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調查顯示,受睡眠困擾的市民當中,超過三成自評呈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或焦慮征狀,更有七成直言生活質素已受影響。
睡前玩手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加劇失眠,而失眠可能演變為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聯同香港教育大學在去年4月至今年3月,收集近4900份線上問卷進行失眠與情緒健康的研究,結果顯示三成以上受訪者受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焦慮及壓力困擾。
有受訪者曾因失眠而情緒暴躁,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最終向線上相關平臺求助,學懂做簡單運動放松。教大研究人員表示,失眠困擾程度愈高,整體情緒健康狀況顯著較差。\大公報記者 邵穎
為瞭解失眠對市民情緒健康的影響,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聯同香港教育大學,於2022年4月至今年3月期間收集港人情緒及睡眠質素情況,其中一項研究以線上問卷形式訪問358位受輕度至中度睡眠困擾的市民,結果三成受訪者自評呈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或焦慮征狀,更有七成指已影響生活質素,難以應付工作、傢庭、休閑娛樂或與人際關系等方面。
過來人籲及早求助治療
曾女士曾因工作壓力大,長期處於難入眠的狀態,並習慣於在床上玩手機、日間補眠。她說,起初她對失眠情況不以為意,但其後在一段較長的病假休息期間,發現自己仍難入睡,且失眠情況由原本的每周1至2日,延長到3至4日,甚至影響情緒,容易向人發脾氣,也影響工作。她因此向“Re:Fresh線上精神自助平臺”求助,並開始在睡前抽一段時間拉筋、每周運動等,現時已能做到每日較快入睡,以及有穩定睡眠時間。她呼籲有類似情況的人要正視問題,及早求助和治療。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臨床心理學傢鮑海茵指出,失眠的形成包括“前置”、“誘發”以及“維持”因素。前兩者屬於難以完全避免的因素,但“維持”因素,即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身心緊張等 ,可以通過多留意睡眠教育資訊、參加專業可靠的睡眠課程等,有助避免早期失眠進一步惡化,並能紓解長期失眠困擾,反之可能令早期失眠演變為長期失眠。
尋求線上精神服務增2.4倍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服務服務總監盤鳳愛指出,今年首季尋求線上精神服務人次,由去年同期約2.6萬人,上升至近9萬人,增幅達242%,反映需求巨大,且線上服務亦能減輕親身見面引起的被標簽的疑慮。
她續指,醫管局數字顯示,本港抑鬱患者達6.6萬人,連續四年增加,而公院精神科新癥輪候最長可達95個星期。當局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欠缺有關精神健康支援的策略,建議將精神健康服務納入服務願景,並建議當局探討增加培訓臨床心理傢的可行性。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