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臺灣防務部門公佈瞭第一艘命名為“海鯤號”的潛艇,不過“海鯤號”下水儀式不沾水引發島內熱議。有觀察指出,不下水原因或是圍殼焊接技術不到位,下去瞭或許就浮不上來。從凹凸不平的圍殼外殼來看,您有何觀察?如果連表面都焊不好,那麼臺灣所謂“自造潛艇”的壓力殼是否更難完成?
時事評論員 杜文龍:從島內發佈的高清照片來看,“海鯤號”表面的確是坑坑窪窪,而且在玻璃以及螺釘的連接方面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瑕疵,很難想象這是正規軍工廠制造出的潛艇,作坊制造的痕跡非常明顯。
潛艇是一種在水下工作的平臺,而且工作在大潛深等極端環境下。如果外殼都如此粗糙,內殼的焊接有可能更加令人擔憂。如果在水下高壓環境下,一旦出現意外,很有可能就會艇毀人亡。所以難怪這次不沾水的下水,保密措施非常嚴密,禁止攜帶手機,禁止攜帶各種攝錄器材,這都說明目前該潛艇的下水到底是真下水還是假下水,在工藝上能否滿足水下航行的需要等,都要畫一個比較大的問號。
如果在如此大的隱患之下,“海鯤號”仍潛入水中,那麼問題巨大,也說明臺當局為瞭“以武謀獨”,根本不把臺灣海軍官兵的性命當回事。
直新聞:有島內民意代表就指出,內部電池、桅桿等部件都未裝完,民進黨為瞭“政治下水”急著封殼,未來可能要在艦艇內部完成後續組裝,而這將帶來更大挑戰及危險,您如何看?
時事評論員 杜文龍:的確,這次從主要部件來看,潛艇組件還極度短缺。像水下靜音航行的AIP電池就沒有安裝,另外,指揮塔圍殼周邊的各種光電桅桿也沒有安裝,說明今後的舾裝過程時間會特別漫長。現在的“下水”隻是搶瞭個頭彩,要想按規定時間真的下水,形成實際作戰能力,目前來看,路還非常長。
另外,這些核心設備什麼時候能運達,能不能滿足水下作戰基本需要,目前也要打個問號。如果通過東拼西湊,把不同國傢地區的裝備運到臺灣進行所謂的組裝,要想形成作戰能力,形成技術上的相對兼容,難度極大。
直新聞:根據您對這艘原型艇的觀察,以及臺灣方面為瞭這艘艇而東拼西湊不同國傢廠商的技術、設備,您對於這型潛艇最終能形成的作戰能力有何判斷?能達到民進黨當局“以武謀獨”“以武拒統”的幻想嗎?
時事評論員 杜文龍:這條艇,臺灣當局給的名稱叫“海鯤”,在《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述,“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說明臺當局對這條艇給予瞭很高的希望,但目前來看,這條艇幾乎是大雜燴,通過不同國傢和地區的設計組成瞭一個混合結構,要想形成作戰能力,要想形成強大的威懾水平,目前看基本不具備條件。
從臺灣當局設計來看,是有什麼用什麼,能拿到什麼就用什麼,因為臺灣在很多核心關鍵技術方面並沒有積累,比如水下指揮系統、水下的作戰系統以及在潛艇耐壓殼等很多方面都極度缺乏經驗和積累,在這種情況下,隻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進行所謂的組裝,如果從外形去分析,有點像韓國的潛艇,跟日本的潛艇在某種程度上也相似。如果美國再提供一些粗制濫造的指揮設施,有可能這艘艇在水下可以勉強航行,但要想形成強大的作戰能力,現在看為時尚早。
直新聞:臺軍“自造潛艇”項目負責人近日曾揚言,未來臺軍打造潛艇部隊的目的,就是要將解放軍拒止在所謂“第一島鏈”內,國防部回應稱這是“癡人說夢”。對於這種異想天開的作戰想定,您有何觀察?
時事評論員 杜文龍:臺當局正在發展水下作戰能力,試圖通過水下屏障阻止解放軍在“島鏈”之間的迂回作戰行動,但目前看,首先是潛艇數量有限,如果加上這艘“海鯤”,之前還有“海龍”“海虎”,一共是三條艇,要想在水下形成防線,形成綿密的作戰能力不太可能。
其次,從綜合作戰能力來分析的話,它的實際水平跟真實作戰能力和現在理論參數有重大的區別。
目前,解放軍強大的潛艇作戰部隊,以及水面、水下、空中相組合的反潛作戰網絡,已經把臺灣潛艇透明化,無論這幾條艇在哪個地區航行,在哪個地區作戰,都會處於解放軍嚴密偵察監視范圍之內。如果發動各種打擊行動,可以讓三條艇在短時間內喪失作戰能力。所以臺當局想憑借幾條艇封鎖解放軍在“島鏈”之間的各種作戰行動,簡直是癡人妄想。
作者丨杜文龍,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時事評論員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