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手機結構與散熱的關系時,去年的 iPhone 14 系列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經典案例,其標準版和 Pro 版采用瞭兩種完全不同的機身結構設計,分析解讀這兩臺手機的區別,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不同結構設計對散熱能力的影響。
發佈會上的介紹
在 2022 年蘋果秋季發佈會上,主持人介紹 iPhone 14 系列中的標準版時,破天荒地宣稱標準版的散熱能力得到提升。
官方的產品說明中也有這樣的解釋
也就是說,標準版散熱能力比 Pro 更強,蘋果是怎麼做到的?
當時很多人的觀點是:蘋果應該隻在標準版上做瞭一些微不足道的改動,畢竟外觀沒啥變化。
但實際上,在這一點散熱能力提升的背後,標準版 iPhone 的設計已經發生瞭翻天覆地的改變。這種同一代類似外觀產品采用不同結構堆疊的案例,在整個智能手機史上都非常少見。
所以我們將以此經典案例好好嘮一嘮手機的散熱設計。
兩種結構
首先,容我在此詳細講解 iPhone 14 系列的標準版與 Pro 版的結構區別。
如果你經常看拆機視頻,就會發現這一代 iPhone 14 標準版的拆解流程變化很大。這麼多年,iPhone 的拆解一直是卸下中框底部的兩顆螺絲,開棺從屏幕入手。而拆解過程變為從後蓋入手也就說明 iPhone 14 的裝配流程已經發生瞭巨大的改變。
iPhone 14 標準版拆開屏幕後,其下覆蓋一層與中框相連的鋁板,在另一面作為防滾架固定內部元器件
Pro 版的結構則與過往 iPhone 一致,拆開屏幕即可看到固定在後置金屬防滾架內的元器件
為瞭方便售後維修,智能手機的拆解往往是有固定步驟的,即一條能夠最簡單快速地對手機內部的零部件進行無損拆卸更換的順序。
對大多數現代旗艦安卓手機而言,其拆解步驟一般是:先取下貼在中框上的手機後蓋,斷開能夠挑開的所有排線,再拆卸手機屏幕背面防滾架內的各種元件……
盡管如今的 iPhone 的三明治結構在外形上已經和安卓旗艦差別不大瞭,但結構則依舊有很大的差異。在 iPhone 內部覆蓋住塞進金屬防滾架內的元器件的是正面的屏幕,而玻璃後蓋則是直接貼在瞭與金屬防滾架一體的中框上,在拆解時需要先拆下屏幕,才能繼續取出內部的元件。
與 Pro 版(右上)不同,iPhone 14(左)需要打開後蓋才能對內部元器件進行拆解,而這一拆解順序與常規安卓旗艦(右下)類似
在本文中,我們把如今常見的手機結構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目前常見的旗艦安卓手機為代表的,金屬防滾架設置在主板電池等元器件和正面屏幕兩者之間的結構,我們以主板與防滾架的相對位置作為區分標準,在這裡把這種結構稱為前置防滾架結構。
而 iPhone 近年來則是把防滾架放置在主板與後蓋之間,我把這種結構稱為後置防滾架結構。
在這裡,用兩張示意圖來演示兩種設計在結構上的區別,其中最為關鍵的差異,就是防滾架的位置
但在 iPhone 14 的兩款不同尺寸的標準版上,蘋果一改使用多年的後置防滾架設計,開始使用和安卓旗艦類似的前置防滾架結構。
左圖為 iPhone 14 拆卸屏幕後看到的金屬框架,而右圖為 iPhone 14 Pro 在拆卸掉後蓋後露出的金屬框架,可見兩臺手機的內部結構的差異
這一變化帶來瞭哪些改變?為什麼蘋果會采用這種設計?我們之後細聊。
現代智能手機散熱結構
如今我們談到手機散熱,第一個關鍵詞,毫無疑問是「均熱板」。
均熱板的功能顧名思義,就是均攤熱量以達到快速傳導熱量的目的,那麼怎樣傳導熱量才能提升手機的散熱能力呢?
