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行走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運動,旅行者反而更能深入一個地方的肌理,感受別樣的風光與旅行的意義。

作者 | 六月

編輯|道喵嘰

題圖 | 視覺中國

最近徒步太火瞭,就連往常平均日行不過萬步的打工人,周末都喊著要去山裡,甚至立下一周“征服”一座山的flag。

這不禁讓我想起,七八年前一位同事在某個周五下午興奮地向大傢宣佈:“下班去香港,周末走完最後一段麥理浩徑!”廣東人去香港過周末,可玩的實在太多,購物、逛書店、看電影、打卡港片勝地……徒步可能是其中最小眾的一種。

徒步火瞭,你出發瞭嗎?(圖/Unsplash)

但寸土寸金的香港,其實早就是世界級的徒步勝地,有著全球聞名的經典徒步路線。

比如香港第一條徒步徑麥理浩徑,被國傢地理學會評為全球最佳徒步徑之一。

形如露出骨脊的飛龍而得名的龍脊徑,也在2004年被《時代周刊》評為“亞洲最佳市區遠足徑”。

香港的另一面,等待你去發現。(圖/視覺中國)

除瞭經典的“四大徑”麥理浩經、衛奕信徑、鳳凰徑、港島徑,全香港有超過100條規劃良好的徒步徑。

豐富多樣的徒步路線,串聯起香港鮮少被關註的另一面——一座被山海擁抱的城市,土地開發率不足25%,餘下四分之三的土地都是保護良好的原生態郊野。

放眼全球,大概也沒有幾條徒步路線,可以一邊攀高山,一邊賞海灣;一邊感受國際化大都市的繁華,又一邊擁抱大自然的純粹。

借著徒步大熱的東風,是時候去香港刷個5萬(步),啥也不買,隻用腳步重新丈量這座城市的魅力。

山海,才是香港的底色

旅行作傢劉克襄在《四分之三的香港》一書中,提出以“四分之三的香港”的視角重新打量香港。在他看來,香港四分之一是金色的都市繁華,四分之三則是綠色的城中山水。

熱愛自然與旅行的劉克襄,早年在香港穿村行山,在書中記錄瞭香港近郊的山林、島嶼、村落與沿途趣聞,還有手繪徒步路線、途中遇到的各種動植物圖鑒。他用自己的行走和眼光,向讀者展示出香港獨特的、不為人熟知的山野田園風光。

劉克襄在書中分享瞭許多手繪徒步路線,“如果要帶人見識香港的郊野公園,我的首選是大浪灣”。(圖/《四分之三的香港》)

香港之所以成為不少徒步新手的啟蒙地、資深玩傢心中的白月光——人生必打卡的徒步路線之一,首先是因為一路上迤邐奇絕的山海風光

最著名的徒步徑麥理浩徑全長100千米,共分為長度4—15.5千米不等的10段,分別需時1.5—5小時。其中一、二段被普遍認為是最具“性價比”的徒步路線——身體不必墜落“地獄”,眼睛就能抵達“天堂”。

以世界罕見的“萬柱海岸”而聞名的破邊洲,就位於麥理浩徑二段途經的香港地質公園內。破邊洲像一道被巨斧劈開的陡峭石壁,立在海面之上,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危險而又迷人。不少人走上麥理浩徑的驅動力,就是來自這個被永久封印在500元港幣上的美景

這個目前世界上體積和面積最大的酸性火山巖六角形柱群,是中生代白堊紀火山地質作用的產物,堪稱世界級地質遺跡景觀,極具典型性和稀有性。

風景絕美的破邊洲。(圖/小紅書@小紅薯5CF6A01C)

位於西貢區的萬宜水庫,是香港儲水量最大的水庫,也是麥理浩徑的標志性名片,水清湛藍,猶如天然湖泊。

在上世紀70年代,萬宜水庫被譽為“偉大的建築奇跡”——它完美地與周邊壯麗的地質景觀融為一體。漫步在由巨大錨形石堆砌成的防波堤旁,飽覽水庫、群山的景致,好不愜意。

傢住西貢的影帝劉青雲也曾推薦:“水塘附近很適合登山遠足,風景都很美,有很多漂亮的海灘,比如浪茄灣。”

