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的財政問題近來成為“朝野”攻防的焦點,臺當局“主計總處”去年就示警,“總預算”與“特別預算”歲入歲出並計後,2023至2029年均有差短。臺審計主管部門日前指出,今年臺當局“總預算”加“特別預算”預計短絀上看6190億元(新臺幣,下同)。“在野”批評,民進黨當局舉債年年增高,萬一之後未達預期超征金額,舉債會比現在更多。

民進黨當局財政主管部門“次長”阮清華昨天(10日)坦言,今年“總預算”歲入歲出短差1095億,加計“特別預算”將達6000多億元。但他聲稱,實際執行後應會下降,因很大一部份將移用歲計剩餘,真正需要舉債的金額大約3000多億元。若歲入狀況良好,發債金額就會往下降。

檢視臺當局預算書,今年“少子女化”對策、教育、長照、住宅及防務經費都創歷史新高。財政主管部門昨日公佈7月全臺賦稅收入初步統計,聲稱今年稅收可望超過預算目標,俗稱“超征”。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質疑,因疫情期間高科技帶動,臺灣地區近兩年的歲收確實比較好。但隨著疫後復蘇,臺灣出口也大幅降低。財政用過去兩年的超征特例來預測明年,非常牽強。面對“債留子孫”的批評,民進黨當局財政主管部門故意預測失準,讓臺灣人以為超征就是有業績,但萬一之後未達預期超征金額,舉債將比現在更多。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也批財政主管部門“報喜不報憂”,他指出,去年底至今,臺當局債務未償餘額已增加3000億元,阮清華所謂的預估今年舉債金額為3000多億,是不是會往上增加?且歲計剩餘有限,也不能用完,當前已有3800億元移用到疫後“特別預算”。盼民進黨當局慎控債務膨脹,不能把債務都留給下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舉債。

臺灣“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曾巨威表示,臺灣地區近年稅收執行不錯,“總預算”多半是有歲計剩餘,但問題出在“特別預算”浮編“花得更兇”,多要靠舉債支應。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債務持續增加,誤導民眾相信官方的財政狀況。他痛批,民進黨當局操弄“總預算”與“特別預算”差別性,以達政治目的。

曾巨威表示,民進黨當局濫用“特別預算”的四個“特別好”之處,就是“特別好過”,借用某項特別事件,讓立法機構快速審議通過;“特別好用”,很多“特別預算”執行不受監督、有浪費現象;“特別好混”,“特別條例”過瞭,即使計劃還沒有編列,就已有一筆錢;以及“特別好騙”,借由民眾搞不清楚“總預算”“特別預算”的差異,一下子要舉債、一下子不舉債,混淆社會視聽。

臺灣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陳國樑則指出,民進黨當局光是采購戰機、提升臺軍海空戰力兩項“特別預算”,從2024年度到2026年度,留給下一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超過2500多億元負擔,且都未編列移用歲計剩餘,顯示多要靠舉債。未來還有勞保撥補、臺電的虧損多需要資金,若蔡英文留給下一任“存糧”(歲計剩餘)不多的話,下任財務會相當辛苦。

陳國樑批評,臺當局不僅要遵守法律,也要符合“財政紀律”,所謂的“財政紀律”是要節制收入、支出,且不受政治、選舉因素幹擾。如今民進黨當局明明設“特別條例”逾越“財政紀律”,怎麼能說自己遵守“財政紀律”。以“前瞻計劃”經費、花費來說,選舉、政治的因素“斧鑿斑斑”,又怎能算是遵守“財政紀律”。

臺灣“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認為,民進黨當局將“特別預算”常態化後,除瞭全臺舉債造成公庫空虛,也會間接造成“中央”集權、分配不均以及“大內宣化”,各縣市政府無法透過正規管道爭取補助、臺當局在經費分配上容易厚此薄彼、地方施政因臺當局“執政”的“大內宣”而相互競逐。

臺媒批評,民進黨當局已將臺灣引入萬劫不復的“大債危機”,編列“特別預算”規避“公共債務法”債務上限恐將引火自焚。臺灣地區一旦觸及符合“特別預算”的緊急危難狀態。恐怕早已阮囊羞澀,缺乏足夠蓄積因應突發沖擊的財政能力。(海峽導報記者 林靜嫻 整理報道)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