隨意點開一個近年安卓旗艦手機的拆解視頻就能看到,均熱板佈置全部位於屏幕與主板之間。很明顯,這樣佈置的均熱板會將主板熱源的熱量傳導至手機正面屏幕,也就是說,擔任手機的散熱任務的面其實是手指接觸的屏幕,而非經常燙手的後蓋。
某兩臺安卓旗艦手機散熱模組示意圖
對一些人來說,這個結論可能會有些反常識,很多用戶在操作手機時感覺手機後蓋燙手,所以認為手機是在使用後蓋散熱。但這個理解其實有點偏,實際的情況是手機後蓋的溫度更容易被用戶感知,而不是手機主要在依賴後蓋進行散熱。
因此,廠商要做的是避免熱量被導向後蓋,將熱量更多地傳導至屏幕一側。
散熱的目的
所以說,散熱是為瞭增強手機的性能釋放嗎?可以說是,但也不完全是。
讓我們設想一下,當有人說手機散熱差的時候,完全是因為手機的性能變弱嗎?不完全是吧?在很多場景中,人們得出手機散熱差結論的原因其實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燙手」。
在日常使用手機的情況和遊戲這樣的高壓力場景中,手指會在手機正面快速點擊或者劃過屏幕,而不是一直保持連續的接觸,被長期握持皮膚接觸的後蓋,才是熱量感知最為明顯的部位,而低溫燙傷也多發生在長期接觸手機中框與後蓋的部位。
在實際的遊戲中,真正會讓雙手長期保持握持位置與姿勢的部位才會更容易造成低溫燙傷,避免熱量被導向這些部位,才是手機散熱的真正目的
也就是說,主板將熱量傳導至在手機後蓋上才是散熱設計中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而均熱板正是為瞭解決這個問題而存在的,通過將熱量快速傳導並且均攤至手機正面,增加熱交換面積,減少熱量在機身握持部位堆積的情況。
前置防滾架結構下的散熱
上面我們已經說過,為瞭兼顧手機的性能釋放和溫度表現,放置在主板熱源和屏幕之間的均熱板成為瞭現代智能手機不可或缺的部件。
而在目前安卓旗艦手機常用的前置防滾架結構中,想要塞下這塊均熱板並不困難,隻需要在主板和屏幕之間的防滾架上掏空一部分區域就能夠騰出放置均熱板的空間。
且由於防滾架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在其中掏空塞入散熱部件時幾乎不會影響到機身原本的厚度重量與結構堆疊,手機不必為此散熱設計承擔很大的代價。
均熱板設置在主板與屏幕之間,並內置於防滾架內,起到將熱量傳導至屏幕的作用
前文我們提到 iPhone 14 標準版散熱表現的提升,其原因也在於此。
由於 iPhone 14 將內部的結構堆疊結構由後置防滾架改為瞭前置防滾架設計,金屬材質的防滾架本身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將熱量從主板傳導至屏幕的功能。盡管蘋果並沒有在防滾架中掏空放置均熱板,整體的熱傳導能力與效率仍然遠比不上安卓旗艦手機,但這一切實有效的設計確實緩解瞭 iPhone 14 的散熱壓力,所以蘋果會在發佈會上宣稱標準版的散熱能力有所提升。
這樣對比就非常明顯瞭,iPhone 14 的機身結構已經與傳統的安卓手機非常相似,而散熱原理也大同小異
但是這也帶來瞭另一個問題,既然蘋果知道怎樣的設計能夠有效提升手機的散熱能力,那為什麼這樣的設計並沒有被帶到更高端的 iPhone 14 系列 Pro 版本上?
這一問題的答案我們將會在文章後半段詳細解釋,但在此之前,先來思考一下,如果蘋果不願意改變 Pro 機型的後置防滾架設計,那麼他們該如何在這一基礎上去改進手機的散熱能力?
