它們頂多隻能算是一種“手機+豐富且專用配件”的產品形態罷瞭。

比如我們三易生活此前曾為大傢展示過的聯想樂Phone,它就可以通過一個專用底座從“觸屏手機”變成“翻蓋小電腦”,並增加一倍的電池容量和更多的揚聲器數量(從一個變成三個)。

又比如說,LG的V50、V60、G9,它們都提供瞭可選的“副屏”配件,安裝上之後就可以讓直板機變身“折疊屏”。

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moto Z系列。通過機身背部的特殊觸點,這些機型能夠“變身”為微型投影儀、哈蘇卡片相機(支持真正的光學變焦)、大功率的藍牙音箱、遊戲掌機,或是擴展額外的電池以及額外的無線充電功能等等。

如果能接外設就算“模塊化”,那麼索尼QX1也可以視作智能手機的“模塊化相機”

然而,以上所說的這些機型,它們在所有的“模塊化”使用場景下,實際上從未改變手機本身的核心配置。這些“模塊”既不會替換機身內部的任何芯片,也不會為手機增加額外的算力或存儲性能,它們頂多隻能算是一種高度特化、采用專用接口的手機外設而已。如果能接外設就算“模塊化”,那麼目前所有的手機、平板和PC,是不是就都能叫做“模塊化產品”瞭呢。

硬件上的“模塊化”,制約遠比好處更多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盡管過去雖然有不少號稱“模塊化”的手機面世、甚至量產銷售,但實際上消費者從未能夠真正等到具備內部組件模塊化設計的產品。

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模塊化”就意味著組件之間的高度可交換性。也就代表著模塊的安裝方式、觸點形狀、模塊的框架尺寸等,都必須要保持一致。

以廣為人知的moto Z系列為例就可以看到,為瞭保持這個系列的機型與“Moto Mods”模塊(本質是私有方案外設)的兼容性,其連續四代機型都必須采用完全一致的面積、形狀、攝像頭包圍大小,以及相同的觸點模組,甚至就連機身厚度都不能有太大的變動。

以結果來說,這反而使得該系列機型沒能跟上後來的大屏時代,無法使用後續的高性能SoC,也沒有配備雙攝以上級別的後攝模組(更不要說如今的大底CMOS瞭),甚至都無法內置5G天線。所以看似美好的“模塊化”設計,最終就成為瞭這條產品線的致命限制。

同樣的問題在“真正的”模塊化手機,也就是從未發售的谷歌Project Ara上,體現得也更為徹底。這是一款將SoC、內存、攝像頭、電池、屏幕、主板,乃至機身中框全部進行瞭模塊化、可替換設計的概念產品。

然而當手機的SoC越來越先進、影像技術不斷進步時,“模塊化”設計卻意味著它隻能使用固定不變的芯片觸點,一旦芯片尺寸發生改變、一旦存儲規格升級,原有的模塊(接口)就相當於完全失效瞭。同理,模塊化設計也就意味著Project Ara完全不可能使用(比一開始的版本)更大的攝像頭、更大尺寸的屏幕,甚至就連電池的輸出功率(也就是對所有芯片、傳感器、屏幕的總和供電能力),都可能受到這一設計的嚴重制約。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隻要有廠商推出更大尺寸的、更先進的機身框架,不就可以去兼容新的、尺寸更大、規格更高的模塊,從而讓模塊化手機持續“進化”嗎?理論上確實如此。但如果真這樣去做,那麼“舊模塊”和“新模塊”之間因為接口、形狀改變,而發生的不兼容情況就幾乎不可避免,這不僅有違模塊化手機的初衷,而且幾乎可以肯定會受至部分消費者的不滿。

模塊化手機註定走不通,因為它本質其實是一種倒退

除瞭模塊化的接口、形狀設計,註定會與硬件技術的進步“格格不入”外,模塊化手機在軟件層面的麻煩,可能比大傢想象的還要更嚴重一些。

畢竟硬件要想正常工作,都是需要安裝驅動、配置參數的。手機上的這些事情是產品在出廠之前,就由廠商預先搞定,頂多每隔一兩年、隨著系統版本一起更新一次而已。

但如果是模塊化手機,這個問題就會變得異常難辦瞭。如果廠商事先把驅動、配置文件都預置在系統裡,那麼一方面這就相當於限制瞭模塊化手機能更換的硬件種類,另一方面也會額外占據不小的存儲空間,也可能會引發部分消費者的不滿。

可如果驅動不預置,而是隨新模塊一起提供,那麼這也就意味著消費者需要自己學會在手機上“刷驅動”、在手機上自己拿十六進制編輯器去搞定各種庫文件。說實在的,真能做到這些的極客用戶顯然並不多,而隻有Ta們才能“玩轉”的產品,銷量幾乎就註定會十分慘淡。

說到這裡,大傢可能已經意識到究竟是怎麼回事瞭。沒錯,雖然看似是一種“很新的概念”,但模塊化手機的本質,其實是強行在智能手機的尺寸下去模仿PC的DIY攢機模式。可問題就在於,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在經過瞭這些年的發展後,使用門檻早已低於傳統PC,也比PC更加普及。

從這一點來說,強行在手機上“復現”PC的攢機、手動裝系統、手動裝驅動的種種操作,真的能被視作是一種技術進步嗎?就算可以,考慮到它的門檻,“模塊化手機”或許也註定瞭隻能是極少數極客用戶的玩物,而無法真正將其“性價比”優勢惠及大眾。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