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0月5日,大文集團與珠江船務簽訂深化合作框架協議。\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王俊傑攝
10月5日,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發行運營和品牌推廣中心與珠江船務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深化合作框架協議。在現場見證簽約一刻,廣東省港航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曾和內心感慨萬千。“1987年,我剛從學校畢業踏入廣東港航集團旗下廣東省珠江航運公司工作,第一次讀到的香港報章就是《大公報》和《文匯報》。沒想到36年後的今天,我第一次踏進兩份報紙在香港的總部,就是見證著廣東省港航集團駐港公司珠江船務企業集團和大公文匯集團達成更深入的合作。”曾和感慨稱,珠江船務用客船運載旅客往返於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香港《文匯報》和《大公報》則文以載道,以文字溝通兩地的資訊。“從過去到未來,大傢都共同努力搭起香港和內地交流橋梁,實在是緣分!”\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
“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粵港兩地資訊並不發達,要瞭解香港社會經濟情況,當時隻能通過閱讀報紙和收聽電臺。”曾和向記者憶述稱,當時由於廣東省港航集團旗下的“星湖輪”與“天湖輪”有航行於香港、廣州的水上交通便利,為此每天都在船上提供《大公報》《文匯報》,目的是為瞭讓市民及時瞭解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為瞭讓內地相關部門及時瞭解和掌握香港的經濟情況。
報章內容精彩 “一看就入瞭神”
“那時我剛剛畢業到廣東省珠江航運公司工作,公司辦公室主任就帶著我每天早上從公司所在地濱江中路出發,騎單車沿著江邊一路到洲頭嘴碼頭,登船取《大公報》和《文匯報》,拿回單位給有關領導和有關職責部門傳閱。”曾和笑說,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踏上客船“星湖輪”,在船上拿到《大公報》時,感到很新奇,內容很多,不知不覺一看就是個把小時。“當時對香港報章很陌生,也很希望能多瞭解香港的情況,加上報紙刊載的內容十分精彩,所以一看就入瞭神。”後來曾和被派駐到香港工作15年,他還記得2000年4月第一次外派到香港上班時,公司總部辦公室內也有《大公報》和《文匯報》。當時看到熟悉的報章版頭,讓曾和十分親切。
“可以說,從87年到97年香港回歸前,我們一直通過在船上取報紙,架起廣州和香港社會交流橋梁。”曾和說,當時“星湖輪”和“天湖輪”每天晚上8點從廣州洲頭嘴碼頭(或香港)開出,第二天早上七時到達香港中港城碼頭(或洲頭嘴碼頭),兩艘船每天對開。“當時航班需要將近12小時才抵達。”
老船變高速船 兩報依舊陪伴乘客
1997年香港回歸後,香港到內地的交通往來逐漸增多,廣九直通車、直通巴士、高鐵等交通方式層出不窮。隨著經濟的發展,珠江船務也對船舶進行更新換代,改用瞭高速客船航行於粵港兩地,粵港市區中心之間的航程縮短為兩個半小時。雖然“星湖輪”和“天湖輪”兩艘老輪船也退出歷史舞臺,但不變的是,珠江船務新的高速客船上也還有《大公報》和《文匯報》供乘客取閱,讓大傢更加瞭解香港。
如今,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發行運營和品牌推廣中心與珠江船務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深化合作框架協議。曾和告訴記者,未來在珠江船務來往粵港澳的高速客船上,以及在香港的新渡輪船上,還會通過視頻播放模式,循環播放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旗下各平臺制作的有關香港的最新資訊,以及《大公報》、香港《文匯報》的電子報,大傢共同講好香港故事、講好“一國兩制”故事。
從業36年間,見證著兩個中資機構的緣分,曾和深感與有榮焉:“我們一起架起內地和香港社會交流橋梁。”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