後置防滾架結構下的散熱
之前在散熱目的部分我們已經提到瞭,如果真正想要實現優秀的散熱效果,那麼一是得避免熱量傳導至手機背面,二則是盡可能讓手機的正面來承擔散熱功能。
那麼後置防滾架結構的散熱設計思路其實也並不會與其他手機有太大的差異,增設可以將熱量從主板導向屏幕的散熱結構即可。
在 B 站上隨手搜一下「iPhone」「散熱改進」幾個關鍵詞,都能看到很多相關視頻,其中塞均熱板、塞銅板的大有人在,這些思路也和上面所說的一致,在屏幕和主板之間塞一塊均熱板進去,將熱量更多地均勻傳導至手機正面,完事。
思路很簡單,拆機後把一塊導熱材料塞進去,合上屏幕,散熱改裝完成
但是,在實際的手機量產中,這樣這麼簡單粗暴地塞散熱肯定不行,廠商的實際處理會更加復雜,並且還要考慮很多問題,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增加固定結構。
某後置防滾架手機的散熱器件固定結構
某傢 Ultra 的可變光圈會被搖動,這都已經快被一些人抽筋扒皮瞭,要是蘋果不給均熱板增加固定結構在機身內部亂晃,哈哈,庫克的頭都得給果黑擰下來。
所以雖然增加均熱板是正確的改進方向,但仍需要從實際實施的角度來看具體的實現方法。
該手機在主板與屏幕之間增加瞭一整塊覆蓋整個機身的金屬板以固定散熱器件
因此,我們需要看看其他品牌的一些後置防滾架手機是如何設計散熱結構的。
遊戲手機的可能性
一直以來,遊戲手機的散熱結構設計都是做得更超前與激進的,在這些應對特殊使用場景的手機中可以看到很多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質的散熱結構。
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五年前,當時金屬後蓋的風潮剛剛退去,但粉末登場的遊戲手機依舊還在使用金屬機身,就是說它們也使用和 iPhone 類似的後置防滾架結構,將元器件固定在金屬機身內部。
除去結構過於特殊的黑鯊 3 代,前幾代金屬機身的黑鯊在散熱結構設計完全可以作為後置防滾架結構手機的參考。
兩臺機器都是以全金屬作為機身主體的手機,使用瞭 iPhone 同款的後置防滾架設計
初代黑鯊手機的拆解過程和 iPhone 14 Pro 相同,先拆除正面的屏幕,隨後就能看到這臺手機的散熱結構。
拆卸屏幕後,就能看到其中的散熱模組
從圖中可以看到,初代黑鯊在手機的熱源位置佈置瞭一根起到導熱作用的黑色銅管,而為瞭固定這一散熱結構,其還在正面主板部位覆蓋瞭一整塊金屬板,並通過螺絲進行固定。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一散熱結構的規模還是太小,即使算上固定熱管的金屬結構,也僅僅隻做到覆蓋主板的程度。
而在黑鯊 2 上,類似的散熱結構范圍增加至能夠接觸絕大部分屏幕,由銅管將機身熱源串聯,並連接到這塊金屬板中的大面積銅板進行散熱。
前年的拯救者遊戲手機 2 Pro 上,也同樣存在類似的結構。
聯想在這臺手機上使用瞭更加特殊的結構設計,其散熱風扇、風道結構和升降前置鏡頭結構都固定在瞭後置防滾架中,而將機身的主副板、電池等元器件固定在瞭前置防滾架結構內,這是一臺近年來極為少見的同時擁有前置防滾架與後置防滾架的手機。
在拆開手機後蓋後即可看到這臺機器的鏤空後置防滾架結構
分離後置防滾架後,就能看到機身內固定在手機屏幕背面的防滾架內的元器件
由於這臺手機實際具有前置防滾架結構,所以聯想就如其他前置防滾架結構手機一樣,將其部分掏空並在其中放置均熱板部件,實現瞭將熱量傳導至屏幕面的散熱目的。
拯救者 2 Pro 的內部結構非常復雜
