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攝於2023年8月呼倫貝爾大草原)

1.距離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隻有四個多月的時間瞭(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日為2024年1月13日)。目前來看,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當選的可能性依然最大。“非綠”陣營中,國民黨候選人侯友誼缺乏個人魅力,這在“選票政治”中是一個明顯的短板。而且,侯友宜還受到國民黨內部長期以來黨派林立、四分五裂局面的掣肘。民眾黨的柯文哲,智商極高,但其政治立場表達十分“滑頭”,而且,民眾黨政黨機器孱弱,根基尚淺。至於說郭臺銘,除瞭資金充裕外,目前還看不出有其他優勢,他的支持率太低瞭。

2.很多大陸的網民都喜歡問:“到底誰當選對中國完成國傢統一比較有利?”實際上,從完成國傢統一的角度來說,臺灣地區“誰當選”都沒有太大影響。原因有兩個:第一,在民進黨長期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大肆宣揚“臺獨”理念的情況下,今天島內絕大多數民眾都有沒有主動追求國傢統一的意識,絕大多數人都寄希望於維持所謂“不統不獨”的虛幻現狀,甚至很多民進黨支持者堅決反對統一。因此,無論是賴清德、侯友誼、柯文哲誰當選,都不可能推動兩岸在政治上開展和平談判,更不可能與大陸就完成國傢統一進行磋商。第二,相對來說,由於民進黨長期堅守“臺獨”立場,與大陸方面嚴重缺乏互信,這導致兩岸關系過去七八年陷入完全的僵局。如果國民黨或者民眾黨的候選人上臺,從短期看確實有利於兩岸關系出現轉圜,並走向一定程度的緩和,但是,也就僅此而已,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眾黨,都不可能在現階段跟大陸談國傢統一問題。

3.鑒於島內的政治和社會現狀,今後推進國傢統一,我們隻能寄希望於大陸自己。從常識和邏輯出發,大陸推進國傢統一,有兩個基本的判斷:第一,中國必將統一;第二,應以相對來說較小的代價完成國傢統一,尤其是不能因為要完成國傢統一,而中斷中國的發展進程,甚至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因此,完成國傢統一,從根本上來說,不取決於臺灣什麼政治人物上臺,而是取決於大陸什麼時候可以以相對較小的代價完成國傢統一。

4.由於過去幾年民進黨“臺獨”分裂勢力的氣焰非常囂張、美國打“以臺制華”的牌十分惡毒,在大陸網民當中,支持“武統”的聲浪很高。甚至一些人認為,“長痛不如短痛”,與其讓民進黨不斷挑釁,與其讓美國通過臺灣問題不斷拿捏我們,不如一鼓作氣,拿下臺灣,徹底解決國傢統一的問題。從情感上來說,這種看法可以理解,但是,從國傢利益和地緣政治的現實來說,這種看法不具備可操作性。從美國政府的角度來說,它利用“臺灣牌”有兩個理想情況下的盤算:第一,復制俄烏沖突的模式,當中國完成國傢統一時,美國發動美歐日韓澳等建立反華統一戰線,對中國進行極限制裁,一舉中斷中國的發展進程,遲滯甚至破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二,在臺灣實施所謂的“刺蝟戰略”,武裝並脅迫民進黨政權積極準備城鎮戰、焦土戰等“魚死網破”的打法,以便在“武統”真的發生時,盡可能對解放軍造成更多殺傷,對大陸帶來更多破壞。

5.我曾經多次表達過一個觀點,大陸完成國傢統一的條件有三個:第一,軍事上,即便是美日澳等同時幹涉,我們也可以打贏;第二,經濟上,要麼美國無法調動美歐日韓澳等對中國進行極限制裁,要麼即便他們同時對中國進行制裁,中國也因為與廣大新興市場國傢和發展中國傢建立瞭廣泛、深入的經貿合作等,並不懼怕;第三,外交上,即便美歐日韓澳等對中國實施包圍、孤立,中國也因為成功實施瞭“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讓廣大新興市場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站在中國這一邊,在國際社會不會因為完成國傢統一而陷入孤立。

6.目前看,中國在完成國傢統一而做的各種準備方面,軍事上的完成度最高,人民解放軍已經能夠做到隨時能戰,外交上的準備完成度也不錯,“一個中國”原則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絕大多數國傢的共識。但是,經濟上的準備完成度依然較低。中國雖然在破壞美歐日韓澳等組建反華統一戰線方面取得瞭一定的進展,但是,中國現階段仍十分依賴美西方的市場、投資和技術等。一旦美西方不管不顧,對中國發起“自殺式”制裁,在中國與美西方之間再次降下一道“鐵幕”,這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實在是太大瞭。中國現階段如果立即發動“武統”,這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在中國大陸“以武遏獨”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法理“臺獨”已無可能的情況下,更沒有立即發動“武統”的必要。

