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青年先行。

但眼下兩岸青年交流卻是障礙重重:從疫情阻隔到政治不確定性,再到近年來大陸產業升級帶來的新挑戰,大陸對臺灣青年的吸引力在哪裡?如何發揮大陸新的軟實力,讓更多臺灣青年變成“哈陸族”?大陸又該如何切實解決臺胞遇到的困難?

觀察者網訪問瞭“新時代臺灣青年六原則”發起者、北京臺協青年會副會長鄭博宇,就這些問題傾聽臺灣青年心聲。

觀察者網:兩岸交流往來近年來受疫情影響很大,導致兩岸通航基本中斷。這三年你有沒有回過臺灣?從自身感受來說,兩岸人員往來減少,給兩岸交流在哪些領域帶來的沖擊比較大?

鄭博宇:我回過兩次,第二趟是2023年春節的時候,那時候其實已經放開瞭,之前第一趟是2022年10月,因為我上一次回去是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但是根據臺灣的規定,如果超過兩年沒有回臺灣,“戶籍”會被遷出,為瞭避免麻煩就隻能回去一趟。

確實如你所說,疫情對於兩岸這種面對面交流的打擊其實非常大,因為來往要隔離,再加上航班和航點的減少,導致時間和金錢成本都很高。雖然疫情期間很多交流都搬到瞭線上,但能夠發揮的作用有限,大傢相互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少瞭很多。

疫情爆發瞭之後,大傢的生存壓力都很大,我也知道一些臺灣青年在這期間離開大陸,特別是像餐飲、旅遊、教育這類和人打交道的服務業,受到的沖擊最大。我認識的好幾個做餐飲的臺灣朋友都做不下去瞭,疫情以來已經幫五六個朋友打包退房寄行李回去瞭。

現在大陸在疫情防控政策上已經放開瞭,也有不少人開始觀望,畢竟這幾年臺灣情況也並不好,現在連雞蛋都缺。但這可能還需要長期來看,短期內因為疫情未來還不是很明朗,再加上有些人回去之後暫時穩定瞭,也不想頻繁折騰。但我們也確實知道,有不少人是躍躍欲試想要再回來。

臺灣現缺蛋荒,讓民眾生活再陷困境

觀察者網:大陸今年的經濟和就業形勢都比較嚴峻,對臺灣青年是否還有吸引力?

鄭博宇:我覺得臺灣年輕人如果本身能力過硬,其實在臺灣發展或者大陸發展問題都不是太大,隻是說有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現在雖然各種產業都受到沖擊,但有些產業在復蘇,還有新的產業出現創造新的機會。對於那些不想安於現狀,還有熱血想獲得更好發展機會的臺灣青年人來說,肯定不會想留在島內,還是會想走出來,而大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畢竟同根同種,沒有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

4月1日開始,兩岸客運航線執行由雙向要求旅客行前48小時內核酸陰性調整為24小時內抗原陰性,這會鼓勵一部分臺灣人來大陸。上次我回去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跟我說兩三年瞭,其實特別想出去走走,但他們的路線都是歐美日韓新馬泰,很少有人提大陸,因為來大陸要核酸,在臺灣一次核酸需要3500-4500新臺幣(789-1041人民幣),還是很貴的,再加上民進黨當局對大陸的一些扭曲宣傳,讓大傢產生瞭很多誤解。這次核酸政策調整後,我想很多人都會觀望一陣,到暑假時可能會有一個小高峰。

疫情之前我們接待來大陸的臺灣青年,那個時候大傢都比較有熱情,會去關註創業政策,有沒有一些優惠補貼。但現在的臺灣青年會更加務實,能不能留在大陸還是要看條件好不好、薪資高不高。

觀察者網:近年大陸在新能源、半導體、AI領域發展很快,對臺灣青年來說,這些新興產業是不是新的就業機會?

鄭博宇:我覺得有,但是很少。臺積電搬到美國,我認識的一些臺積電工程師直接離職瞭,因為他不想去美國,現在都集資去開飲料店瞭,而且發現這比當工程師賺得還要多。

其實這些人才對大陸來說還蠻需要的,但因為競業條款加上本身走出來的意願不高,可能來大陸的也不會很多。

觀察者網:受疫情和兩岸關系不確定的影響,加上近年大陸重點扶持本土企業,在一些臺商眼中,這是構建“紅色產業鏈”,讓他們對未來的安全感降低,不少臺企將產業轉移出大陸。您怎麼看大陸對自身產業鏈的調整,以及對臺企的沖擊?