由以上三例可以看到,如果蘋果想要在後置防滾架結構上增加散熱結構,那麼在屏幕和主板之間增加均熱板固定結構這一方法是實際可行且有不少先例的。
但是蘋果真的會使用這種可能會大幅增加手機重量的散熱設計嗎?早在十一年前,蘋果就已經給出瞭答案。
喬佈斯的遺產
時間倒回到喬佈斯去世後的 2012 年,iPhone 5 被被很多人視為最後一臺擁有喬佈斯時代氣質的蘋果手機。
這臺 iPhone 的內部元器件排佈延續瞭上代的設計,美觀程度和集成度依舊在那個時代無出其右,但在機身結構上卻發生瞭巨大的改變,由 4、4s 上的前置防滾架設計改為瞭後置防滾架結構,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塊經由 CNC 切削制成的全金屬機身。整機的拆解依舊是從屏幕下手,掀開之後就能看到固定在金屬機身兼防滾架中的元器件。
兩臺 iPhone 的內部結構完全不同iPhone 4 的前置防滾架結構變為瞭 iPhone 5 的後置防滾架結構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在機身方正設計沒有發生改變的前提下,iPhone 的結構已經大變樣瞭。自此之後,蘋果就一直堅持後置防滾架結構,直到 iPhone 14 才終於再次發生改變。
我們再來看看同時期,那些照著 iPhone 的模子做出來的手機,內部結構又是怎樣的。
首先是當年的兩臺廠妹機,OPPO R9 和 Vivo X7,它們也同樣采用全金屬機身設計,但與同期的 iPhone 不同,這些手機在內部並沒有將機身內部主板電池等元器件固定在金屬機身上,而是被裝配在屏幕背面的防滾架上。而同時期的 iPhone 則是采用瞭更復雜的結構和更多的螺絲來固定主板,以此來節省機身內部空間。
即便是與 iPhone 外觀類似的全金屬機身安卓手機,其內部結構也與 iPhone 存在差異,蘋果選擇瞭更高的集成度和與之帶來的高復雜度
也就是說,十年前的蘋果,便已經拒絕瞭在主板和屏幕之間增加防滾架的做法,否認瞭在此位置增加結構件的可能性,在追求高集成度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可能性之獸
那麼,真的沒有辦法改善後置防滾架結構下的散熱瞭嗎?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那些曇花一現的遊戲手機,看看它們還在散熱設計上做過那些創新。
在三代開始,黑鯊遊戲手機采用瞭一種新的散熱結構,將散熱器件與主板的屏蔽罩融為一體,以此增強手機的性能釋放。
黑鯊遊戲手機 3 的特殊「工」字形結構與熱管屏蔽罩
從黑鯊 3、4 的熱管屏蔽罩,再過渡到黑鯊 5 的均熱板屏蔽罩,這種散熱結構並沒有影響到手機其他元器件的堆疊,也不會受到機身結構的制約,如果要在後置防滾架結構的手機上采用這樣的散熱方法,這一方式也許會比在屏幕主板之間增加面積巨大的結構固定件更加合理。
黑鯊 4 與黑鯊 5 回歸瞭常規三段式結構,但依舊延續瞭主板位置的雙層散熱結構
但此方法也並非完美無缺,由於手機主板占用的機身空間有限,這樣的散熱結構最多也隻能做到覆蓋手機主板面積的空間,而無法將熱量均攤到更大范圍的機身表面上,如果在 iPhone 上采用這一方案,實際的散熱效率也遠遠無法比肩那些均熱板覆蓋面積達到數十平方厘米的安卓旗艦手機,且這一結構還會受到手機厚度的限制。
黑鯊 4、黑鯊 5 系列都是采用單層主板的機型,在雙層主板的 iPhone 上是否還有空間使用均熱板屏蔽罩,仍然有待考證。
▍大果老師的迷之執著
散熱結構的討論就此告一段落,但這就結束瞭嗎?不知道觀眾在上述的討論中,是否註意到一個尚未解決的隱藏矛盾,那就是:為什麼 iPhone 的結構設計會如此的蛋疼?
