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所謂的“選舉”與“民主”,出現八大亂象,歸根結底,是其政黨不能真正代表人民,是其制度存在弊端,上梁不正而下梁歪,出現瞭由上而下之亂。其上層出現瞭選舉規則之亂、從政經驗之亂、政黨信仰之亂、政治作秀之亂,導致下層出現瞭民生之亂、民思之亂、民安之亂、民粹之亂。

對於臺灣地區政治上層,共有四亂。一為選舉規則之亂,領導人選舉不能充分代表人民意志,沒有涵蓋范圍最大化的人民代表,例如,從臺籍民眾直選開始,每一屆臺灣地區當選領導人的投票率乘以得票率皆未超過50%,甚至還有未過半數當選的情況(2000年陳水扁當選,投票率為82.69%,得票率僅為39.3%),不能充分代表民意,這是模仿西方選舉制度產生的弊端,在西方選舉制度中普遍存在,並不具備選舉制度的優越性。

二為從政經驗之亂,臺灣地區正副領導候選人缺乏從政經驗,若缺乏從政經驗的候選人當選,很可能會導致施政失誤。例如,柯文哲的副手吳欣盈僅僅從政一年,2022年10月14日,臺灣民眾黨不分區民意代表蔡壁如宣佈辭職後,吳欣盈遞補為該黨不分區民意代表,隨後在11月2日宣誓就職,上任至今僅1年多,就出線搭檔柯文哲參選。另外,甚至還有商人參選的嘗試(例如郭臺銘)、此次選舉之外的“靠爸族”的最年輕民代呂孫綾等。這一類缺乏從政經驗的政客,並不能通過紮實的基層鍛煉而獲得為人民服務的經歷與經驗,也不能真實的為人民服務。

三為政黨信仰之亂,為瞭選票與個人利益,政黨領導人朝秦暮楚、陽奉陰違。例如,民眾黨領導人柯文哲,初期投靠民進黨,1994年民進黨籍的陳水扁選臺北市市長時,柯文哲為扁醫界後援會幹部;2000年,柯文哲擔任陳水扁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臺大醫院後援會召集人;2012年4月,柯文哲參與陳水扁創辦的凱達格蘭學校。中期遠離民進黨,2014年11月7日,柯文哲在臺北市市長辯論中回答“當選以後不會加入任何政黨”;2023年柯文哲提到民進黨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達到政治目的就過河拆橋、把他幹掉。後期想跟國民黨合作卻又破局,柯文哲在2023年10月初結束訪美行程抵臺後,提出藍白合以民調決定的具體主張;2023年11月23日,候選人臺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侯友宜、郭臺銘三人,以及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於臺北君悅酒店舉行瞭在野整合的最後協商會議,最終,這場野黨協商會議以各方不歡而散告終,未能達成任何共識。類似的變節情況也時常發生,從政黨整體、政黨領導人變節到個別黨員變節,在臺灣政黨政治中屢見不鮮。這樣的政黨組織不具備純潔性與純粹性,也不能代表廣大民眾,喪失風骨與氣節,同時也有失民族大義。

四為政治作秀之亂,特別是在地區領導人選舉之時,競爭陣營極盡手段,夥同媒體抹黑、謾罵對手。2023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第二場政見發表會中,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會後談話中表示,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第三輪發言花瞭一半時間抹黑,賴清德表示國民黨給社會帶來的禍害包括黑金、為政權不擇手段。賴清德則是被爆出賴傢老宅僭建、避稅及濫權疑雲。類似事件,如1998年吳敦義與謝長廷在高雄市競選的時候,吳敦義被抹黑婚外情。2006年同為高雄市長的選舉,國民黨黃俊英因選前之夜的“走路工”事件,讓選情一夕翻盤。2014年,邱鏡淳遭影片抹黑要染黃竹北。這樣的政治作秀不具政治嚴肅與政治活潑,既不能樹立政治威信,也不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於政治生活無益。

