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臺灣民間團體的調查顯示,島內校園霸凌問題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

據臺灣《聯合報》10月9日報道,臺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一項針對小學六年級學生霸凌問題的調查發現,36.4%的學生曾遭受霸凌,46.1%的學生有霸凌經驗。在這些有霸凌行為的學生中,有20.5%曾遭受霸凌且霸凌他人。臺大兒少暨傢庭研究中心執行長吳佳蕓分析稱,兩成的兒童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霸凌他人的行為可能來自於受暴經歷,因此深入瞭解兒童的創傷,展開對話,才能有效預防校園霸凌。吳佳蕓還稱,霸凌行為多元且復雜,有關系、言語、肢體及網絡霸凌,其中言語霸凌最多,21.7%表示“曾被人用我不喜歡的綽號叫我或罵我”,11.9%遭受“用我身體上的缺陷或外貌來取笑我”。

調查同時顯示,霸凌事件發生後,雖然有65.7%的學生表示會安慰被欺負的朋友、56.7%會報告老師,但高達18%的學生表示“會當作沒看見”或“什麼也沒做”,更有9.1%選擇加入霸凌行列。

島內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去年10月,桃園市教師會暨桃園市各級學校產業工會接到四五起老師遭學生攻擊的通報,有老師多次因學生攻擊而受傷,傢長卻不願配合管教。去年11月,臺灣中部某小學有高年級學生因與同學摩擦生怨,竟夥同其他3名同學將有毒的黃金葛汁液裝進水壺報復對方,受害同學喝下後出現腹痛等身體不適狀況,傢長報警處理。去年12月,新北市一所中學發生割頸案震動臺灣。一名初中三年級的男學生為瞭替“幹妹妹”出頭,持預藏的彈簧刀砍傷同校一名中學生的頸部、胸部,導致後者大量失血死亡。

臺“教育部”8日稱,近年確實察覺校園內外霸凌問題亟需重視。臺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則表示,過往校園霸凌的處理方式過於註重事件調查,把校園變成法院,建議學校落實並關註每一起霸凌事件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並改善霸凌引發的恐懼、對立與權力不平衡的敵意環境,營造健康友善校園。該團體還提到,若孩子未獲得大人的引導和支持,霸凌者可能會通過攻擊行為宣泄壓力,受霸凌者則因為害怕向外訴說的後果或缺乏向外求救的渠道而委屈忍耐,因此大人與教師應教導孩子認識自我、情緒和人際互動,鼓勵孩子勇敢發聲,並練習面對生活的困境和挫折。

臺灣聯合新聞網稱,根據臺“教育部”統計,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從2018年的562起增加到2022年的1942件,通報數越來越多,確認率卻越來越低,“這些‘黑數’將會增加未來發生悲劇的可能性。唯有正視及重視,才能真正地保護孩子,不再讓年輕的靈魂成為犧牲品”。 (程東)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