難道蘋果就不能早點改成前置防滾架結構嗎?折騰瞭這麼多年,魔怔這麼久,到現在終於知道改瞭,這到底有啥意義?
折騰瞭十多年,才在 iPhone 14 上回歸前置防滾架設計
從 iPhone 3G、5c、7 系列上,我們看到瞭蘋果在 Unibody 方向上設計逐漸成熟的腳步,從 3G 上看起來非常遠古的主板電池堆疊設計,到 5c 上內部結構規劃的逐步成熟,再到 7 系列上對材質和工藝的進一步探索(尤其是亮黑色),蘋果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忘掉對 Unibody 的追求,而蘋果再 iPhone 7 上給 Unibody 的答案就是「後置防滾架結構」與「一體化機身」。
蘋果對 Unibody 的追求
內部結構堆疊與外形的設計也越來越成熟
在 iPhone 7 對全金屬一體機身的追求達到登峰造極的同時,這卻又是 iPhone 產品力最弱的一年,被安卓逼迫加入雙攝陣營、A10 處理器表現不佳、打磨至極致的 CMF 被全面屏的光芒掩蓋,這臺蘋果對 Unibody 追求達到極致的產品沒能獲得預想中的勝利,這已經到瞭必須掉頭的時候瞭。
談到 Unibody,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全陶瓷機身的安卓手機,而非 iPhone 7
君子報仇
某位著名果粉曾經說過:「新款 Macbook 的設計是在復刻它們曾經被殺死的天之驕子產品 Powerbook 的形體。」
那麼我們來看看,在 iPhone 7 系列的失敗後,蘋果在自己的產品上做出瞭怎樣的改變。在 iPhone 8 上,蘋果非常堅決地放棄瞭一體化的設計風格,機身設計向同時期的安卓產品靠攏,采用瞭雙面玻璃的三明治結構,並且也跟風推出瞭自己的全面屏產品。
蘋果在 iPhone 8 上放棄瞭過去的外形設計風格
強如蘋果也得服從趨勢,仿照小米推出全面屏手機
但是,蘋果真的徹底放棄瞭 Unibody 嗎?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近年來 iPhone 的內部結構:盡管采用瞭三明治的外形,但內部依舊是與安卓旗艦不同的後置防滾架結構。而與此同時,自 iPhone 5 繼承下來的一體金屬機身結構並沒有發生改變,隻是蘋果在其背面加裝瞭一層玻璃後蓋,它仍然是一臺 Unibody 思路下設計出的產品。
僅僅是在原本的全金屬 Unibody 機身結構上增加瞭一層玻璃後蓋
這樣的設計這讓蘋果吃到瞭無後蓋註塑天線、無線充電、UWB 天線等眾多紅利,但外觀的呈現方式已經發生瞭很大的變化,隻剩下產品結構設計的理念仍沒有發生改變。
玻璃後蓋的存在掩蓋瞭蘋果在金屬防滾架中放置的諸多組件
至此,蘋果將開始長達數年的臥薪嘗膽,依舊堅持自己的一套思路,等待著某個翻身的時間點。
但到瞭 2022 年,在消費者經歷瞭驍龍 888、8 Gen1 的洗禮後,對於手機處理器峰值功耗的可接受閾值已經有瞭很大的的提高。
尼瑪,燃起來瞭
但蘋果這邊,手機的性能釋放水平依舊是雷打不動的整機 4 瓦水平,似乎人們也接受瞭蘋果產品在這方面的約定俗成。
但 iPhone 14 標準版的出現卻打破瞭多年來雷打不動的設計,前置防滾架結構的出現難道是在說明,蘋果將要在未來放棄堅持多年的設計嗎?
