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積極羅致人才,既為填補其傳統優勢行業的崗位缺口,亦是為其實現“再工業化”營造人才生態環境

作為國際性金融中心,亦保持瞭其獨特地緣優勢的中國香港特區,正成為各類人才匯聚的橋梁和樞紐。如何讓外來人才真正發揮其作用,香港相關各界近日亦在進行探討。《財經》記者 焦建/攝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以2022年底起正式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下稱“高才通”)為核心標志的一系列新型“搶人才”行動,已在中國香港特區實施超過半年。一系列與其成效相關的數字逐漸公佈,其經驗與短板亦開始浮現。

作為小型城市經濟體,中國香港特區和與之情況類似、亦在積極引人的新加坡類似:因難以在短期內通過培育本地人才滿足發展需求,“搶人才”的效果最為“立竿見影”。

整體而言,按照特區政府公佈的相關數字:今年各項輸入人才計劃,目前已有超過6萬宗申請獲批,“成效較想像中好”。其中,備受矚目的“高才通”政策的外界反應尤其踴躍,接獲逾3.6萬宗申請,批出約2.6萬宗。

“截至6月底的這半年來,(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10萬宗申請,幾近是每年輸入3.5萬名人才目標的3倍,充分證明中國香港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傢超近日在出席公開活動時透露稱。

“香港推出高才通等措施,既有內部需求,也有國際環境背景。前者一方面是過去幾年香港遭遇比較嚴重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則是香港產業結構希望進行調整,對新型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後者則是在大國博弈下,很多美國或歐洲科學傢有興趣回歸。”中國香港立法會議員洪雯對《財經》記者解析稱,“香港迅速調整政策、放寬條件,很快就吸引瞭很多人,這是策略成功的一面。這其中未必每個人都會最終留在香港,但總體上是值得肯定的。”

哪些人願意赴港?

受移民潮、生育率下降及與之相關的老齡化加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響,中國香港特區正面對勞動人口的結構性縮減:其2018年勞動人口有368萬人,至2022年隻有346萬人。

在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大增、多個經濟體均借機吸引新產業及中高端人才之時,高度依賴外來人才維持經濟活力的中國香港特區亦需正視競爭。

“香港一定會搶人才”,2022年夏,新就任不久的李傢超在《施政報告》咨詢會上曾有此表示,其范疇則包括創新、醫療及高端科技等領域的優質人才。時至當年10月,在其正式公佈的首份《施政報告》中,則正式推出瞭一系列面向全球初級、中高級人才的政策。

為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全球領先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等一系列優勢,中國香港將“更積極和進取地‘搶企業’‘搶人才’”。除積極培養和挽留本地人才,特區政府也會以更進取的態度吸納外來人才,其目標是每年吸納至少3.5萬名人才。

為實現上述目標,中國香港的具體抓手包括在各駐內地辦事處和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設立“招商引才專組”,主動接觸目標企業和人才,積極遊說他們來港發展。

為提升對於人才的吸引力,“高才通”是羅致這些人才來港發展的有力手段之一:符合資格的外來人才在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可按相關要求在滿足條件後申請退還在港置業已繳付額外的印花稅。

“高端人才”指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並在過去五年內累積瞭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相關人士即可獲發為期兩年的簽證來港尋找工作機會。過去一年在其他地區年薪達250萬港元(下同)或以上的人士,亦可通過直接獲發兩年簽證來港求職,名額不設上限。

移民香港的大多是內地富裕階層,以企業傢居多,相比之下,“高才通”的目標群體則以年輕人和中產傢庭為主。

此外,針對初級人才,香港也推出瞭更有彈性、受眾更廣的政策。例如,針對在港攻讀全日制大學的非本地學生,或畢業於香港高校在大灣區合辦高校的學生,均給予相關簽證,把畢業後在港逗留時間從一年延長至兩年,以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尋找工作機會。

“香港有接近5萬人的境外學生在各類高校讀書。這批人其實也是很值得政府去采取措施留下的,他們在香港生活過因此適應香港、瞭解香港,比較容易紮根。”洪雯認為,“怎麼樣留住這批人,是香港值得好好思考的。”

擁有大學學歷、具備負擔自己食宿的財力、擁有中英文書寫及口語能力人士,則可申請“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獲得來港逗留的簽證。這一計劃最初的年度配額為2000人,2021年相關政策提升至4000人,2022年《施政報告》則進一步取消配額,優化審批程序。

自從2006年港府推出該計劃以來,截至2021年底共有3.7萬人申請,9131人獲批,當中88%的優才來自中國內地。

整體而言,除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中國香港吸引外來人才的其他措施還包括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以及2015年推出的“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2018年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

