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邵善波】

日前,美國拜登總統的國傢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接受CNN(美國有線新聞網絡)的《Fareed Zakaria GPS》節目訪問時強調,盡管總統多次表示若中國大陸入侵,美國將保衛臺灣,但他並沒有改變美國對中國-臺灣局勢的政策。

沙利文接受CNN訪問,談及美對華政策(圖源:CNN)

透露美對華政策重要思維

這個訪問的時間不長,論述也不深入,但可以從中瞭解到美國對臺政策背後的一些真實構思及立場。從沙利文早前在智庫佈魯金斯學會(BrookingsInstitution)提出“新華盛頓共識”(new Washington consensus)的講話來看,沙利文可能是美國目前對華政策的理論構建者和“理論大腦”,他的言論值得我們重視。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早前在維也納與他而非美國國務卿佈林肯會面,足見此人在中美關系中的特殊地位。

在簡短的電視訪問中,沙利文透露瞭美國對華政策的一些重要理論基礎及思維,提出瞭一些以前從未聽過的說法。他說“美國的整個臺灣政策是建立在一系列‘內部緊張關系’之上”,並補充道,“如果你開始解構它(對臺政策),你會認識到,該政策旨在處理一個內部緊張‘世界’(a world of internal tension),並試圖有效地管理其中的張力,以確保臺灣海峽兩岸的和平與穩定。而‘一個中國’政策並不是一個清晰的典范(this is not a model of clarity, the One China policy)”。

這裡的“內部”,應是指美國政策制定過程的內部情況。所謂“緊張世界”,應不是指真實的世界或中國政局,而是美國決策內部的局面、環境、因素及不同意見。美國決策內部對臺灣問題面對的環境是什麼呢?為何是一個緊張的情況呢?是什麼因素導致所謂“‘一個中國’政策不是一個清晰的典范”?為何需要采取模糊的處理手法呢?

在二戰時及二戰後,美國承認、支持的是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主張日本將其在二戰及二戰前占領的臺灣和琉球群島歸還中國。蔣介石拒絕接收琉球,但雙方對臺灣的歸屬問題並無分歧,一致認為臺灣屬於中華民國。但是,在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就面臨“承認哪個政府代表中國”的問題。

1923年,當時的裕仁親王“訪問”臺灣(圖源:南華早報)

美國對臺灣問題一向模棱兩可

1949年前後,美國當局一度對國民政府的表現非常失望。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內部就有人質疑臺灣是否必然屬於中國,朝鮮戰爭早期的將領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就是其中之一。在當時的情況下,美國“應當”繼續承認及支持蔣介石政權;但同時,美國又明白國民政府所謂“重返大陸”隻是妄想,並不給予支持。面對新中國愈趨穩定的發展,加上美蘇冷戰、中蘇矛盾,美國時任總統尼克遜於1972年訪問中國,簽署《上海公報》。

美方在《上海公報》中對臺灣地位問題采取瞭曖昧態度,隻表示“知道”(acknowledge)中國對臺灣所屬問題的態度,即“隻有一個中國”。兩岸都對“臺灣屬於中國”毫無異議,美國也不持異議。直至今日,美國一直反對任何一方以武力改變現狀。

可見,美國對臺灣的地位、歸屬問題,實際上從來都是采取模棱兩可的態度,不正面表示明確立場。不久前,美國國安顧問辦公室發言人回應記者臺灣地位的追問時,亦多次表示美國對此並無既定立場。所以,目前美國堅持“一中”立場不變,並不等於承認臺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不少人留意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已沒有說“臺灣是中國一部分”,隻是堅稱其“一中”政策沒有改變。準確地說,美國目前對臺灣的立場是“地位未定論”。這應該能夠解釋沙利文所謂“內部緊張關系”、“美國對臺政策不是一個‘清晰的典范’”。中國批評美國搞灰色地帶、企圖掏空“一中”政策,不是沒有理由;但是,面對這樣的指摘、質疑,美國並不臉紅,不否認、不反駁、不回應,隻不斷強調“一中”政策沒有變。

尼克松訪華(圖源:Bill of Rights Institude)

口說“一中政策沒有變” 已全無意義

美國在1979年中美建交的《建交公報》中,曾明確表示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目前對這問題的態度、立場、舉措,明顯與《建交公報》不符,但其不會表明這個政策已被改變或放棄,而是以“清晰度不足”的模糊手法去處理。

在國際關系上,違反條約、單方面取消條約、破壞承諾、口是心非,也是屢見不鮮的事。基於道德標準的批評譴責並無實際作用,國際關系的最後基礎還是實力。美國現在口頭說的“一中”政策沒有變,已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從美國的行動來看,其已深度介入、幹涉中國內政,不斷對臺提供武器、情報、軍事培訓,對臺灣的政治深度介入,對中國大陸的對臺政策指手劃腳、橫加阻攔,包括不時在海峽周邊展開情報搜集活動,並鼓動盟友加入其針對中國大陸的對臺政策。這些舉措的“正當性”,隻能建立在“臺灣地位未定、臺灣不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基礎上。

這樣的認知,對臺灣問題及中美關系有什麼意義呢?首先,不少意見仍認為,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的核心問題,也是中國大陸外交部目前的態度,但這與現況已不相符。經過奧巴馬政府最後幾年的醞釀、特朗普任期內出現的破局,到拜登政府上臺後進一步的固化、發展,美國已明確將中國列為同等競爭者(peer competitor),中美關系已發生根本變化。

維持臺灣現狀 即維護美國地緣政治利益

美國以鬥爭、競爭、合作這3個環節規范對華政策,基本目標是全力遏制中國發展,以爭取時間強化自己,保持全球霸主地位。基於這一戰略,對於臺灣問題,美國的政策是盡力保持現狀。沙利文在訪問中沾沾自喜地表示,美國對臺政策在過去數十年成功維持瞭現狀,並希望未來數十年也能如此。維持臺灣現狀,就是維護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美國在地區乃至全球的威信,已與遏制中國發展密不可分。

中國大陸多次向美方強調臺灣問題的重要性,警告美方不要跨越紅線。中國大陸認為,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遏制臺灣的“獨立”意向及舉措,爭取臺方回到“九二共識”基礎上。“反獨、促統”,與應對美國打壓制裁、打破“卡脖子”措施、防止其建立遏制中國的聯盟,應有什麼關系呢?中美之間對臺灣問題看法的差異,可能是中國大陸處理中美關系及臺灣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弄清楚這兩者的關系,對政策的制定非常重要。

(本文首發於6月9日香港《明報》,作者授權觀察者網轉載。)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