是什麼事件導致瞭蘋果的改變?蘋果難道要徹底放棄 Unibody 的可能性瞭嗎?
另一條時間線
當蘋果在外觀上暫時放棄對 Unibody 的追求時,安卓廠商們開始瞭各自的整活。
那麼我在這裡再問一個問題,有這麼一臺手機,它的標準版使用瞭前置防滾架的設計,但與其外觀高度相似的高階版本卻使用瞭一體式的機身設計,並且其裝配過程也有巨大的差異,那麼這臺手機是?
答案是,2017 年小米發佈的 MIX 2 系列。
MIX 2 系列兩個不同版本的結構差異
如果你對之前我所說的手機結構充分理解的話,應該一眼就能看出來,MIX 2 系列的普通版本這樣的金屬中框三明治結構手機多半采用的是前置防滾架結構,但全陶瓷 Unibody 版則是完全的重新設計,底部邊框上的螺絲說明這是一臺和 iPhone 一樣拆解從正面下手的手機。
MIX 2 Unibody 版的結構其實與過去的全金屬機身手機類似
觀察拆解圖可以看到,這臺手機的內部結構和我們之前所說的安卓全金屬機身手機高度相似,使用瞭一整塊陶瓷作為機身主體,手機的其餘元器件則被固定在瞭屏幕背面。
作為第一臺使用一體全陶瓷機身的智能手機,這臺 MIX 2 Unibody 版的設計算不上非常成熟,它的結構設計其實與我們之前所介紹過的兩臺廠妹智商機類似,隻是把機身從全金屬換成瞭全陶瓷。
全金屬與全陶瓷,高下立判
但如果我們將它和之前發佈的 iPhone 7 亮黑色放在一起,會發現這兩臺手機在設計語言上的高度相似,被蘋果暫時放棄的設計被安卓廠商重新拿起,並開始瞭自己的改造。
2019 年,在魅族史上最寒酸發佈會上,李楠發佈瞭另一臺同樣采用 Unibody 的機型,魅族 Zero。
發佈會現場……確實挺寒酸
這臺手機同樣采用瞭全陶瓷的機身設計,並且繼續完善瞭 Unibody 的設計細節,沒有瞭 MIX 2 Unibody 的塑料支架,元器件也都被安置在瞭機身內,進一步提高瞭作為後置防滾架結構手機的設計完成度,如果說有什麼可惜的點的話,應該就是為瞭固定正面的屏幕指紋識別模組,依舊在主板和屏幕之間增加瞭一塊金屬蓋板,屬實是無奈之舉。
當然,這其實也是 iPhone 一直沒有搭載屏下指紋的原因之一,為瞭固定屏下指紋元器件,其屏幕背面需要厚度相當的固定件,而這對於後置防滾架結構的 iPhone 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二者的結構已經非常接近瞭
上述兩臺手機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瞭曾經使用 Unibody 的 iPhone,但這兩臺手機前者早期難產後期跳水、後者更是直接量產失敗,很難說是成功的產品。也許它們在 Unibody 的外觀上超越瞭蘋果,但在完成度上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那麼,究竟是哪臺產品真正動搖瞭蘋果,讓它在 2022 年的 iPhone 14 系列上有瞭放棄 Unibody、取消後置防滾架結構的念頭呢?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傢美國本土手機品牌 Pixel,看看它是如何實現 Unibody 設計的。
2020 年,谷歌發佈瞭新一代 Pixel 系列的正代產品,Pixel 5。這臺手機的推出讓無數人愕然,如果說 Pixel 4 系列的設計讓谷學長們罵娘,那這臺 Pixel 5 的推出,直接剝奪瞭 Pixel 粉絲門的呼吸權。曾經的明星產品 Pixel 居然主動放棄瞭旗艦定位,去做瞭一臺走量的中端機,要論沖擊低端,一加都得往後稍稍。
