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灣制造業不景氣,連續13個月負增長。\資料圖片

  據中新社報道:臺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統計處24日公佈6月工業生產及制造業生產統計。臺灣6月工業生產指數為83.86,同比減少16.63%,制造業生產指數為83.03,同比減少17.15%;兩者均為連續13個月負增長。此次統計還公佈,今年上半年臺灣工業生產指數及制造業生產指數同比均衰退約18%,均為近13年來最大跌幅。兩岸專傢指出,今年以來,臺灣經濟各項數據不佳,出口已經連續10個月負增長,加之市場需求沒有明顯回暖,今年臺灣的生產指數恐怕難以翻正。

  受需求疲弱影響,臺灣經濟部門24日公佈,6月工業與制造業生產指數分別年減16.63%、17.15%,累計上半年衰退幅度創13年最大跌幅,估計7月制造業指數依舊年減,但預期下半年指數走勢有望逐季改善。

  據經濟部門的公佈,6月工業生產指數83.86、年減16.63%,制造業生產指數為83.03、年減17.15%,皆為連續13個月負增長;上半年工業、制造業生產指數分別年減17.59%、18.29%,均是13年以來最大跌幅。

  制造業主要行業,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制品業分別年減22.4%、11.09%。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疲弱,壓低半導體生產表現,也造成電腦及周邊相關設備零組件、半導體檢測設備等生產下滑,但伺服器、無線通信設備需求上升而增產,抵銷部分減幅。

  臺當局統計處官員表示,盡管整體生產指數表現不佳,但6月存貨量指數已低於去年同期,顯示庫存去化達到一定階段。有分析指,由於終端市場需求仍無明顯回暖信號,預估7月生產指數跌幅僅能見到小幅收斂,全年生產指數恐難翻正。  

  另據大公報記者蘇榕蓉報道:臺商何溢誠向大公報表示,臺灣外銷訂單低迷,創13年以來新低,進出口同比減少29.9%、23.4%,甚至IT產業、半導體產業等無一幸免,出口量全部下跌。如今夏日炎炎,臺灣卻邁入“產業寒冬”,原因在於中美貿易、科技戰排擠效應,美國這不讓賣那不讓賣,尤其臺灣支柱產品IC晶片等皆無法正常銷往大陸。

  業界:兩岸經合推動臺經濟

  何溢誠說,後疫情時代經濟景氣仍未復蘇,再加上俄烏沖突加劇全球通脹,西方各國競相升息更是雪上加霜,但中國大陸經濟逆勢增長,呈現正數,市場景氣相對蓬勃。臺灣地區想要拓展外銷出路,唯有搞好兩岸關系,經營大陸市場才是正途。

  臺北電子代工廠商相關負責人廖先生指出,大陸市場對於臺灣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島內輸陸的產品幾乎是支撐臺灣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倘若蔡政府不再重新審視並調整兩岸政策,必然會失去良機。

  智庫預測臺經濟增速難“保2”

  據中通社報道:臺灣經濟研究院25日發佈經濟展望,下調臺灣今年經濟增長率預測值至1.66%,宣告“保2”落空,且示警下半年不確定因素眾多。

  臺灣經濟前景不明朗,當局貨幣政策主管機關6月下旬開出“第一槍”,下修全年經濟增長率預測至1.72%。其後各主要智庫展望越趨保守,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日前下修經濟增長率預測值至1.6%。臺灣經濟研究院25日公佈的最新展望,將預測值下修至1.66%,較上次預測大幅減少0.65個百分點。

  臺經院指出,上半年臺灣經濟增長不如預期,出口、外銷訂單、廠商進口資本設備、制造業生產指數等數據均呈現雙位數衰退,民間投資也趨於審慎。

  機構表示,今年景氣續呈“內溫外冷”,臺灣經濟可望逐季好轉,但面對多重不確定性,仍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物價方面,受到服務類價格固定性、國際地緣政治風險與氣候變遷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消費物價指數降幅有限,通脹有卷土重來的可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