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2023.08.11

美東時間7月26日,美國眾議院以口頭表決方式無異議通過《臺灣國際團結法》,該法案有意曲解聯合國2758號決議,認為決議隻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唯一的合法代表,未涉及臺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從而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他國際制度。雖然該法案僅在眾議院通過,尚無正式的法律效應,但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美國眾議院的做法嚴重挑釁瞭“一個中國”原則,為本就緊張的臺海局勢帶來更多不利因素。

在此背景下,明年1月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意義不止攸關島內民生,也被中美關系裹挾在內,未來臺灣地區的國際角色可能面臨著重大的變化。可以預見的是,臺灣政壇將經受重大的考驗,兩岸之間及與美國的關系可能會被重新定義。因此,及時評估新情況以及各黨派的優缺點顯得至關重要。本文作者從海外視角對近期島內選情作出瞭評估和預測,供讀者參考。

命運攸關的選舉

明年的1月13日,臺灣將迎來四年一度的地區領導人選舉和立法委員選舉。臺灣選民也會投票選出最受青睞的政黨。專傢預測,這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選舉。許多人認為這將會是一場具有分水嶺意義且影響深遠的競選。

本次競選將檢驗兩種選舉理論:第一種是“西瓜理論”(watermelon theory),意思是吃瞭美味的西瓜會想再吃一個;該理論也叫“延續的建構”(continuation construct),意思是選民如果對執政黨滿意,會允許其繼續執政。第二種選舉理論是“鐘擺理論”(pendulum theory),如果選民對當前政權感到失望,或者他們覺得政客為繼續掌權而習慣性地誇大未來的計劃甚至撒謊,他們就會支持在野黨。因此,第二種理論支持政黨輪流執政。

今年年初,報紙和電視等媒體早已長篇累牘地預測明年大選,提前但廣泛的民意調查預示著一場備受關註的選舉即將到來。同時,這場選舉的意義不止關乎島內民眾,也關乎該地區的國際地位和對外關系。臺灣政壇將經受重大的考驗,兩岸關系及其與美國的關系可能會被重新定義。這場選舉甚至會牽涉到更多的利害關系。

民進黨選情堪憂

民進黨在2016年和2020年的兩次地區選舉中穩操勝券,為2024年選舉奠定瞭基礎。過往事實證明,民進黨確有能力贏得重大選舉。

然而,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形勢突轉,國民黨大勝民主黨(編者註:當地21個縣市長的選舉中,國民黨成功將13個縣市翻藍,拿下4個“直轄市”。其中備受矚目的蔣傢後代、國民黨政治新星蔣萬安也高票當選臺北市長)。臺灣民眾否決瞭蔡英文的議程,因她以反華議程為黨內成員造勢,但民眾更希望聽到有關當地生計的問題,並擔心蔡英文的冒進可能會挑起戰事。到那時,無論美國是否介入,對臺灣都百害而無一利。島內民眾也對蔡英文所謂的“盟友”拜登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拜登難以將中國列為世界民主國傢的宿敵,此後轉向瞭對中國更友好的立場,且拜登的中美經濟“戰爭”對美國的傷害大於中國。這一點從2023年的GDP增長預測中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仍將是美國的數倍。

此外,臺灣部分權威人士認為,拜登向世界上最大的芯片生產商——臺積電施壓,要求其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投資400億美元建廠後,臺灣已成為任美國擺佈的棋子。木已成舟,該事實削弱瞭民眾對蔡英文所謂“‘矽盾’(Silicon Shield)有助於保護臺灣免受對岸侵害”這一說法的可信度。

從輿論角度看,在2022年的縣市選舉之後,專傢和民調機構都在宣傳國民黨將保持獲勝的勢頭,民進黨似乎已經岌岌可危。國民黨領導人沉浸在地方選舉勝利的光環之中,前途仿佛一片光明。

選情膠著,三方陣營不相上下

素以“觸底反彈”著稱的蔡英文由於任期限制而無法競選連任,這也助長瞭國民黨的樂觀情緒。雖然早前她與其副手賴清德的關系也不太好,但很快,蔡英文就修補瞭與賴的關系,支持他成為民進黨的候選人。賴清德顯得比其他候選人更年輕、更有活力,當然也更帥。作為曾經的臺南市市長,他的政績似乎無可挑剔,其個人魅力和民粹主義氣質也“熠熠生輝”,為此,他毫無爭議地成為選民最喜歡的候選人,扭轉瞭當時民意調查機構的預測,成為民進黨扭轉頹勢的“王牌”。

另一邊廂,尚未確定候選人的國民黨選擇瞭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作為候選人,他在地方縣市的國民黨領袖中一直最受歡迎。幾乎一夜之間,侯成為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熱門人選,並可能帶領他的政黨走向最終勝利。

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 (圖源:中央社)

然而這是短暫的,這次選舉不是兩個人的較量。這次競選還出現瞭一個變數:前臺北市市長、現任臺灣民眾黨主席的柯文哲也頗具魅力,贏得瞭潛在民眾的青睞。柯文哲是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因將美國的先進醫療方法引入臺灣而聞名。無論如何,柯文哲分流瞭部分反臺獨政黨的選票,抵消瞭民眾對國民黨侯友宜的支持率。因此,這場競選走向瞭“三腳督”(三足鼎立之勢)。

然而,侯友宜的劣勢也很明顯。他曾宣佈的政策似乎疏遠瞭反對臺獨的民眾。例如,他聲稱“釣魚島屬於日本”。此外,侯的競選活動缺乏組織性和“勝選政策”(winning issues)。因此,侯的民調一落千丈。