7.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現階段同樣沒有做好全力阻止中國完成國傢統一的準備。隨著中美軍力對比發生變化,尤其是在中國沿海地區,美國高度依賴的航母戰鬥群在中國各種反艦導彈的威脅下“生存率”較低,美國在軍事上阻止中國“武統”,實際上已經不具有可操作性。美國現在阻撓中國大陸完成國傢統一,主要是寄希望於極限制裁和“刺蝟戰略”。但是,由於中國一直在積極運用二十一世紀的“連橫”對抗美國“合縱”的努力,美歐日韓澳反華統一戰線遲遲無法完全建立。在中國經濟與美西方高度融合的情況下,美國的盟友根本沒有做好就臺灣問題與中國徹底決裂的準備。即便是美國自己,在供應鏈和產業鏈仍高度依賴中國的前提下,也沒有做好對中國發動極限制裁的準備。至於“刺蝟戰略”,到目前為止,進展緩慢,臺灣內部對於通過焦土戰略阻止解放軍統一臺灣也存在極大的爭議。正因如此,美國一段時間以來才表現出與中國緩和關系的意願,並在賴清德“過境” 美國時有意降低其熱度,以免進一步刺激中國。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美國拜登政府目前推出瞭一套通過經濟戰、科技戰、輿論戰來“打垮”中國的策略,他們對美國最終在中美博弈中贏得中國尚有信心,因此,他們也不急於在現階段跟中國掀桌子、攤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拜登政府也相信“時間站在他們那一邊”。這是當前中美關系出現一定程度緩和的重要原因。

8.對於完成國傢統一,我曾經提出“以武遏獨、以武促統、和平統一”的設想。實際上,中國要完成國傢統一,除瞭“和統”“武統”之外,還有一種可以選擇的策略,那就是“行政統一”。什麼是“行政統一”?就是在不發動戰爭的情況下,直接宣佈將臺灣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管理范圍之內。比如,在時機成熟時,大陸可以宣佈,所有進出臺灣的飛機、輪船及其運載的貨物和人員等,就像在進入中國大陸其他地區一樣,必須通過中國大陸的海關和邊防系統進行申報、核查等。“行政統一”的法理基礎非常明確——既然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那麼,臺灣當然應該被納入中國的行政管理范圍之內。

9.“行政統一”,實際上是一個“灰色地帶”。它在某些方面將臺灣置於中國的行政管轄之下,但同時,又在短期內不會徹底改變臺灣島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運作模式,看起來像是程序性、技術性的改變。美國肯定會說中國“片面改變瞭臺海現狀”,但是,這畢竟不是戰爭,對美西方的刺激沒有那麼強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到底該做出何種反應?這是華盛頓將面臨的一個難題。直接跟中國開戰?似乎有點“小題大做”。調動美西方對中國發起極限制裁?似乎動員的理由沒有那麼充分。“行政統一”,說到底,就是用“切香腸”的方式,一步一步將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和治權落實下來。

10.要實施“行政統一”,同樣需要中國在軍事、經濟和外交層面做好準備。最好的實施時機就是,當美臺不斷挑釁、有錯在先的時候,逐步實施。讓美臺先陷入“不義”,是實施“行政統一”的一個前提。美臺越是理虧,美西方反擊的力度就越弱,美國要調動盟友對中國實施極限制裁的理由就越缺乏說服力。當然,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戰略、戰術和技術問題,我在這裡僅僅是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專業人士加入進來討論。

最後,補充兩個看法:

第一,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西方極力“唱衰”中國經濟,這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輿論戰”策略。美西方媒體連篇累牘“唱衰”中國的報道,與中國國內一些所謂的“精英人群”構成瞭一個“回聲室”,他們相互加強、相互印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中國國內民眾的信心,這一局面值得警惕;

第二,金磚國傢擴容,真的是太重要瞭。如果未來中國在產業鏈、供應鏈,在糧食和能源安全,在進出口市場,在技術等方面,能夠逐步用金磚國傢替代美西方國傢,這將極大地增強中國的國傢安全,也將為中國以任何方式完成國傢統一奠定基礎。

一傢之言,僅供參考。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