在一系列引才輸才計劃中,最新推出的“高才通”可謂最受歡迎。6月下旬,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公開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已共收到約8.3萬份申請,超過一半,即約4.9萬份已獲批。其中,“高才通計劃”尤其受歡迎,共收到超過3.2萬份申請,當中超過2.1萬份已獲批。

因時間尚未滿一年,具體的獲批情況仍未有官方統計數據。但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近日亦透露瞭一些初步的情況:

截至3月28日,特區政府已收到超過2萬宗申請,獲批的接近1.2萬宗。申請數字一直以平均每天200宗平穩上升。在2萬宗申請中,超五成為擁有至少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具備三年以內工作經驗的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占27%,年薪高於250萬港元的申請人約占22%。

在獲批的1萬多名申請人中,30歲以下的約占一半,40歲以下的接近八成。因高才通申請人可帶配偶及18歲以下的子女一同來港,目前批出的受養人簽證約有8300名,其中高薪類別申請人連同受養人一並申請的比率較高,每位獲批的申請人平均會帶同1.46名受養人。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屠海鳴近日則在香港當地報刊撰文中提供瞭一些新的數字:截至今年5月底,高才通有超過3.2萬人申請,其中2.1萬多人獲批,且超過7000人已經到港。從來源地看,來自內地的人才最多;從年齡結構看,18歲至30歲人群最多。

中國香港特區名額總計2萬人的輸入計劃預計最快從7月起接受申請,其中運輸業占8000個。因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已持續瞭一段時間,輸入計劃引發的討論比補充計劃要小一些。圖為天星小輪碼頭正在監看遊客下船的碼頭工人。《財經》記者 焦建/攝

獲批隻是開始

對於高才通等一系列引進人才計劃的申請者們來說,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具備一系列“身份紅利”,例如在全球170個左右的國傢和地區免簽、子女可降分入讀高校等。如果是獨生子女,或兄弟姐妹均在海外,父母60歲以後亦可以投靠子女的理由,換取香港身份,享受當地的公立醫療等諸多福利。

在此基礎上,作為中國的國際性金融中心,香港亦因金融、服務等行業的獨特優勢,可為內地的申請人提供接觸海外工作機會的窗口,使其視野較為開闊,薪資水平亦有一定吸引力。此外,中國香港的稅負偏低,其個稅累計的稅率最高為17%,低於美國稅改後的37%,亦遠低於英國、德國等的最高檔45%。

中國香港還保持瞭其獨特的地緣優勢。如前所述,中美角力正使得越來越多的華裔學者和科學傢回流中國。中國香港也受惠於這股回流潮,單是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近期就有不少知名學者落戶。

例如就任港大教職的兩位學者中,其一是馬毅,他是人工智能(AI)機器視覺的知名學者,本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系教授,他從該停薪留職後,今年加入香港大學,出任數據科學研究院院長。另一位則是美國佈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他是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學者,今年在港大創建“中國與世界治理中心”。

借助這些優勢,中國香港希望真正羅致人才為其所用。這至少亦有兩重考慮,即一方面為填補其金融、法律等傳統優勢行業的人手缺口;另一方面亦為其實現“再工業化”進行準備、壯大人才庫。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生命健康、醫療健康、金融科技、新工業、新材料等領域的人才便廣受歡迎。

在前一方面,除中小學生數量連年降低,香港的大學畢業生人數亦呈下滑趨勢,由2018年的1.7萬人跌至1.5萬人左右。疫情期間,由於大量勞動人口流出,新投入職場的畢業生卻未能填補市場上的空缺,許多企業陷入窘況。

“香港中級及初級人才的市場供應近年來大多處於不飽和狀態,本地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難以滿足市場需要;另一方面,由於近兩年中高層人才流失,企業招聘需要更長時間,不少金融行業的大公司更加重視培養初級人才的同時,亦希望吸引外來人才。”在港從事人力資源管理行業多年的周鑫女士對《財經》記者解析稱。

因為香港不少相關行業已經出現瞭較為嚴重的人手缺口,李傢超近日亦透露稱:特區政府準備進一步放寬人才申請條件,“高才通”的門檻將降低至不限於世界百強大學畢業生。

例如,在醫學等一系列特殊行業的專業人才短缺情況較為明顯。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過去1年當地醫生流失率約為8%,護士的流失率則超過10%。為解決醫護人不足的難題,當地近日就撤除瞭認可醫學資格的壁壘,向內地的頂尖醫學院學生發出工作邀請。

