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正在掀起一場圍繞無創血糖監測技術的競賽。

今年2月,彭博社爆料稱,蘋果將在Apple Watch上應用無創血糖監測技術,但距離產品落地還需3-7年。

據報道,蘋果將使用一種矽光子芯片技術和一種光譜吸收測量法,代替原有的取血測量法,在不刺破皮膚情況下,實現連續監測人體血糖的目的。

具體而言,蘋果研發的激光發射器發出特定波長的光線,抵達皮膚下方有組織液的區域,等光線返回接收器時,會攜帶有該區域的血糖濃度信息,從而實現對人體血糖的監測。

報道稱,這一項目由蘋果已故創始人喬佈斯於2010年拍板上馬,蘋果現任CEO蒂姆·庫克、COO傑夫•威廉姆斯等高管都深度參與。

但經過十三年的醞釀,該項目仍處於概念驗證階段,主要困難在於如何將整個監測裝置做到足夠小,以增加其實用性。根據爆料,蘋果早期血糖監測模塊的大小甚至接近一部iPhone,想要縮小到適合Apple Watch的程度,或許還需要3~7年的迭代。

Apple Watch

蘋果仍然驗證技術可行性,華為卻在本周就發佈瞭能夠監測血糖的量產智能手表。

5月18日,華為舉行新品發佈會,推出華為WATCH 4系列智能手表,號稱“業界首款支持高血糖風險評估研究的智能手表”。

圖源:華為官網

在實現無創血糖監測的技術原理上,華為並未給出太多細節,隻是表示基於華為TruSeen 5.0+監測技術和高性能傳感器,獨創瞭高血糖分形算法。

想要通過華為手表監測血糖,操作並不算簡單:必須連續佩戴7天以上,且保證白天至少佩戴2小時,晚上至少佩戴4小時。

此外,華為手表並不能給出精準的血糖值,而是提供一份高血糖風險評估報告,生成高、中、低三類風險等級提示:中風險情況下,建議用戶使用醫療級血糖儀再次測試;高風險情況下,則會建議用戶直接就醫。

漫長的監測流程、模糊的監測結果,讓華為手表根本不可能取代傳統的有創血糖監測。

“華為手表更多適用於健康人群血糖監測,而公司目前主要針對血糖患者,本質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A股上市公司三諾生物如此形容手機廠商與醫療公司之間的不同。

無創血糖監測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1975年以來,這項技術成為全球工程師的研究重點,包括紅外光譜法、皮下間質液、眼科前庭功能、眼底視網膜圖像等技術,都被運用到無創血糖監測研究之中,涉獵公司也一步步從醫療機構擴大到科技廠商。

令人遺憾的是,截至目前,並沒有哪個廠商能夠真正實現無創準確測量血糖,而是以“微創”或皮下植入芯片來讓用戶免去“紮手指”的煩惱。若通過遠紅外光等方式測量,的確可以“無創”,但準確性與傳統方法相去甚遠,無法用於醫療目的。

不過,隨著肥胖人群的不斷擴大,測血糖的需求日益膨脹。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數據,目前全球有4.63億糖尿病患者,到2045年預計將達到7億。而糖尿病人最重要的監測指標就是血糖。

無創血糖監測背後的龐大受眾和高頻需求,吸引一眾手機廠商紛紛入局。

除瞭華為和蘋果,OPPO曾在2021年與頤健安血糖儀合作,在其智能手表中實現瞭對連續血糖數據的評估。小米、vivo等也都在開發類似產品。

不過,半個世紀以來,所有廠商還沒有研究出一種無創血糖監測產品,滿足臨床和商業可行性。手機廠商當前的種種嘗試,隻能算是邁出瞭這項“登月”工程的一小步。

01

盡管搶瞭蘋果的風頭,但華為自己也明白,WATCH 4的血糖監測功能遠未完善,更不能取代醫療級監測。

為瞭避免帶給用戶——特別是糖尿病患者——超出實際的期待,華為在宣傳血糖監測技術中,沒有提及“無創”“監測”字眼,而是以“高血糖風險評估研究”模糊帶過。

此外,華為還提醒用戶,華為WATCH 4的評估結果不能作為診療依據,且不適用於未年滿18周歲的用戶、I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人群。

