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未來科學大獎”昨日公佈得獎名單,8位科學傢獲殊榮。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左五)與一眾嘉賓在香港發佈會會場合影。

  2023未來科學大獎於昨日在北京和香港同步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瞭大獎三個領域共八名內地科學傢獲獎。其中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共有四人獲獎,團隊提出瞭深度殘差學習,促成瞭人工智能多個突破性成就和飛躍發展,其中“90後”的張祥雨成為未來科學大獎最年輕的獲獎科學傢;其餘兩個獎項分別有兩位科學傢獲獎。

  “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將首次在香港舉行,其間將舉行大獎頒獎典禮。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未來科學大獎周促進瞭國際科研人才交流。

  大公報記者 魏溶

  未來科學大獎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昨日香港會場網上連線北京,共同公佈瞭2023年度在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領域獲獎的八位科學傢,八人均在內地完成瞭獲獎工作。

  “90後”獲獎 覺得不可思議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共有四人獲獎,分別是何愷明、任少卿、張祥雨及已故的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傢孫劍。該團隊在2012至2016年間於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完成瞭獲獎工作,他們提出瞭深度殘差學習,使神經網絡能夠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獲得以前難以實現的能力,促成瞭人工智能領域多個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

  據悉,深度學習存在退化問題,當進行到一定深度後,信息將無法傳遞。獲獎團隊提出的深度殘差學習框架,可以使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愈來愈深層,並避免退化問題。舉例說,ChatGPT大概是一個400層Transformer(一種深度學習模型),如果沒有深度殘差學習框架,將無法訓練到這麼深的神經網絡。

  團隊中張祥雨為“90後”,亦是未來科學大獎最年輕的獲獎人。張祥雨憶述獲獎時的經歷,因為歷屆大獎表彰的科學傢均是領域內的先行者,因此一開始接到主辦方電話通知自己獲獎時覺得“不可思議”,甚至以為是“詐騙電話”而連續掛斷兩次。

  研植物抗病小體 提升糧食安全

  生命科學獎由柴繼傑、周儉民獲得,他們為發現抗病小體並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功能做出瞭開創性工作,對全球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物質科學獎由趙忠賢、陳仙輝共同獲得,二人在高溫超導材料的發現和發展方面做出瞭傑出貢獻,在過去數十年內推動瞭高溫超導領域的發展。

  此外,“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活動將於10月首次在香港舉行。據悉,大獎周期間將舉行科學峰會、研討會等,將有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頂尖專傢學者參與;而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將於10月17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出席香港會場活動並致辭,他對“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表達瞭期待。孫東指出,未來科學大獎周促進國際科研人才交流,加深瞭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學發展成就的認可;亦將進一步提升包括香港在內的年輕一代對科學的認知和興趣,為社會營造出更濃厚的科學氣氛。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