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還是合作,仍有變數。

這次中國行,蘋果CEO庫克當上瞭“特種兵”。

前腳剛在為蘋果在華規模最大門店靜安店開業慶賀,後腳就突然現身北京,並在短短幾天裡出現在各種場合裡。

如此“匆忙”的行程背後,是蘋果手機在華銷量下滑近24%的不利現狀

為瞭應對國產品牌的競爭、減少供應鏈轉移帶來的壓力,庫克此次不斷傳遞著對中國市場的信心,目的之一是為瞭穩住國內供應商,並希望進一步鞏固並拓寬合作關系

現在來看,庫克充實的行程確實換來瞭收獲。

有報道稱,百度將作為國行版供應商,為蘋果今年發佈的iPhone16、iOS18等產品提供AI功能

在這之前,蘋果剛在與谷歌洽談將谷歌Gemini Nano植入iPhone事宜,從而讓iOS擁有AI大模型的能力。

但因為市場原因,谷歌並不能直接為中國市場提供服務,那麼敲定一個國內大模型供應商才不至於造成產品空缺。

值得一提的是,當有記者提問的“iPhone在AI上的進展”時。庫克表示,今年晚些時候,會正式宣佈蘋果生成式AI的新聞。

在不造車後,蘋果的戰略很明顯地向AI傾斜,但進度上已經明顯落後三星等競爭對手,後者主打AI概念的三星S24系列上市後在一個月內創下百萬銷量的佳績,足以看出AI手機的潛力

AI手機,蘋果等不及瞭

這年頭,賣手機主打一個內卷。手機廠商們為瞭守住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以及出貨量,芯片、攝像頭、屏幕甚至手機厚度都盡力做到極致。

但硬件上的內卷早已拉不瞭差距,因此主打AI大模型的“AI手機”便成瞭手機廠商們新的故事。

從去年開始,各大手機廠商紛紛對外公佈瞭AI手機的新進展,“把大模型裝進手機”已經成瞭未來旗艦手機的標配。

而國產手機廠商不僅佈局上卷,行動上更是比蘋果快瞭一步。

從目前已經發佈的產品來看,小米、vivo、OPPO、榮耀等廠商都已經在自傢產品裡打造瞭自研大模型,包括小米MiLM-6B、vivo藍心大模型、OPPO安第斯大模型、榮耀魔法大模型。

從功能上看,這些大模型主打文檔、圖像、影像等功能,在結合最新款芯片與操作系統後,手機整體可玩性得到瞭明顯提升

同樣和蘋果同屬外來品牌的三星,在今年1月發佈主打AI概念的Galaxy S24系列產品,通過本地和雲端AI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生成式AI功能,其銷量較上一代超8%,足以看出三星在AI領域的創新獲得瞭市場的廣泛認可。

當然,從用戶的反饋來看,目前的手機AI大模型受制於參數規模、硬件性能等原因,有些功能確實顯得相當“雞肋”。

但為瞭擺脫瓶頸期,促進消費者手機迭代,打造一個新的消費點刻不容緩

和其他手機廠商相比,蘋果在AI領域已經落後太久。

一方面因為自身作為“硬件公司”,在AI大模型這種軟件上策略偏於保守。另一方面,蘋果在汽車、頭顯等領域拉長瞭戰線,最終導致iPhone更新的步伐非常緩慢,在不少環節都被國產手機實現瞭逼近甚至超越。

隨著華為以Mate60系列強勢回歸,蘋果在國內第一的位置更加不妙。一旦再次錯過AI手機的熱點,iPhone在中國人氣恐怕還會進一步流失。

此外,蘋果的麻煩不僅是中國市場的降溫。在海外,蘋果正面臨歐盟、美國的反壟斷壓力,股價一度蒸發8000億元。

為瞭向股東們交出一份有盼頭的成績單,蘋果必須在iPhone 16這一代打好“AI手機”這張牌

自研,還是尋找外援?

從時間節點看,新款iPhone 16不出意外在今年9月份左右發佈。而這在之前,國產手機陣容有半年的時候通過“多機型戰略”為自傢AI大模型打磨升級。顯然,“遲到”的代價有點嚴重。

不過好消息是,作為“iPhone護城河”的iOS平臺,依然可以為提供蘋果最核心的競爭力,其本身就有大量AI技術的佈局,新版本要做的就是整合AI服務。

那麼最大的問題在於,iPhone 16會選擇自研大模型,還是直接使用“外援”。

首先,蘋果在自研大模型(GenAI)的佈局已經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包括首次披露的多模態大模型MM1, 這是一個具有高達30B參數的多模態LLM,同時擁有大量論文支撐。

此外,蘋果還為iOS戰略性收購瞭多傢ai初創公司,而在2024 年,蘋果將大力推進生成式AI領域的收購與研究,加上造車團隊的加入,相信蘋果在GenAI 方面很快就會出成果。

而對於自研大模型,雖然外界傳出谷歌洽談將谷歌Gemini Nano植入iPhone事宜。

但據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在最新一期通訊中表示,由於蘋果公司仍在研究在利用AI中的隱私問題,因此蘋果最終可能會決定放棄與谷歌等其它公司合作在iOS 18中提供生成式AI服務。

這同時意味著,蘋果與百度之間的合作會存在變數。

距離iPhone 16上市還有半年時間,蘋果與谷歌、百度的合作會走到何方,一直隻能等發佈會才能揭曉。

但可以肯定的是,蘋果在iPhone 16的AI功能,已經可以期待起來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