鄭博宇:對於商人來說,肯定會有成本收益的考量。這是正常的經營思維,對這一部分我們沒有過多需要置評的。

但是也有一些臺企轉移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轉型升級,還是把重點放到傳統勞動力密集產業上,也沒有跟上大陸這一波轉型升級的趨勢,所以大陸的企業越來越強,他們就越來越弱。從大陸角度來說,並不排斥臺企加入到產業鏈中,更多是因為臺商不願意轉型,把機會拱手讓給瞭別人。

而且一些臺商的思維很固化,他們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臺商剛來大陸時,還留戀那個時候享受到的待遇:要劃地就劃地,要優惠就優惠。以前開會碰到臺商甚至會說,大陸現在的接待規格和以前比落差太大瞭,以前他們飛機降落下來都是一把手領導在機場迎接,但其實現在才是一個正常的狀態。

在內外環境的壓力下,大陸提升自身產業鏈,這個戰略是沒有問題的。但一些臺商沒有根據情況變化及時作出調整,還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比如政府要求企業減少碳排放,但臺企不願意升級設備,他會說我本來就賺這麼多瞭,還要我做這做那,他沒有想過升級完設備可以賺得更多,而本地企業願意跟著政策走,自然會有更多的機會。

觀察者網:你自己也開公司創業,從自身經歷來看,臺灣青年也好,創業團隊也好,來大陸創業、就業,還面臨哪些實際的困難?

鄭博宇:我現在的公司是影視制作,其實我本來是想要開一傢文化傳播公司,但是港澳臺資不能涉及傳播,隻能制作,然後通過大陸的平臺公司來運作,這種是業態限制的問題。

另一方面,臺胞來大陸創業,融資也很困難。同樣的領域,大陸公司就比臺灣公司更容易得到投資,這就像去銀行辦信用卡一樣,銀行也害怕臺灣人辦瞭卡不還錢就跑瞭,大陸的投資方也會有這種擔心,所以他們更看重臺灣創業團隊的本地化情況高不高。

觀察者網:除此之外,臺灣同胞在大陸生活,還面臨臺胞證和居住證雙證並行但一些系統不兼容,隻能購買有外銷證的商品房等一些生活困難。從你和身邊臺灣朋友的生活需求來看,希望大陸方面在政策上做出哪些調整,真正方便臺灣同胞在大陸生活?

鄭博宇:現在臺灣同胞可以在大陸申請臺灣居民居住證,我自己是第一個領取在京居住證的臺灣人,確實給我的生活帶來瞭很大便利,現在從住酒店、坐高鐵到銀行開戶,已經和大陸同胞一樣瞭。

2018年,鄭博宇領到臺灣居民居住證,圖片來源見水印

但還是有很多細節上的問題,比如很多APP還沒有實現雙證互認,如果綁定瞭臺胞證的帳號,可能就沒辦法綁定居住證開的銀行卡。因為臺胞證是出入境管理局發的,居住證是公安局發的,需要兩個部門先做整合,後面這些各個端口才能一並調整。其他包括臺灣同胞在五險一金方面,也沒有那麼規范。很多臺胞考慮到還要在臺灣交健保,在大陸繳納的退休金最後未必能拿到,就會選擇不交。

其實對於臺胞來說,最希望的是什麼?我覺得大傢最希望還是同等待遇。所謂同等待遇就是真的是兩岸一傢親,大陸同胞可以做的事情,臺灣同胞也可以做。而不是內外有別,會讓臺胞有一種疏離感。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前陣子我的電子營業執照突然就莫名其妙從手機上不見瞭,但是系統裡沒有臺胞證這個選項,我就不得不親自跑一趟工商局重新申請一次,但大陸同胞隻要在線上系統輸入身份證號碼就可以辦理瞭。對於我來說,還是蠻耽誤時間的。

觀察者網:面對這些問題,下一步要做兩岸交流工作,有哪些抓手和突破點?

鄭博宇:我覺得可以嘗試一些新的舉措,發揮大陸本身的優勢,例如影視產業,很多臺灣年輕人現在是透過小紅書,透過大陸的影視作品看到瞭大陸,其實這些東西就給瞭很好的一個交流范本,把這些新的軟實力用好,對於臺灣青年是會有吸引力的。

不管他們要不要來大陸發展,最關鍵的還是他得先來看過,知道這裡是什麼樣,而不是一直跟他講大陸很好,可是他就是不信,還是不來,這才是關鍵。

舉個例子,大陸之前有一部電影叫《失戀三十三天》,裡面有個場景是王府井大噴泉,當時我帶臺灣青年交流時和他們去王府井,他們看到這個大噴泉立馬就感到很驚奇,因為他們在電影裡看到過。

現在很多大陸藝人在臺灣也很火,比如肖戰、王一博、周深、華晨宇、毛不易,青年人都在追。去年10月份我回臺灣的時候,很多人問我哪裡可以看《長津湖》,我問他們是想看抗美援朝嗎?他們說因為裡面有易烊千璽啊。臺灣以前有很多哈日哈韓族,以後可以培養更多的“哈陸族”。

