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蘋果方面在WWDC23上正式發佈瞭旗下首款MR混合現實頭顯Vision Pro。其配備瞭雙4K屏幕、采用的是雙芯片設計,可支持眼球及手部追蹤,售價則為3499美元、約合人民幣2.49萬元,預計將於2024年年初首先在美國市場開售。
隨著蘋果方面公佈瞭Vision Pro的售價後,很快就引發瞭外界的熱議,甚至有許多觀點表示無法接受這樣的定價。但很快就有海外媒體對Vision Pro的元器件進行瞭,並得到瞭這款產品的成本。
根統計,Vision Pro包含代工費用在內的成本為1509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0757元。其中,雙4K屏幕由於特殊定制的原因,成本高達700美元,雙芯片(M2和R2) 成本為180美元,代工組裝成本為130美元,結構件成本則是120美元。僅按核心硬件及代工成本來計算,隻占據最終售價的43%,因此這也成為瞭批評其售價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決定一款產品最終價格的,顯然並非隻有簡單的硬件以及代工成本疊加,龐大的研發開支同樣也需要一並計算在內。自2013年開始,蘋果方面便通過一系列收購完成瞭在MR領域的佈局。有消息顯示,這些收購的花費共計超過瞭150億美元,其中還包括各類相關專利的收購費用。
而這些收購,則包括通過制造Kinect動感捕捉攝像頭的以色列公司PrimeSense,以及打造AR設備鏡頭的美國公司Akonia Holographics,使得蘋果具備瞭打造MR設備硬件的能力。而通過收購臉部視覺識別公司FaceShift、開發增強現實應用軟件的德國AR公司Metaio、能夠增強數字照片中景深效果的以色列公司LinX,以及3D繪圖公司IKinema,則讓其具備瞭一定的軟件開發能力。
除此之外,蘋果方面顯然還需要MR領域的相關人才,據悉其還挖來瞭諸如亞馬遜、Meta、Oculus、Hololens、Google等公司這一方面的相關人員,涵蓋外觀設計、音效、3D圖像,以及視頻等多個方面。而這些人才的引進,顯然不會無需付出代價。
如果將這些費用算作Vision Pro的成本,並分攤到售價中,大概率當前3499美元的價格還要再猛增一截,甚至翻倍都有可能。近日有消息源透露,Vision Pro的原訂單可能有近300萬臺,但隨後蘋果方面將預期銷售目標定為瞭30萬臺,臨近發佈時這個目標再次被降低到15萬臺。需要註意的是,通常情況下訂單數量的增加有助於降低產品的成本,但“砍單”數量如果真的這麼巨大,那麼也就意味著Vision Pro能維持這樣的價格已經實屬不易。
結合目前MR市場剛剛起步的態勢,我們不難得到一個推論,那就是蘋果方面可能無意通過首款產品Vision Pro來盈利,因此至少從成本和售價方面來計算,利潤空間似乎並不大。
那麼在不怎麼掙錢的情況下,為何還要推出Vision Pro呢?不出意外的話,蘋果極有可能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即通過搶先推出相關硬件,使得開發者能夠借助現有的、諸如SwiftUI、RealityKit、ARKit套件等工具,來構建適Vision Pro的AR或VR應用。
事實上,這可能也是在發佈Vision Pro時,蘋果方面重點提及visionOS的關鍵因素。通過打造完整的生態圈,其將能夠在MR領域取得先發優勢,並借助開發者的力量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並持續保持主導地位。而這一做法,此前在iPhone、Mac等產品線上,蘋果就已多次驗證過瞭。
目前有觀點認為,蘋果方面應該盡快為Vision Pro推出更為親民的版本。並有爆料稱,其或將采用規格較低的屏幕、取消空間音頻、3D攝像頭,以及換用廉價的機身等,預計售價可能會降低數百美元。甚至消息源還煞有介事的表示,這款平價版本可能會被命名為“Vision”或“Vision One”,預計將在2025年上市。
然而這一爆料或許遺忘瞭一件事,那就是蘋果一直以來都不是以價格作為產品的主要競爭力。其中以iPhone SE為例,雖然其在iPhone系列中被定義為入門級機型,但其售價放在整個手機行業卻是當之無愧的中高端產品。
並且iPhone SE推出的初衷,並不是以更低的價格來吸引用戶,而是用年輕化的產品來吸引更多潛在消費者。當然,雖然價格通常也是影響用戶選擇的因素之一,但在iPhone SE上可能缺並非主要原因。事實上,並非每一代iPhone SE的市場表現,都能達到蘋果的預期。
因此在有iPhone SE作為參考的前提下,Vision Pro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對帶來所謂的平價版本。尤其是Vision Pro所具備的幾項功能,可能是蘋果堅持不妥協的關鍵,例如眼球及手勢追蹤、顯示用戶眼部的EyeSight功能,甚至可能還包括瞭雙4K屏幕。
因此被蘋果成為空間計算設備的“Vision”系列,雖然後續幾乎一定會迎來完整的產品線佈局,但在現有的Vision Pro沒能構建出完整的生態圈之前,不太可能有太多的產品出現。這與iPad系列先有iPad和iPad Air,最後才有iPad Pro也剛好相反。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