在後一方面,實際上與香港正在實施一系列新產業政策密切相關。按照前述《施政報告》提出的設立100億港元的“產學研1+計劃”,2023年起將以配對形式資助最少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激勵產學研協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發展。同時,特區政府會連同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帶隊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配合50億港元的“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提供的土地,吸引優秀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

“過去幾年,我們花瞭大概2000億左右,營造瞭一個比較好的創科生態,但是還沒有大的科創企業在香港,沒有大的科創企業,就很難匯聚人才,也很難再進一步有科研突破,所以特區政府就提出我們要‘搶企業’‘搶人才’。”陳茂波近日表示,“我們希望你們過來投資。在香港有業務,可以設雙總部,一個國際總部,一個內地的總部、全球的總部。你需要的話也可以把你的部分人才調過來,我們也非常歡迎。”

“人才的流動優先考慮的是工作機會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前景,當前香港產業結構並不合理,金融產業一枝獨秀,而其他傳統支柱產業對GDP的貢獻明顯萎縮,人力資源存在明顯的錯配。而人才是跟著機遇發展走的,這其實就是“一體兩面”的問題:如果沒有形成產業生態,人才要麼不會來,要麼來瞭掙紮一段時間找不到合適的機遇就走瞭,新業態也就很難形成。”洪雯指出,“所以我一直倡議:人才跟產業生態的發展要齊頭並進。香港要盡快把一系列的產業推進計劃落實起來,這樣人才就容易融入到生態當中去,能夠實現紮根與發芽。”

按照相關規劃:2023年至2025年間,香港希望吸引至少1130傢企業在港開設或擴展業務。在吸引人才規模方面,香港則期望同期通過一系列新措施,每年最少可以輸入3.5萬名預計逗留超過12個月、打算在香港長遠發展的人才,較2021年輸入人才的水平增加約40%。

這其實並非一個較高的標準。但“高才通”如何真正發揮其作用,香港相關各界近日亦在開始進行探討。

其中的一個擔心是人才“來而不居,居而不留”,因此對本地經濟發展的貢獻甚微。實際上,亦有一些相關討論稱“高才通”隻是當作赴港的旅遊及商務簽證,甚至可以借機赴港生育。

這一方面與政策的執行較為寬松有關。以高才通為例,此計劃毋須工作證明,隻需來自指定百強大學畢業即可申請,而且程序簡易,期間不論已獲聘或轉工,都不一定要向政府告知。

有商界人士對此直言:該計劃的最大問題,就是這些人才是否真的有心留下來工作。因此,特區政府應當為那些真正有意在港工作的人才提供“售後服務”,認真瞭解他們的需求,並切實提供資源,從而綁定他們跟香港的聯系。

在此方面,外來人才真正融入香港並不容易。按照香港立法會2020年發表的“全球爭奪人才”《研究簡報》顯示: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引進外籍人士來港工作的“一般就業政策”簽證同比增加近五成,但是同期居港的外籍人士不升反跌,減少近三成。“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批準瞭5.7萬宗申請,但是根據該計劃來港並成為香港永居的僅有7033人——換言之,隻有12%的內地人才在香港工作、居住滿七年,最後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此項研究指出:香港難以留住人才的主要原因在於生活成本高昂,削弱瞭香港優厚薪酬的吸引力,在計算生活成本等因素後,香港本地職位的薪酬不如內地及新加坡的相似職位。

“為幫助人才在香港紮根。應該與申請人有更多溝通,讓他們瞭解香港的機遇,吸引他們真正來港定居。比如,一些來自內地的人才,他們希望到香港尋找新機遇,但已過瞭看報紙廣告找工作的階段。特區政府除瞭給一個簽證,並沒有幫助他們跟產業、社會需求匹配起來。”洪雯建議稱,“在一些細微的環節,特區政府應該形成一定的機制,去追蹤這些個案並提供一定的協助。如果政府不方便出面,可以委托一定的社會機構去建立網絡,幫助他們在香港settle down(安定下來)。香港企業也可發揮作用,整體從民間、社會層面為香港留人。”

為解決相關問題,中國香港已於2018年成立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致力整合政府和各界的資源與力量,檢視、檢討及統籌宏觀人力資源政策和措施。

孫玉菡則於7月上旬時亦透露稱:特區政府正籌備成立實體的“香港人才服務窗口”,其工作除專責對外推廣招攬人才及從生活各方面協助來港人才落戶外,亦會與來港人才保持聯系,留意他們在港的發展,構建人才群組,為香港進一步發展作出貢獻。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