有醫療界人士指出,華為此舉不在於能提供多精準的數據,更大的意義在於降低篩查高血糖風險人群的門檻,提升潛在高血糖風險人群的知曉度,並能夠及早進行幹預。

消費電子廠商做醫療器械產品,總是會面臨數據是否精確的質疑。

今年2月,蘋果無創血糖監測技術爆出後,有上市公司人士稱,蘋果隻是使用物理方法測量,檢測精度欠缺,僅能用於普通人群消費層級的血糖自測,無法滿足血糖患者的精準監測需求。

不單單是血糖監測領域,手機廠商近些年開發的其他諸如血壓、心率監測等健康功能,也都無法直接作為診療依據,更多隻是起到某種輔助警示作用。

即便是比血糖監測更簡單的血氧監測,手機廠商也做得不算好。

去年底,國內大量用戶開始自測血氧濃度,導致傢用血氧儀大規模缺貨。不少人開始盯上瞭智能手表自帶的血氧監測功能。

然而,這些產品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以華為手表為例,一些用戶測試發現,華為WATCH竟然可以在火腿、速溶咖啡盒上監測出血氧和心率。盡管這一測試略顯無厘頭,但仍然引發輿論熱議

彼時,華為回應稱,華為智能穿戴設備依托光學傳感器對光信號波動進行血氧測量。將手表置於紙盒、水果或毛巾物體上,有極小概率誤判為人體信號,並得出血氧值。針對這個問題,華為將不斷優化算法,提高準確度。

另一方面,蘋果也在其官網明確表示,Apple Watch血氧檢測功能不應被用於取代專業的醫療診斷。

截至目前,手機廠商開發的健康功能中,唯一被認可為醫療級別的是心電圖。但這同樣需要通過嚴苛的監管認證:蘋果Apple Watch在2018年就已上線心電圖功能,為瞭獲得二類醫療器械的註冊認證,直到三年後,這一功能才正式登陸國行版。

02

過去幾年,智能手表成為手機廠商競逐健康市場的主陣地,同時還肩負著提振同品牌其他產品線銷量的重任。

這股風潮率先由蘋果掀起。2014年,庫克在當年秋季的iPhone發佈會上宣佈推出Apple Watch,這是其擔任蘋果CEO後推出的第一款新硬件。

“我們相信,這款產品將重新定義人們對這個品類的期待。這是蘋果故事的下一章。”庫克說。

同年,小米推出瞭小米手環,並很快成為小米生態鏈中首款銷量破百萬的爆品。隨著小米手環大賣,代工廠華米科技2018年成為首傢在美上市的小米生態鏈企業,一時風光無限。到瞭2019年,小米發佈首款智能手表。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國內其他手機廠商紛紛下場。華為、OPPO、vivo等都有瞭自己的智能手表產品線,小天才等傳統廠商也進來分一杯羹

盡管品牌五花八門,但在功能和體驗上,國產智能手表並未拉開太大差距。甚至在外觀和定價策略上,不同廠商也沒能找到真正的壁壘,整個賽道同質化嚴重。

具體到健康功能,包括蘋果Apple Watch在內的幾乎所有產品都可以實現統計步數、久坐提醒、運動計數等基礎功能。定位中高端的產品功能略多,通常支持血氧監測、心電圖等泛醫療功能。

功能和技術層面的趨同,導致智能手表的競爭本質上是品牌價值的比拼。而論及品牌價值,沒有一個廠商是蘋果的對手。

自然而然的,蘋果成為智能手表賽道的最大贏傢。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2年,Apple Watch占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的34%,占全球市場收入的60%。

更重要的是,借助Apple Watch與iPhone之間的產品聯動,蘋果還進一步增強瞭用戶對手機的黏性。Cnbeta在去年10月的報道中指出,Apple Watch實現瞭其最高的半年“附加率”,即同時擁有活躍Apple Watch和iPhone用戶的比例。2015年時,Apple Watch的附加率僅為10%,如今已經達到瞭30%。