臺灣的民意調查顯示,以上情況使得賴清德再次成為競選中最受歡迎的候選人。不過,賴清德的人氣卻遇到瞭瓶頸。雖然他呼籲與中國大陸和平相處,取悅瞭一些民眾,但這又與他此前對臺獨的呼籲相左,同樣不符合民進黨票倉的觀點。

今年6月的一項民調顯示,民進黨領先,柯文哲領導的臺灣民眾黨排第二,國民黨第三,但他們的差距隻有2%左右。沒有一人獲得25%或更多選民的支持。很快,隨後的民調再次更新,柯文哲領先於其他兩位候選人。

變數與優劣分析

以上三人選情起伏之外,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為這場本已膠著的選舉增添瞭不確定因素。郭據傳是臺灣首富、曾競選2020年的國民黨候選人,但在初選中敗給瞭韓國瑜,內部的競爭加劇瞭分裂,這對國民黨來說非常不幸的。今年5月,他再次敗給侯友宜。

郭臺銘此前聲稱他支持侯友宜。然而,他也是柯文哲的朋友,許多人猜測他可能會幫助柯文哲,或者成為兩人中任何一個人的副手。然而,郭臺銘很可能並不甘於當二把手的位置。那其他位置呢?比如臺灣地區行政部門負責人又或者所謂“經濟部部長”?“郭臺銘因素”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

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圖源:中央社)

隨著民意調查中贏傢和輸傢的起伏,臺灣政局一團亂麻,充滿瞭不確定性。有鑒於此,及時評估新情況以及各政黨的優缺點顯得至關重要。

民進黨幸運地擁有比國民黨更多的資金和臺灣媒體的大力支持。對民進黨來說更大的優勢在政治身份認同方面,綠營極力構建的臺灣本土身份認同使吸引著部分民眾成為鐵票倉。

不過,近期民進黨的性騷擾醜聞(盡管不太可能持續到明年)、與拜登政府的關系以及激怒中國大陸引起選民對戰爭的恐懼,這些都是民進黨的軟肋。

更重要的是,民進黨在2024年的選舉中再也不能拿“香港”議題為其助力。

國民黨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大陸與臺灣休戚與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臺灣較低的GDP增速(比中國大陸低幾倍)凸顯瞭這一點。國民黨過去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擁有更好的聲譽,在遏制腐敗和處理對外關系方面也有更好的形象。國民黨在“止戰”上的宣傳口號是國民黨內的巨大資產。

同樣對國民黨有利的是,拜登政府未能通過對華脫鉤、制裁等方式“擊敗”中國;而且亞洲、非洲甚至歐洲的大多數國傢都不買拜登所謂“民主對抗威權”的賬。在許多發展中國傢看來,拜登對美國法治的唾棄玷污瞭美國鼓吹民主的號角,而民進黨把美式民主奉為圭臬,無疑是自取滅亡。

不過,國民黨可被政敵攻擊的地方也不少,包括黨內派系之爭(這導致瞭國民黨多次在重大選舉中失利)、政治認同問題以及與大陸關系等。

2024年競選可能會出現的場景

場景一:侯友宜的人氣可能會繼續下降。如果侯在民調中得票率低於15%,國民黨可能會像2015年拋棄洪秀柱一樣拋棄他。屆時,國民黨領導層可能會要求郭臺銘接棒。另一種選擇是,侯如果能得到馬英九的首席顧問和競選經理金溥聰的幫助,也許會獲得一線生機。不過當前還沒跡象表明這可能發生(編者註:如今金溥聰已經成為侯的競選負責人,但是民調表現仍然平平)。

場景二:與此同時,柯文哲的崛起預示著三方逐鹿,最終勝選的領導人可能不會獲得大多數人認為的民主授權(即獲選票過半數),也不會控制立法部門,從而導致臺當局的分裂或對立。2000年陳水扁以不到40%的選票贏得選舉的情況可能再次發生。混亂甚至更糟糕的事情將紛至沓來。為避免這樣的政治僵局,很多政治實體都有兩輪選舉制的規定,但直到今天,臺灣地區的法律中依然沒有這樣的規定。

場景三:郭臺銘可能會與柯文哲結盟,這對柯文哲及其政黨有利。郭臺銘也可能組建一個新黨(這在臺灣很容易做到),或者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參選。這兩種情況都會極大地加劇人們對一個未獲民意授權的領導人當選或他所在的政黨在立法機構中未獲多數席位的擔憂,從而導致一個分裂的當局的形成。

分裂的當局肯定會破壞臺灣的民主。臺灣的民主已經產生瞭嚴重的兩極分化,受到黨派惡性競爭、民粹主義等其他問題的困擾,也包括民眾對政黨的懷疑。此外,民調顯示,臺灣民眾更傾向於不支持臺灣的任何一個主要政黨。可以肯定的是,臺灣還沒有形成忠誠的反對派(loyal opposition),因此,臺灣政治正處於一個臨界點,可以說是“一地雞毛”。

就政治而言,六個月的時間足夠長,情況在幾個月後可能就會發生變化(編者註:本文寫於2023年7月)。但目前看來,對於明年1月13日所發生的事情,人們要思慮的仍然很多。

本文作者

約翰·F·庫珀(John F. Copper):羅德學院(Rhodes College)國際研究領域的傑出名譽教授。他著有超過35本關於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美國亞洲政策的書籍。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