浪茄灣有“全香港最漂亮的沙灘”的美稱,擁有可以媲美斐濟群島的海灘,細沙軟綿,還有堪比馬爾代夫的澄澈大海,一望無際。

香港西貢,一邊徒步,一邊欣賞山水之色。(圖/視覺中國)

還有網友在浪茄灣看過罕見的“藍眼淚”——夜色中,當海浪拍打在岸邊時,海面便會泛起一波藍光,就像海上長滿瞭星星。

“這應該是我走過,風景絕佳又輕松的登頂線。”另一條經典徒步路線龍脊徑,同樣對徒步新手十分友好,隻需要10—20分鐘,就能登頂——站在山頂上,盡情觀賞360度無死角的海景

三面環海的山脊沿路視野遼闊,可以欣賞石澳半島、大浪灣、赤柱一帶的山海美景,還可以乘坐滑翔傘沿山脊躍下,將風光盡收眼底。

興之所至,還可以到大浪灣下海沖浪、遊泳,到充滿文藝氣息的石澳村,找找《喜劇之王》名場面中柳飄飄倚靠的那棵樹。

《喜劇之王》中不少名場面,都是在石澳取景。(圖/《喜劇之王》)

海浪侵蝕形成的海蝕拱、巖石崩塌形成陡峭的崖壁、橫亙於海面的巖石拱橋、古老奇特的“鬼手巖”、讓人驚嘆的“海上丹霞”……多樣而罕見的地貌,獨特瑰麗的自然景觀,讓香港成為不少人心中的“自然天堂”,樂此不疲地反復打卡。

去香港徒步,偶遇野豬與發哥

作為追求效率和收益的國際金融大都市、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一直非常註重原生態的保護。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就開始規劃建設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劃定特別地區、受限制地區、海洋保護區等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所以,香港不僅是“混凝土森林”,更是動植物的“樂園”。

在香港,濕地公園與摩天大樓共存。(圖/視覺中國)

“誰懂啊,在香港徒步被野豬拱瞭”“露營遇到野豬來帳篷奪食,熟練地叼走一盒沒開封的牛肉醬米飯”“野豬把我的晚飯吃掉瞭”……社交平臺上,網友最愛分享的,是隻有在香港徒步才能擁有的特殊體驗。

而除瞭拱帳篷偷吃的野豬,你或許還能在徒步中偶遇各種神奇的“徒友”:悠閑散步的野牛、成群結隊的獼猴、零星的小狗等。城市就在咫尺,但你此刻卻能享受這樣真實沉浸式的“野生感”。

香港柏架山的野豬。(圖/視覺中國)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加上有意識的保護和規劃,香港可以說很早就已經營造出瞭全民徒步的氛圍。港星當然也不例外,周潤發、劉嘉玲、容祖兒等人便經常在社交媒體曬徒步的照片。

“在香港麥理浩徑徒步,偶遇發哥”的喜報頻傳,還有人調侃“行得山多,終遇發哥”,甚至有博主總結瞭“9條野生捕獲發哥路線”,整理周潤發經常出現的徒步地點和路線。

2015年,劉嘉玲與周潤發一起在香港徒步。(圖/微博@劉嘉玲)

香港多山,但多為低矮丘陵,最高峰大帽山也不過海拔957米。所以比起徒步、爬山,香港人更喜歡說“行(hǎng)山”。一個“行”字,道出瞭香港徒步的特色與精髓。

粵語中的“行”,有走路的意思,香港的官方徒步徑大部分可以步行通過,給人漫步在山海間、移步易景的松弛感。

平坦的水泥路、修砌齊整的石階路、狹窄的石板路、充滿野趣的馳馬徑、陡峭的土石路等,香港的徒步徑種類十分豐富,一路走來絕不會有乏味的感覺。為瞭保護原始生態,昂坪360救援徑還做成瞭木板棧道的形式,風景和趣味性都很強。

從東湧出發到昂坪的反向路程,幾乎都是急升坡和臺階。(圖/小紅書@Jenn瘋帽子)