但就是這樣一臺*看瞭都嫌棄的手機,卻在 Unibody 設計上有瞭極其重大的突破,而它也是一臺讓堅持後置防滾架結構的蘋果汗顏的產品。
Pixel 5 同樣使用瞭一體式的機身設計,並且使用瞭和過去 iPhone 相同的全金屬機身材質,但這一次,谷歌在工藝上完全走在瞭蘋果的前面。
在這臺金屬機身手機上,天線條帶完全被手機表面的漆面覆蓋,但更重要的是,這臺手機實現瞭無線充電功能。
在如今的玻璃後蓋 iPhone 上,蘋果通過在後置防滾架結構中切削出放置無線充電模組的部位,並通過最外層覆蓋的玻璃以掩蓋其存在,但這樣做的代價是金屬中框與玻璃後蓋之間突兀的材質差異。而在 Pixel 5 上,谷歌通過精密的漆面工藝,完全將金屬後殼上的無線充電模組掩蓋,並形成瞭極其平整的表面,幾乎完全解決瞭 Unibody 設計的痛點。
Pixel 與 iPhone 對後蓋的不同處理方式
與之相比,蘋果使用玻璃覆蓋充電模組的做法就有些相形見絀。而且,Pixel 5 並沒有為瞭 Unibody 而失丟掉無後蓋註塑天線、無線充電這些蘋果犧牲設計而取得的紅利。以 Unibody 的標準來看,谷歌的外觀設計也走在瞭蘋果的前面。
不得不承認,設計思路確實有差距
未來?
自身設計難以得到突破,而競爭對手也在自己的賽道上完全超越瞭自己,內憂外患下,蘋果最終決定,在 2022 年的正代 iPhone 產品上部分取消後置防滾架設計。
我們應該如何解讀這一信息?
首先,蘋果會在標準版上堅持前置防滾架設計嗎?答案應該是會的。每次蘋果改變手機設計的同時,也會吃到相應的紅利,在舍棄全金屬機身時,獲得瞭無線充電,而這一次徹底犧牲掉 iPhone 14 標準版在 Unibody 上的可能性,則為蘋果帶來瞭更強的性能釋放和散熱表現,蘋果沒有理由放棄這些優勢。
那麼前置防滾架會在未來更高階的 Pro 機型上出現嗎?
這個問題,可能真的得看蘋果能不能拿出在後置防滾架結構下的散熱手段,如果可以,那麼蘋果應該不會徹底放棄掉 Unibody 的可能性,但如果沒法解決這一結構下的散熱問題,那麼蘋果能忍受標準版機型在散熱能力上對 Pro 機型的領先嗎?這個問題真的得打一個問號。
從 iPhone 5 到 iPhone 14,整整十一年的時間,蘋果在喬佈斯的遺作所指明的方向上兜兜轉轉,但直到最後,Unibody 都如同鏡花水月般難以接近,這一幻想隻曾在半步踏入奢侈品領域的 Apple Watch 上短暫地實現過。
以上結構,享年 11 歲
也就隻有 Apple Watch 曾經實現過「理想」中的 Unibody
十一年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外貌、還有他人對其的看法,而 iPhone 對 Unibody 的追求也在這段歲月逐步成型、破滅、到最後的釋然。這十一年間,用戶對 iPhone 的印象變成瞭性能釋放差、信號弱、降亮度,但在 2022 年,我們看到瞭蘋果終於願意在結構堆疊上踏出下一步、敢於否定自己十一年來的堅持。
iPhone 14 上的妥協很不喬佈斯,那些重要的人終會離去,他們在一代代產品中留下的痕跡漸漸消失,但蘋果必須、也隻能邁向前方。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