臺灣政治上層存在的亂象之態,也影響瞭臺灣社會及民眾,導致瞭下層的四亂。一是民生之亂,臺灣政客在選舉中關心選票,而將民生問題置於腦後。美媒報道,許多臺灣選民,特別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都表示,他們厭倦瞭地緣政治,渴望看到的是更關註臺灣人自身需求的選舉。他們在采訪中談到瞭房價上漲、收入增長緩慢和職業前景受限等問題。臺灣目前正陷入較為嚴重的通脹,臺灣6月份的租金指數同比上漲1.98%,創歷史新高,基本食品價格大幅上漲,11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比2022年同期上漲2.9%。與此同時,過去10年實際工資年均增長率僅為1%左右。臺當局勞動事務主管部門2022年的一項調查發現,23.2%的15至29歲臺灣民眾願意去其他國傢和地區工作,很多人認為島內薪資太低。在供電方面,由於民進黨當局堅持“2025非核傢園”的目標,依照既定的時程停止核電廠運作,預計明年就會出現全面停止核電的供應。臺灣地區的2023年的年度代表字是“缺”,反映出長期以來,臺灣民眾對“五缺”(缺地、缺水、缺電、缺才、缺工)的憂慮,在疫情期間缺藥、缺疫苗,目前缺少穩定的兩岸關系,甚至還缺蛋,反映的是民生之亂。長此以往,臺灣社會及民眾將民不聊生。

二是民思之亂,即由民進黨制造臺灣民眾思想上的混亂,無疑會使得選民認知閉合、思想混亂。民進黨的宣戰策略簡單來說,就是“抗中牌”和“認知作戰”的雙重奏變,制造的“紅色恐慌”和“認知病毒”。2023年12月3日民進黨2024候選人賴清德在臺北競選總部造勢活動上提出批評,在這場造勢活動中,賴清德整場演說都是針對藍白打出的“抗中牌”進行批評,他根本不需要提出什麼政見,綠營群眾就會為之瘋狂,讓藍營也難以破解。根據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王崑義的分析,自民進黨2016年重新主政以來,隨著兩岸關系緊張情勢與臺灣政治社會的變化,“認知戰”議題在臺灣被炒作得什囂塵上,特別是民進黨以側翼及網軍對島內民眾進行認知作戰,除瞭頻發攻擊性與恫嚇性梗圖外,也有以精短文字來發貼文,同時通過黨政系統與親綠媒體,民進黨一再指稱大陸是制造假新聞與認知作戰的危害者。尤其是民進黨在完全掌控臺灣政權之下,2020年以後更是利用新冠疫情大爆發,繼續營造臺灣面對大陸的危機感,主要從軍事威脅、網絡戰、外交戰、經濟戰、輿論戰、法律戰等方面來展開描述。長此以往,臺灣社會及民眾思想混亂,不能看清真相。

三是民安之亂,即由民進黨制造的“挾洋自重”、“倚美謀獨”,置兩岸關系與臺灣民眾安全於不顧。民進黨當局長期以來惡化兩岸關系,制造兩岸矛盾,特別是在選舉期間尤為突出,使得臺海局勢有可能進一步緊張,造成臺海安全問題,影響人民安全。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國民黨為緩和兩岸關系,副主席夏立言前往大陸訪問,為瞭抹紅國民黨、打“抗中牌”,民進黨也繼續發動檢調大舉調查藍營的村裡長到大陸接受“招待”,並稱大陸借此對臺灣進行“介選”。媒體DW專訪賴清德競辦發言人趙怡翔,趙怡翔表示臺灣人已無法接受“和平統一”。因此,國臺辦再次提出抨擊賴清德為“臺獨分子”,稱他是兩岸關系的“引戰者”。長此以往,臺灣社會及民眾的安全岌岌可危。

四是民粹之亂,即由選舉產生黨派認同而產生的民眾仇恨、民粹主義情緒。根據皮爾森數據公司與臺灣大學張佑宗調查,目前臺灣社會有高達81.37%的人,對三大政黨具有負面黨性(對認同黨派的偏袒和對黨派外的敵意),沒有負面黨性的人不到兩成,在這種惡劣的政治環境下,臺灣民眾的情感極端化是被政治菁英拉著走,每天在新聞傳播媒體或政論性節目所看到的,都是政治人物不斷在攻擊、謾罵、羞辱對手,無形之中也影響到一般民眾的政治態度。長此以往,民粹主義在臺灣的盛行,勢必也會加劇社會與人民大眾的分裂。

臺灣地區所謂的“選舉”與“民主”,出現八大亂象,八大亂象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惡性循環,急需解決,收復臺灣、正本清源是新時代黨和國傢的重要任務。

作者 侯長坤 臺灣資深媒體人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