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公佈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後,在本港引起強烈反響。有人格外關註區議會直選議員數額的變化,並以直選議員比例減少,推斷“香港民主空間收窄”。其實,這樣的視角屬於典型的“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甚至可以說“隻見樹葉,不見樹木”。行政長官李傢超前日在接受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專訪時講到:“重塑區會看結果,惠民才是好制度”。一語中的,直擊要害!

  國傢主席習近平在去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隻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傢人的生活。”

  “一國兩制”的香港實踐是國之大者,香港居民的福祉是習近平主席始終牽掛的大事。特區政府優化地區治理架構,其宗旨就是按照習主席的囑咐,讓全體香港居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地區治理是香港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全局,特區政府此次優化地區治理架構,將為香港化解民生難題創造條件,並為不斷增強民生福祉提供制度保障,這對於730萬香港居民來說,絕對是福音。

  促使惠民政策“落地”

  李傢超坦言,過往,特區政府的惠民政策在“落地”環節不如人意。他指出:“特區政府層面的政策一定要‘落地’,交到市民手中、心中,讓他們感受到。”

  如何促使惠民政策更好“落地”?從建議方案中可以看出,“加大政府統籌”的指向非常明顯。第一,強化地區治理架構。政府將成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領導地區治理整體策略、政策和措施;將現時由政務司副司長主持的“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改名為“地區治理專組”,統籌和指揮各政策局和部門的地區工作,並取代原有的“地方行政督導委員會”。

  第二,強化職能銜接。由當區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以確保區議會工作能配合政府施政。專員最瞭解地區事務,亦可更好統籌區議會、“三會”、關愛隊的工作,促使各方形成基層治理的合力,體現“行政主導”的作用。

  第三,重塑區議會的職能。區議會回歸基本法規定的“非政權性區域組織”的定位,去政治化、增服務化、強咨詢功能,使區議員成為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幫手”,而不是與政府對抗的“對手”,更不是“亂港”的“搞手”。

  以上三個變化,可以推動地區治理形成前後銜接、左右聯動、官民互通的架構。這個架構令惠民政策快速落地,使民意迅速上達。這是根本性、系統性的變革,其好處會在不久的未來越來越清晰的顯現。

  利於聚焦民生議題     

  所謂“區議會”,並非西方國傢“議會”的概念。翻遍香港基本法條文,沒有“區議會”這個名詞,可見區議會不是政權組織。基本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特區政府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咨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區議會正是基於這一條得以成立。

  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區議會功能異化。特別是第六屆區議會直接選舉產生的議員,大部分是“攬炒派”,他們既不瞭解地區事務,也不屑於民生問題,而是熱衷於所謂“民主”議題,高喊空洞的政治口號蠱惑公眾;更有甚者,他們公然沖擊“一國”底線,挑戰憲法和基本法的權威,高調宣揚“港獨”主張,把區議會變成瞭亂港平臺。

  優化後的區議會將有九項咨詢職能。包括:就影響當區民生、居住環境及民生福祉的地區事務及管理,向政府提供意見;就當區區議會主席指定的議題主動收集市民意見,提出建議應對方案;與居民之間建立恒常的溝通聯絡機制;協助推廣及宣傳政府政策和法律;協助做好與當區居民利益相關的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為當區市民提供咨詢或個案轉介服務等服務。以上職能清晰詳盡,便於實施,明確瞭區議會議員履職的“路線圖”和“任務書”。

  重塑區議會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建立區議員履職監察制度。這個制度將對行為表現不符合公眾期望的區議員啟動調查,加強區議員的問責性和工作的透明度。這個制度的建立,充分體現瞭“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精髓,市民不僅可以在選舉時行使投票權,也可在區議員任期內行使監督權。這個制度將徹底改變過往議員“跑題”“攬炒”等現象,促使所有議員鎖定“民生議題”履職盡責。

  推動維護市民整體利益

  以往,香港基層治理的一個重大弊端是,部分區議會議員缺少大局觀。隻顧眼前,不顧長遠;隻顧局部,不顧全局;隻顧自己,不顧他人。比如,抗疫期間,政府規劃某地建方艙醫院,有區議員阻撓;為發展著想,政府規劃某地建碼頭,有區議員阻礙;為解決“住房難”,政府規劃某地建“簡約公屋”,有區議員阻止。類似民生問題建設的每次選址,都會有區議會議員挑動附近居民反對。

  “大傢的事情大傢商量著辦”。營造這樣的氛圍,香港的民生難題、發展問題才能逐一破解,如果“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香港就沒法發展進步。區議會議員當有超乎於普通市民的格局和視野,才能關照市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真正為增強市民福祉出力。

  重塑後的區議會將由委任、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地方選區選舉組成,數目比例約為“4:4:2”,另加27名當然議員。過往,區議會陷入瞭“選舉至上”的困境,“攬炒派”用漂亮且具煽動性的政治口號吸引選票,當選後又利用民意“碎片化”加劇瞭社會撕裂。減少直選比例,增加委任和間選比例,有利於多途徑廣納賢能,可從根子上預防“攬炒”現象發生,亦可突破小選區利益局限。

  直選的88個議席將在44個選區產生,參選人須獲得“三會”每個會3名委員、當區50人提名,取得提名後,要通過資格審查機制,確保符合“愛國者治港”原則,才能成為候選人。這一改革確保直選議員具有廣泛認受性,可把那種立場偏激、視野狹窄、格局不大的人排除在外,吸引更多是有格局、有情懷、有擔當、有本領、有作為的人參與地區治理,維護市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

  4月15日,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全民國傢安全教育日2023”開幕典禮上的致辭中講到:“現在香港社會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亂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礎尚需鞏固。”這是對香港提出的警示。特區政府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旨在鞏固“治”的基礎。隨著特區一系列治理方案的優化,香港的治理水平將會邁上新臺階,特區政府和基層組織共同聚焦“住房難”、“就業難”等民生議題,將為市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