藝人也是軟實力的一部分。官方經常說“兩岸一傢親”,其實讓這些藝人多說一說“臺灣朋友,我們是一傢人”,可能效果會更好。而且比起臺灣藝人,大陸藝人說這些話也比較沒有包袱。

我這次回臺灣,還帶瞭螺螄粉。然後我就跟朋友說,我現在來煮“統戰食材”給你們吃。吃完之後就問他們,你們被統戰瞭嗎?他們說沒有差別啊。

包括近期很受關註的大熊貓,即使臺灣青年一開始不是從國寶這個角度考慮的,但至少關註瞭,之後就會延伸註意到其他的一些事情,但如果沒有這個契機讓他們關註到,他就會覺得大陸跟他沒有關系,離得很遠。

其實大陸現在這種軟實力已經輸出瞭,現在很多臺灣青年都是通過抖音、小紅書學習穿搭、瞭解大陸的。包括大陸電視臺的節目,像湖南臺的《聲生不息》,臺灣也有很多人包括“臺獨”青年在看。我也問過他們知不知道這是大陸的節目,他們說知道啊,但還是會看。因為臺灣現在沒有很出彩的綜藝節目,大制作更沒有,而大陸的節目制作越來越精良,自然會吸引他們。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怎麼用好這些軟實力,而不是我們人為再設限。有一段時間流行直播帶貨,很多臺灣青年就說要來做直播帶貨,但臺灣主播不能自己上播,所以接到的都是臺企要來帶的臺灣貨。

《聲生不息》推出寶島季專輯

觀察者網:眼下臺灣同胞對臺灣前途命運的普遍擔憂是什麼?希望兩岸之間如何解決政治議題?

鄭博宇:臺灣人是非常務實的,看到情勢不對立馬就會轉變立場,現在的臺灣人對於局勢更多是一種維持現狀的態度。其實他們對於臺灣的前途命運並沒有深入的思考,你跟他講“國際地位”,他會說我又不出去;你跟他講“邦交國”,他會說最好都“斷交”,幹嘛要拿納稅人的錢去養這些我一生都不會去的地方;你跟他講“服兵役”,他會說又不是我去服,關我什麼事?但要是兩岸真的打起來瞭,估計他們也會馬上說“我支持九二共識”“我支持兩岸和平統一”。

我跟你分享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小例子。之前我帶臺灣的研究生和大陸的本科生交流,大陸學生問臺灣學生瞭一句話,臺灣學生就傻掉瞭。你知道這句話是什麼嗎?就是問“你的專業是什麼?”臺灣學生竟然回答不出來。但是聊到今天吃什麼,北京有什麼好吃的,臺灣學生立馬又有精神瞭。

所以不要說什麼臺灣前途命運,他們連自己的專業都回答不上來。很多臺灣年輕人畢瞭業,不知道幹嘛,那就賣保險賣理財,反正去便利店打工也能活。他們其實真的沒有去放長線思考所謂的臺灣前途,臺灣命運,臺灣未來。

其實對於臺灣民眾來講,兩岸所謂的政治議題就“統”和“獨”,而目前在民進黨執政的狀況下,島內“統”的聲音很難發出來,中天新聞已經被關閉瞭,其他電臺基本一邊倒都是講民進黨的。

我在跟這些臺灣年輕人交流的時候,問他們為什麼支持民進黨?他可能會跟你說因為國民黨太爛瞭,我不喜歡國民黨。我說你支持民進黨,所以你支持“臺獨”?他說沒有,我不支持“臺獨”。我說那你知不知道民進黨在推“臺獨”,他說知道啊。我說民進黨這樣搞你知道後果嗎?他說知道啊,反正兩岸必然統一。但他們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沒到那個時候他們不會醒。

其實我覺得臺灣現在最缺乏的就是那種很大的、很重的沖擊,讓他們去反思這件事情。

他們覺得自己現在還過得去,就不會有這樣的視野。所以其實大陸講再多統一後的好處,對他們來說都是無感的,不如說說統一後臺灣同胞都有雞蛋吃,這樣反而更切中他們的痛點。

包括大陸吸引臺灣青年來創業就業,講再多的政策補貼,他們也會覺得自己不一定拿得到,但如果說來大陸可以先解決住宿等落地基礎需求,反而更容易打動他們。

其實怎麼解決兩岸的問題,我覺得把兩個問題講清楚很關鍵:一是為什麼要統一,二是統一後他們是不是能夠過得比現在更好,而且要用他們能聽得懂的話講清楚,這樣很多問題其實就迎刃而解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