蘋果Apple Watch帶動iPhone銷量,讓國內廠商頗受啟發。他們試圖將智能手表作為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的關鍵一環,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撬動全產品線的銷售。

以小米為例,2019年,小米董事長、CEO雷軍正式啟動“手機+AIoT”雙引擎策略,並表示未來5年內,小米將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這一策略在2020年被雷軍升級為“手機×AIoT”。小米智能手表顯然要在這一戰略中發揮效力。

與小米類似,華為、蘋果等手機廠商在IoT領域,遵循著一套相似的產品佈局戰略:從手機出發,用自有品牌推出智能手表、藍牙耳機、智能電視(或電視盒子)等核心物聯網入口,再到或自營或投資或合作的局域網電器,最終建成一個物聯網開放平臺——“全傢桶”。

這個全傢桶,對當下手機業務遇阻的華為來說,或許變得尤為重要。手機產品線被按下增長中止鍵後,華為終端業務內部多條產品線都呈現出賽馬狀態,希望借機尋求更好發展機會,並以此提升部門地位。

這時候,一款蹭上瞭“無創測血糖”概念的智能手表,無疑能夠給華為全傢桶註入新的活力。倘若這款產品熱賣,華為的其他產品線也將吃到一波難得的紅利。

03

手機廠商借著智能手表,帶動手機和IoT設備大賣的構想,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

最新的挑戰來自互聯網大公司。

激進者如百度,借助AI大模型,近期重啟手機戰略,旗下智能硬件品牌小度推出全新品牌“小度青禾”,定位教育學習手機,主攻小學、初中階段人群。

阿裡則是堅持依托智能音箱構建智能傢居網絡。2020年3月阿裡巴巴雲雙棲大會上,時任阿裡雲總裁胡曉明對外宣佈,阿裡巴巴將全面進軍物聯網領域,並將其列為繼電商、金融、物流、雲之後的第五大戰略。

字節跳動也在IoT領域不斷落子。2019年,字節跳動收購錘子科技,成立新石實驗室硬件中臺,並由此開發瞭首款硬件智能臺燈;2021年8月,字節收購斥資數十億元收購PICO,佈局VR。

甚至連車企,都要進來分一塊手機廠商的蛋糕。

隨著智能汽車時代的到來,跨界整合諸如車聯網、傢庭互聯網的一體化用戶生態鏈,打造更豐富的消費場景,也開始成為包括特斯拉、蔚小理等新能源車企在內的共同願景。

在雷軍宣佈跨界造車後,包括吉利、蔚來等車企反過來開始造手機。蔚來創始人李斌去年4月份對外表示中,將造手機視為對標iPhone等手機廠商進入汽車領域的防守策略。甚

李斌還表示,所有跟車要連接的智能設備,都可能迎來車企的跨界競爭。這種通過品牌溢出尋求產品線擴張的策略,恰恰是小米等手機廠商的長處

在互聯網大公司和新能源車企的挑戰面前,手機廠商雖然基本盤仍然可以守住,卻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這時候,以前沿健康功能切入,推出與自傢手機和硬件生態高度融合的智能手表,算得上是必要的防守動作之一。

隻不過,這一動作能夠發揮多大作用,並不好說

以華為為例,最新發佈的WATCH 4和WATCH 4 Pro並不便宜,最便宜的型號為2699元,最貴則需要3999元。這一售價已經與Apple Watch不相上下。

更何況,智能手表的技術迭代比智能手機慢得多,消費者換機欲望並不算強烈。在最引人註目的賣點——血糖監測被證明隻具備參考價值後,華為WATCH 4如何吸引品牌鐵粉之外的消費者掏錢,也需要更費一番思量。

這並不是華為一傢的問題,而是幾乎所有智能手表廠商的共同挑戰。在智能手表迎來新的重大技術突破之前,如何擺脫同質化競爭,依然是華米ov們的一道難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