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城市繁華的象征。香港東方之珠之名,來自這城市的璀璨夜景,霓虹光芒便是催化劑。
“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開店的人都想造一個招牌吸引目光,自然會選用霓虹燈。”縱橫交錯的霓虹燈招牌“爭妍鬥麗”在彌敦道兩旁伸出,在那年頭的香港是一道特別的風景線。來到二○二三年,霓虹光影在彌敦道已不復見,全港制作霓虹燈的師傅隻剩七、八位,胡智楷師傅是其中一人,“怎樣去傳承?造好每一件霓虹燈,造得靚造得好,才有保留價值吧?”\大公報記者 陳淑瑩 (文、圖)
80年代末入行,與霓虹燈結緣36年,胡智楷師傅經歷過霓虹燈在香港“當紅”的日子,“以前,‘煙仔’還可以賣廣告,沙龍、萬寶路(廣告牌)大到一幅墻咁……那麼大的霓虹燈招牌,也是按1:1的圖造出來。”胡師傅說當年造霓虹燈招牌,特別是大廈天臺那些大廣告牌,趕著交貨,是三、四個師傅一齊做,甚至涉及三、四個工場,“那時工作多,我和兩個師兄弟,試過一個多星期沒有回傢,三個人留在工場,一直工作,攰瞭便在工場睡覺,怕回傢睡會‘起唔到身’返工。”
學手藝 先求好再求快
以往霓虹燈招牌掛在四、五樓的大廈外,“半空的招牌”造工細致又有多少人看到?“有些師傅會抱著沒有人看到的心態,駁口造得不好也由得它。”90年代LED燈的出現,加上2010年政府實施“招牌清拆令”,令“高高在上”的霓虹招牌也要“落地”,沒有大型的霓虹燈工程,霓虹燈“變身”室內商店的小招牌,放在觸手可及的位置,霓虹燈師傅的手藝如何更見真章,“以前學師,好的前輩會告訴我們,學手藝,要先學造得好才求快,不要貪快做得不好都照交貨。我一直也堅持先做好。”
霓虹美 確是一門手藝
LED燈逐漸取代霓虹燈,胡師傅說那是必然的,畢竟霓虹燈已風行百多年,“任何新事物推出都會被廣泛推廣,LED燈的顏色、變換、花款也較多……但霓虹燈包含人的手工,屈霓虹燈確實是一門手工藝。”
據香港大學的研究顯示,2018年全港霓虹燈招牌隻餘下400多個。霓虹褪色,保育傳承的聲音隨之而來,胡師傅自有一套傳承理念,“不用手把手拉著徒弟去教……我繼續造好每一件霓虹燈,讓見到的人都覺得霓虹燈是好看的。一樣美麗的東西自然有保留價值,有人要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有人識去造。”
問胡師傅多年來有什麼難忘事,師傅淡然說,“我們造霓虹燈其實好悶的,你想像到,對住個火、跟住張圖去屈光管,有幾特別?有幾新鮮?所以造霓虹光管首要是不怕悶。”以為胡師傅會說“這個、那個大招牌我有份造”,冷不防他一句“沒什麼特別”。
霓虹之光燃亮瞭東方之珠,背後的工匠隻求踏實做事,默默守護著光。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