除瞭官方修建的徒步徑,徒步圈裡還有許多口耳相傳的“捷徑”。新手友好的同時,還能滿足資深玩傢的挑戰欲。

“毅行者Trailwalker”(全名“樂施毅行者”)是香港規模最大的遠足籌款活動,自1981年創辦以來,每年都能籌集數以千萬港元計的善款。參加者必須4人組成一隊,在48小時內完成全長100公裡、跨越多座高山的麥理浩徑全程。為瞭完成這項挑戰,不少徒步發燒友會在麥理浩徑組織各種“拉練”。

香港麥理浩徑起點。(圖/視覺中國)

可以說,去香港徒步,就像享用一頓豐盛的自助餐,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搭配不同時長、難度的路線。

當然,不論你是徒步新手還是資深玩傢,都應該時刻警醒:徒步是有一定危險性的戶外活動,要量力而行。正如驢友圈常說的:“再矮的山都能摔死人,再小的河也能翻船。”

在香港,找回徒步的初心

如今的徒步圈,從路線到裝備,都卷出瞭鄙視鏈。不少人花重金購置瞭從始祖鳥到薩洛蒙等一系列專業的徒步設備,也不見得真正開始過幾趟徒步旅程。

急不可耐的商業化步伐,也正在深入原始的山野,讓徒步者無所適從。徒步大神孤月曾感嘆:“徒步的速度,趕不上修路的速度。”觀光車、觀光電梯、纜車、索道……無微不至的一站式“爬山”服務,忽略瞭徒步者的需求,甚至將他們視作“自找麻煩”的異類。

張傢界國傢森林公園的電梯。(圖/視覺中國)

隨著徒步越來越出圈、越來越大眾化,漫天要價的徒步旅行團和當地向導、隨意溢價的住宿餐飲、付費代搬行李的服務、巧立名目的裝備等也隨之出現。這項戶外運動還沒火多久,商業產業鏈卻已經相當成熟。

香港成熟的徒步生態卻讓我們看見,商業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性。

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在香港徒步可以是一件很隨興、簡單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那麼多“裝備”。

遇到喜歡的風景,你可以隨時隨地“安營紮寨”。(圖/視覺中國)

帶足夠的食物和水,速幹衣是更舒適的選擇,再帶點防曬工具就差不多瞭。對大部分打算去香港體驗徒步的新手而言,“徒步三件套”甚至都不算是必須的。沒有登山包,那就帶個小背囊;沒有登山杖,那就隨手撿一根木棍;沒有專業的徒步鞋,那就穿一雙舒適的運動鞋。

輕裝上陣的徒步者背後,是紮實到位的基礎服務——旅行指南、步道建設、救援服務等。

香港的徒步山徑設施完善,每隔500米就有標距柱,柱上印有號碼,方便徒步者計算裡程。更重要的是,萬一遇險,徒步者可以在求助時準確地說出自己的位置。即便是小路,也會有非常清楚的標識,“絕對不用擔心迷路”成為經驗之談。

香港南丫島的路標,甚至標註瞭用時。(圖/視覺中國)

此外,香港的徒步徑還設置瞭許多撤離點,徒步新手如果累瞭或身體不適,可以隨時撤離。“三分鐘熱度”的新手也不用擔心騎虎難下,附近的交通非常方便,無論是小巴還是的士,基本可以實現1小時內返回市區。

香港徒步徑還提供豐富的公用設施,讓輕量化徒步更具可行性,比如公廁、免費提供過濾飲用水的加水站、中途休息的小涼亭、可以租借帳篷的營地、緊急救援亭等,一應俱全。在香港徒步,可謂安全感滿滿。

香港草島的露營帳篷。(圖/視覺中國)

別忘瞭,徒步最早出現的時候,是常與“窮遊”畫上等號的。通過行走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運動,旅行者反而更能深入一個地方的肌理,感受別樣的風光與旅行的意義。

讓更多人可以用徒步的方式重新認識香港,無疑是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睿智與先見之明。

校對:黃思韻,運營:小野,排版:陳澤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