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大灣區醫療旅遊展昨日起一連三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來自香港、廣東及上海的醫療專傢分享行業發展新趨勢。;右圖:“大文健康”在會場設置攤位,吸引不少醫療行業人士尋求合作咨詢。\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大灣區醫療旅遊展昨日起一連三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重頭戲之一的醫療行業發展趨勢及新技術形勢學習研討會同日開鑼,來自香港、廣東及上海的醫療專傢分享行業發展新趨勢,探討跨地域合作。
多位專傢認同透過大灣區平臺,可更有效發揮跨區域合作,包括合作進行藥物研發、醫療資源共享、學術交流等。有深圳專傢表示,留意到香港看癥輪候時間長,建議可透過跨境合作,讓有需要港人到深圳看癥,透過醫療資源共享,縮短在港輪候時間。\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黃玨強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田耕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本港專科門診各項檢查類別輪候時間長,以香港北區醫院專科門診去年的預約檢驗數字為例,電腦掃描需等候39個月、超聲波掃描需等候30個月,“早期腫瘤等30個月都變成晚期瞭,排那麼久,病人肯定等不起的。”
內地昂貴醫療設備充裕
田耕指出,長時間輪候可能令患者延誤治療,但香港公立醫院的醫療壓力不斷擴大,已達到難以負擔程度,而內地有許多醫院的醫療設備“吃不飽”,若兩地能做到“設備共享”,對患者是福音。他說,香港與深圳距離較近,且價錢便宜,現時已有不少香港市民到內地醫院檢查及接受治療,兩地需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
上海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主任孫伯民指出,大灣區城市人口基數大,在引入昂貴醫療設備更具成本優勢,他舉例因香港人口基數低,本地機構對引入部分高價醫療設備,需顧慮成本問題導致望而卻步,期望未來透過大灣區醫療互通,共享資源。
共商醫療方案成大趨勢
孫伯民又提到,兩地加強合作有助解決醫療難題,他舉例香港曾有時裝模特兒因營養不良導致器官衰竭而離世,內地當時已有成熟的神經調控治療方案,惟當時兩地溝通機制不夠通暢,令患者錯失治療良機。他期望未來透過大灣區溝通平臺,加強溝通,相信對雙方學界都非常重要。
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認為,香港與內地跨專科合作,共同商討治療方案,是未來發展大趨勢,若兩地合作必定做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